这里是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

新手学堂013

这里是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第1张

2016年11月14日上午9点,中关村丹棱街5号微软大厦,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王坚等中国IT界的技术大佬,以及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近200位院友“同框出现”,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正式成立:沈向洋担任会长,李开复和张亚勤任名誉会长,他们都是这家研究院曾经的院长。

坦率地讲,夹杂在繁芜的科技资讯信息流之中,这很难称得上是一条惹眼新闻,至少相比上述大佬的同框,几天之后张亚勤和沈向洋出现在乌镇的那一张饭局合影要更为被媒体所追捧。

但科技记者无法忽视的是,多年来,在稿子中描述圈内大佬过往履历时,“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高频词汇。翻看人物图谱,这里是阿里云之父,前金山CEO,百度总裁,小米总裁,海尔CTO, 联想CTO……互联网高管,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一线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院系负责人的上一处居心之所;这里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办事处”关系不大,它更像是一座拥有18年校龄的“大学”。

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有人喜欢这么说。在院友会成立仪式上,院友代表阿里巴巴CTO王坚感喟:没有人可以绕开这个机构去谈论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科技史。

一切得从往事谈起。

 

九八年的召唤

九十年代初——在最不可一世的岁月,来自西雅图的软件巨人却为创新乏力所困。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麦尔伏德在1991年建议盖茨成立带有“军备竞赛”属性的创新研究院,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以主动迎合技术世界的不确定性。这年,微软首座研究院在雷德蒙成立。

六年之后,麦尔伏德送给了盖茨第二个建议:将研究院开到中国。理由颇为机敏,到1990年代为止,美国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每年诞生计算机博士最多的地方——直至被中国超越,这被麦尔伏德视作中国IT业态苏醒的前奏。

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37岁的语音识别专家李开复博士成为首任院长。18年后已成谈资的插曲是:当得知李开复要以“研究院”作为这座机构的后缀时,沈向洋博士大笑,“叫个‘所’都大了”——2001年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则是后事了。

至少在1998年,沈向洋有充分的理由自嘲。现任院长洪小文后来回忆:“研究院建立前,我到北京参与最初一批员工招募。有些候选人是国内高校博士生,我们只能通过固定电话联络,那时学校里通常一幢宿舍大楼只有一部电话,经常需要麻烦宿管老师或同学帮着叫人来接听。没有几个网站,没有太多信息资源,因而沟通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同步基础信息,效率比较低。Email倒是能用,但拨号上网资费昂贵又不稳定,实时在线不大可能。”

1998年,每小时8块钱的上网费和4块钱的电话费让上网属于奢侈消费;这一年,配备Windows 95的个人电脑也实属高大上的新锐电器;在更为宏大的叙事里,这一年,中国GDP刚突破万亿美元大关,IT产业所占比重仅约为48%。

然而同样在1998年,互联网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迎来破茧之日,一批互联网明日巨星集体相约九八: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创立;中国则更是普遍把这一年视作商业互联网元年:2月,张朝阳创办搜狐;6月,刘强东成立京东;11月,腾讯诞生;12月,新浪上线。

机遇与挑战在1998年显得尤为冲突——但考虑到成立研究院的愿景,天平似乎更偏向挑战一端。

早在筹备阶段,比尔盖茨和里克·雷斯特博士——微软全球研究院体系的缔造者,就为研究院确立了三条宗旨: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关键产品之中,以帮助用户改善计算体验;着眼于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研究,助力微软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和对未来计算的美好构想。

所以你可以想象李开复说服海外精英归国的不易,上述宏愿与当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格格不入。不过事实美好的一端也成为18年后院友会成立仪式上李开复追忆的画面:“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有位同学叫沈为民,写代码非常厉害,我说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在国内都是在纸上写代码,老师则用脑子来运行这个程序。当时给我的感触是,如果能在纸上培养出沈为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肯定还有很多,一起做研究院一定能做出来。我当时也是抱着这样乐观的心态就回来了。”而中国的人才也是当年比尔盖茨所看重的。

后面的事情令人欣喜,研究院开始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崭露头角,尤其2002年,他们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长久以来这种国际大会鲜有华人身影。

有人后来回忆,当年前去知春路希格玛大厦(研究院旧址)“朝圣”的年轻人一定会颇为失望,一切看上去与其他企业别无二致,除了目光中的这位“理工男”可能刚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

 

人工智能的延续

如今十八年过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的愿景已兑换成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的4000余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脱胎于这里的技术也转移到微软产品矩阵中——Office,Windows,Bing,Kinect,以及小冰,Cortana,SkypeTranslator等人工智能产品,都有亚洲研究院的身影。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还是个模糊概念,甚至不被学术界普遍承认的岁月,研究院就已将其视作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1999年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时即确立了最初的几个研究中心:语音组,多媒体组,图形图像组——如今它们都更像是人工智能概念的一部分。

李开复多年后坦言:中国如今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研究院很早开始便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众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中国今天的成就真的应该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

不过,这种“感谢”对于研究院来说,似乎也意味着成长的烦恼。几年前开始,中国科技公司就积极网罗人工智能领域的精英,可以想象,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最密集的人才聚集地成为了被挖的目标。

事实上,研究院早已熟悉了人才的流动——这也是成立院友会的原因之一。

十八年前,这个国度最顶尖的技术头脑纷纷从美国的高校和科技企业来到微软;十八年后,技术后辈有了更多良禽择木的可能——聪明的大脑不再浓烈地聚集一地,而是稀释在各个地方。他们有些人继续留下来从事自己最热爱的研究,有些人选择离开去领导更大的团队做产品开发,有些人选择到大学任教,有些人则选择在中国这片创业热土圆梦。

命运自有时。如今研究院的愿景落在了醉心于科研的技术信仰者身上。说来宿命的是,就像某种轮回,当人工智能的概念挥别往日的“扭捏”而摇身蜕变为技术界的狂欢,这里的研究员或许比十八年前的前辈更为幸运。他们赶上了人工智能的黄金年代,可以肆意挥洒禀赋,紧跟这一技术的变迁孕育更多可能,且已收获颇丰。

随意摘取几例。去年底在ImageNet计算机视觉识别挑战赛——这一行业标杆属性的赛事上,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凭借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使用了一种深度高达百层的神经网络,这要比过往任何成功使用的神经网络层数多5倍以上),获得图像分类,图像定位以及图像检测全部三个主要项目的冠军。几乎同一时刻,他们在另一项图像识别挑战赛MS COCO中的图像检测和图像分割项目上同样登顶——而一年过去,今年10月,他们在MS COCO图像分割挑战赛中获得第一名,成绩比第二名高出11%,且相较去年第一名的成绩也有飞跃进步。

在用户一端,承载技术的是应用——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近些年最令人欣喜的地方。

去年,在中国登陆的Skype Translator实时语音翻译技术,就凝聚了研究院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多领域的成果,让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而在风靡全球的How-Oldnet(识别中人物的年龄)、Captionai(智能识图网站)等应用,同样基于研究院深耕多年的人脸识别技术。

当然,谈及人工智能应用,刷屏无数的小冰是绕不开的名字。抛开插科打诨不谈,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它与其他行业的嫁接空间。譬如今年9月,小冰就进驻了“敦煌研究院”微信,摇身变为“敦煌小冰”,言谈之间告知人们关于敦煌的一切知识。嫁接得以实现,一项关键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自主知识学习技术(Doc Chat):一种基于检索与排序直接从非结构化文档中选取句子作为聊天机器人回复的方法。这一技术也已运用于今年8月发布的第四代微软小冰跨平台商业解决方案,可让小冰更轻松地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完成更多嫁接可能。

尽管换了“标题”和讲述者,但这里与人工智能从十八年前开始诉说的故事仍在继续。

 

基因传承

故事得以延续的前提是传承,研究为先,自由开放的环境与体系得以让这里相对纯粹的“传帮接带”。

事实上,那些离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这段纯粹的职业生涯。而当他们追忆微软岁月,“感谢”与“传承”总是并列出现。“在现在的创业路上,研究院的文化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公司文化,感谢研究院,感谢当年指导我们的Mentors,感谢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们。”已在创业的蔡东翔院友这样说道,“希望Mentor文化可以在院友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传承。”

同样作为院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朱军则将传承细化:“我在研究院实习3年多……现在还清晰记得,第一天面试时问我‘为何读博士?’,这成了我现在面试学生必问的题目。Harry(沈向洋)的‘work hard, play harder’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现在也拿来教育学生。”

传承仍在继续。在不少院友看来,如今,院友会的成立可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分享经验与资源,甚至在某些奇特的瞬间感到从未离开过一样。这有点像是管理界颇为盛行的联盟关系,当人们离开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同事联络网”成为这个地方的支持者和外部资源,并将它身上的基因散播到更远处。

好吧,也许正如罗振宇所说: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无限游戏则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而不是让谁赢,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也正是那些“老公司”的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一席“流动的盛宴”,留给技术世界的真正财富。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微信公号:李北辰)

对知识付费的6点看法

 被涵盖在知识付费系列的产品里,有一类稍微有点特殊,就是小密圈和贵圈。对知识付费的6点看法如下:

 作为一个看了50+场知乎live和订了7个得到专栏的深(nao)度(can)用户,最近我又集中横向对比了一系列知识付费类的产品,比如喜马拉雅,分答,小密圈等,当然为了体验产品,我全都花钱了,这里忍痛和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一、信息泛滥后,知识就该付费了

 这点业内已经讨论了很多,知识付费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互联网出现20多年来,信息太泛滥了,有不少优质的信息,但劣质的更多,而且劣质的更容易刷屏,因为它自我曝光和吸引眼球的动机更强。

 关键的节点是在10多年前时,博客时代到来,也就是所谓的web20或者UGC时代,任何一个人都能随意的生产内容,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颠覆了传统媒体,也导致普通用户的内容鉴别难度提高。但大致上,你还是可以通过作者名气,粉丝量,内容的转发、评论和赞的比例做一定程度的区分。

 然后是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内容不但更多了,而且碎片化,同时呈快速流动状态。经过几何级的数量爆炸后,普通人几乎完成失去了鉴别内容好坏和真假的能力,免费逻辑在很多场景下失效了。你需要求医、留学和职场的经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前后矛盾莫衷一是的很多,甚至碰上完全虚假的软文广告,哪是一个小白可以在短时间内能搞明白的

 另外还有一点核心原因:中产阶级的崛起。且只要是中产阶级,几乎没有不焦虑的。国外的中产一般是指生活稳定富足健康的人群,但我国的中产天天想的无非房、车和升职。中产阶级的人们,生怕上不去,更生怕掉下来。但同时他们手头又都还有一定的现金流,对自我提升类的知识很愿意花钱。

 二、音频成为主流形式

 这一波的知识付费大PK,和去年火热的直播以视频形态为主不同,也和共享单车这类线下交付的形态不同,音频这一形式被重焕新生,做知识付费的几乎没有不提供音频服务的。

 音频成为主流,一方面的原因是前面说的20年来互联网信息泛滥,这个泛滥首当其冲的就是图文类的内容。而同时,如果算上承接电视时代的长视频内容,手机时代的短视频和直播类内容,那么其实互联网上的视频类内容也已经泛滥了。

 而音频类的互联网内容,其实相对来说是稀缺的,常见的比如音乐类产品,还有电台类产品,但它们受制于政策、版权和许可证等,发展屡屡受挫。包括这几天刚刚融资了的网易云音乐,在歌曲版权上也走得万分艰难。

 同时,音频由于产品形态的限制,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也非常不顺利。广告主偏爱可以固定位置的图文类产品和形态丰富的视频类产品进行投放。

 另一方面,由于中产的焦虑,且中产大都非常忙,音频是一种可以解放他们双眼,充分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的产品。这点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比如在上下班路上,地铁上,开车的时候,饭后散步等场景。

 当然本质上,音频的形式也更接近于我们过去上学时候,在课堂里学习知识的状态:老师在上面主讲,配合图文PPT等辅助。这可能是教育业经过千百年演化,特别是对于技能类的知识,这种形式不但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也是学生理解程度最好的。

 三、都是知识付费,大家有啥区别

 罗振宇在一次和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同行分享会上提到:“我们都是汪洋里孤独的打渔人,只有这几条小船,怎么会是冤家呢我们尽可能凑近一点打渔,关键时刻还能守望相助。”

 所以相比知识付费大PK,我更愿意称现在为知识付费的大航海时代,因为根本还没走到你死我活这一步。现在的状况,更像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入局,是以图文还是音频还是视频为主是做深度内容还是做成平台模式是单次分享还是付费包年这都需要大家在知识付费的海洋里不断去探索它的边际。

 当然,如果知识付费最后还是互联网传统的流量经济模式,也就是得入口者的天下,那最后的决战看上去必不可免,而且同时大部分产品会死掉(后面会详聊)。

 1)知乎live是基于特定主题的单次分享,类似线下的主题分享会被搬到了线上,它以音频为主,配合图文,也可以解答参与用户的特定问题。知乎的优势是知乎原生的这批大V,在共生关系下能保证这一模式持续运转下去。而且,知乎的话题种类已经覆盖足够多,能聊的话题总能找到相应的达人来做live。同时,知乎在焦虑的中产阶级人群中,还有着相当的知名度。

 2)得到的头部效应相信大家看到了,利用罗振宇个人的品牌效应,带动其它特定领域的高水准学者专家加盟,并且针对开设的课程,得到团队有非常深度的介入和协同策划,所以相对来说,得到上面的课程数量也是最少的。用户在上面付费后提供为期一年的课程,非常类似传统教育里的系列课程:费用是预付的,以年为单位提供服务。

 由于得到没有知乎那种粉丝的概念,上来就开卖,它要保证这个模式能持续跑通,除了从外部利用跨年演讲、最近和老罗的长谈和由优酷视频转换而来的每日5分钟音频来获取足够的流量(客源)来源外,最重要的是让上面大咖级别的内容生产者们,不但能赚钱,还能大量赚钱,罗振宇自己对赚钱的判断是:“最少每年100万。”

 3)喜马拉雅属原本是属于电台类的互联网产品,提供的内容相对简单,比如说书,听故事和相声节目,但是由于知识付费里不可或缺的声音服务,它也由此切入了这个战场。

 喜马拉雅的知识产品的形态介于知乎live和得到之间,它原本也是有UGC社区的,因此有关注关系,但推广上它更突出大V本身,但由于这些大V都属于外部邀请(比如马东、湖畔大学和吴晓波等),而非社区原生,在粉丝管理这个维度上,喜马拉雅对大V的控制力不强,而在赚钱效应上,它又不及得到,唯一的差异化打法是快速铺开付费产品的品类和数量。不过,由于其原本就是音频产品,原有的用户们对付费产品这种音频服务的形态的接受毫无转换成本(相比知乎原本以文字为主而知乎live以音频为主)。

 4)在行去年推出的分答有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在微博问答出世后几乎已经完全没了声音。新推出的小讲,我认为和喜马拉雅的音频产品类似,但又有所差异。其更多直面中产阶级的焦虑,在使用场景做了更多的细分,涵盖诸如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和两性情感等等话题,利用自身在产品和运营的多年功底,快速打造了一个知识服务的大型商超。但它的问题和当年的分答一样明显,在没有流量来源,没有头部效应,没有议价优势的情况下,未来如何面对其他家的竞争

 四、圈子是圈子,知识付费是知识付费

 被涵盖在知识付费系列的产品里,有一类稍微有点特殊,就是小密圈和贵圈。

 就我最近开通小密圈的感受来看,它的形态更多是知识输出+线上“圈子”。小密圈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付费,它并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听到类似知乎live那样特定的主题分享,也没有说付钱后一定会看到类似得到那样一年的过程中每天固定的专栏文章。

 它更像是一种线下“圈子”文化的线上替代品,能够形成以圈主为核心的一个同心圆。我国传统的圈子文化里,交钱入会吃饭套交情是常见的桥段。不过,能够啥都不做就愿意让人一年先交个几百上千甚至过万的钱去入会的名人还是有限的,这样的人可能更多走线下的会所等渠道。

 提供这种超级名人的`的圈子产品里,有一个叫贵圈的,好像是拉了薛蛮子王思聪等人开通,但这些人在线上的投入程度,我是存疑的。也就是付了高价进去的,除了纯好奇的,就是去膜拜的,本身和知识付费毫无关系了。

 而小密圈更适合腰部和底部的达人,包括自媒体,这些人可能有一定的粉丝量,但离李开复薛蛮子的水准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不可能通过发发美食风景照等满足粉丝需求。他们更多需要在圈子里提供一定的知识输出,来持续吸引粉丝并和他们互动,包括自身和粉丝一起成长。

 付费机制除了能更好的保障和真正的粉丝有效交流外,还可以让有共同兴趣的粉丝相互之间提高交流效率,沉淀出社群和圈子的价值。比如科技类自媒体小道消息和caoz,都用上了小密圈来管理自己的读者群。就很多中小V的使用情况来看,小密圈这类产品,对有发送条数限制的微信公号和容易泛滥失控的微信群形成了极其有效的互补。

 五、服务能力才是护城河

 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我认为在知识付费领域,流量为王的思路可能过时了,流量不精准,哪怕用户这次购买了你的产品来尝尝鲜,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差评。

 同时,服务能力可能才是真正的壁垒。面对越垂直的内容领域,服务就该提供得越深。对于知识付费类产品,传统的PVUV,日活月活,注册用户数等数据评测维度,可能都要失效。

 这种服务能力,可以是to c的,也可以是to b的。比如得到有专门的知识策划团队,并将这种团队能力开放给了来得到专栏的业内专家们,用来打造他们课程体系,这就不但使得课程质量有保证,也使得其他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同其竞争。

 因为这种服务能力,可能是内容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运营推广能力的三合一,人才明显不够用了。

 知识付费并不完全是为了得到知识,核心并不是把一本书卖掉就好了,真正的服务在书卖掉后应该才开始。哪怕在半军事化和工业化管理的我国中小学校里,上大课(无差异化的内容输出)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课间谈话,针对性的补课,占据了老师时间的大头。而这些,都是服务。

 同时,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这样三点转变:

 -从阶段学习转为终生学习:学习不会因为大学毕业就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开始;

 -从分科(专业)学习转为跨界学习:传统的学科分类失效,想要解决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身兼数家之长;

 -从深度学习转为浅度学习:过去的学习有一种一门学科一定要数年时间钻研下去才算懂的感觉,但现在面对当今社会更复杂的情况,有时候“了解”比“掌握”更有效。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行业明显没有能够提供配套的产业服务,这就给了众多互联网产品机会。过去的流量思维已经失效,你不能和BAT为敌,而BAT们已经提供了所有的基础服务,包括关键的移动支付能力。

 知识付费领域,服务越深,壁垒越厚。

 六、内容成为入口,个人大于平台

 从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头部大V的粉丝是跟着人走的,比如李笑来,吴晓波,罗永浩等,他们的影响力是跨平台的,且无视任何产品形态,pc或者app,文字、语音或者视频,他们都可以轻松胜任。他们就是行走的IP,他们的流量也不是平台的流量,而是他们自己的流量。

 他们的内容是平台流量的入口,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大于平台的影响力。

 这是我对一些没有原生社区的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担心,类似当年的分答,名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知乎的原生大V可能就要好得多,说要离开了但又回来的还真不少。

 上来就有收入的知识付费领域,看起来很美好,未来的竞争也许会很残酷。类似长视频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的竞争,买来的流量,买来的版权,用户却从不对你产生黏性。用户都是跟着剧集走的,哪里首发哪里独播就去哪里看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跟着内容走。

 而对于给你提供内容的团队,要么成名,要么赚钱,粉丝or收入,作为平台方,你至少得提供一样。

 最后提一个思考题:如果我国中产都不焦虑了,知识付费的模式还能跑通吗

 哦,也许不焦虑,就没那么多人创业了吧。

;

许多人认为年轻就是本钱,卯足全力拼事业,却因此失去健康。生病前,我要求自己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且不必运动,否则就是「浪费生命」,对于健康、饮食、睡眠的重要性,没有任何概念,只觉得「过去这样做都没事,现在也会没事」,直到罹癌后,才体认到健康无价,「拼命工作却不顾身体,是不值得的!」

上周在台湾出版新书「我修的希望学分」时,记者问能否给想要打拼的年轻人几个建议?下面是我的回答:

第1,「别骗自己不需要睡眠」。

无论中西医都告诉我们:睡眠很重要,包括年轻人,和那些自认为”睡五个小时就够“的人。睡眠是最好恢复免疫力的方式,尤其11点到3点一定要睡。半夜醒来,不要起床,不要碰手机,刷微信。

第2,「不要把吃饭当成喂饲料」。

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边开会边吃饭像喂饲料一样,「塞进嘴里都不知道吃了什么」,又常吃Pizza、汉堡等不太健康的食物。这么做很不健康,最好能吃饭时静下来,才会良好消化。若真的改不掉「喂饲料」的饮食方式,「那就喂蔬菜吧」。

第3,「坚持运动」。

想维持身体健康,一定要多运动,每个礼拜应有计画地做3次运动,每次至少半小时。最好能搭配“心血管运动”(如游泳、爬山、马拉松)和”伸展筋骨“运动(如太极拳、瑜珈、甩手)。

第4,「压力不只出现在痛苦时」。

不要以为痛苦时才有压力,亢奋时也会有压力。过去30年来,我都处在极大压力下,只是因为热爱工作,所以没意识到,但只要出现「脑袋一直转、半夜会醒来、无法入睡」等3项症状中的任何1项时,就代表压力上门了。

第5,「健康和勤奋没冲突」。

有人认为一旦”追求健康“就是一种养生,就和努力工作严重冲突了。其实,维持健康和勤劳工作并不冲突,常吃蔬菜,增加睡眠,一周几次运动,平均一天不会增加一小时的时间,仍然可以努力工作。另外,健康可以是乐活的追寻,有时也放松一下,吃些自己爱吃的食物,别把维护健康当成一种「惩罚」。

我也是花99元在番茄健康上购买李开复21天家庭健康课,可是一打开看就是第一集,不让看2一10集,还得交钱才能看,真是不讲理到极点!李开复有那么多钱为何还骗人呢?99元只能看一集太坑人了吧!应该给退款,我是穷人呀!

第一章 告诉世界:“微信”时代到来

未来的世界属于移动互联网

“微信”出现,社交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化

“微信”时代,是一个免费国际沟通的时代

“微信”建造领袖营销的时代

后“微博”时代,“微信”的价值何在

“微信”的成功来自于腾讯的力量

第二章 “微信”正在一点点侵蚀对手

“微信”成了米聊最大的竞争对手

“微信”与“飞信”之间的较量

“微信”与IM竞争对手的对抗

QQ王者地位必然会被“微信”取代

圣战之下,“微信”会“微博”吗

射来决定“Face book”的命运

第三章 两亿用户背后的超强功能

“微信”都有哪些超强功能

如何在windows phone 上注册“微信”

微信for windows phone 支持什么信号的手机

“微信神兽”强大的功能平台

“摇一摇”功能的使用

玩“微信”流量的消耗

如何玩“微信”漂流瓶

如何查看手机通讯录好友

启用QQ离线消息插件后如何查看QQ好友

如何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人

如何拍摄并发送视频

怎样使用QQ离线消息插件

如何来接受并播放视频

如何查看QQ好友

如何使用“微博”发图助手

如何使用对讲功能

“微信”中的私信发送

“微信”中私信的接收

“微信”中给私信发

“微信”中如何寻找回复的私信

“微信”隐藏图标的方法是什么

第四章 全自动赚钱机器的营销利器及实战解析

营销利器一:漂流瓶

营销利器二:位置签名

营销利器三:“二维码”

营销利器四:开放平台

营销利器五:语音信息

营销利器六:公众平台

第五章 “微信”主推著名企业营销实战案例

“微信”助力,柯兰钻石业绩翻番

优衣库开启“微信”营销,吸引众多客户

Powerful用“微信”“催生”成人用品电商

“微信”助阵聚尚国际,提高品牌效应

绿源开通行业首个企业“微信”平台

游戏媒体进军“微信”平台战争升级

第六章 著名企业家、行业专家谈“微信”

马化腾的“微信”梦

“微信之父”张小龙

戴志康和“微信”二维码“运营

周鸿祎:摸着石头过河,要”先做了再说“

李开复: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的钱会在微信上

房地产专家谈“微信”

第七章 “微信”不可抗拒的未来

“微信”捆绑财付通,引领移动支付新潮流

“微信”——一个全新的创业平台

沟通矩阵的形成,牵引人类社会链

“微信”在海外市场的积极扩张

“微信”为中国的巨大变迁做见证

“微信”创新了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5106htmfr=aladdin

大学二字最早出现在《礼记》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到朱熹时代他把这两篇抽出单列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撰《四书章句集注》,此后元明清六百多年,“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教科书。朱熹说:“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何谓“大学”?他解释为“大人之学”。所以今天的大学校园只是形式,大人之学才是真正的内容,这个解释也许是万世通行的。

  《大学》一书在“四书五经”中字数最少,只有1750余字,分为“经”“传”两部,“经”分明德、亲民、至善三纲;“传”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简称作“三纲八目” ,它作为官方钦定的必考内容被学习了六百多年必有他的道理,今天,每年有几百万的人没有学习它也成了大学生,那么是否有什么新的标准呢?这可是见仁见致的事了。

  感谢李开复先生让我有机会与更多大学生交流,也促使我更深入地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生,下面四点可以参考。

第一、大专:

“术业有专攻”,所有的大学无不以此为根本,当然所有的学生也就必须以此为根本,没有专业不成大学,没有专业也就不成为大学生。大学生要在‘专’字上用功是毫无疑问的,但更要在“大”上用功,也就是说懂得一点专业还不行,还必须在你的专业里要“精”要“深”,正所谓学而不精等于不学,可以这么说不精通等于没有专业,没有专业也就不是大学生。

我们的教材“专”也许有了,但不一定“大”,不管编的教材是否具备大和专的要求,自己都要深入系统地钻研,有人考研考博,那是向大大“专”迈进,没必要每个人都走这条路,但不考不等于不学,,因为你的标签低人一等,你更要学,十来本的专业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你走到哪里都要让人知道是货真价实的“大专”,你才有希望。而许多人即使在专业里也显得太有限,甚至有人到40岁还没有入门,这样的人能称作大学生么,能称作民之俊秀者么?

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你还必须“博”,只有这种“⊥”型 的知识结构才能让你的“博大精深”有所成就,让你立于不倒不地,让你不陷入死胡同,也让你的专业有更大程度的发挥,因为大家知道任何事件都不是仅靠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

大学四年不过四十本书,如果你学了八十本书、一百二十本书……“先专后大”,就是清华、北大你都不用怕他,我哪怕是最贱的“三本”,我都无愧于大学生。

第二、大德:

专业只解决了你做事的问题,品质才能解决你做人的问题,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你可能很难有做事的机会或者做不长。

所动物都有一套基本的行为法则:趋利避害。但人是社会化的个体,他的行为准则要复杂得多。个体的价值观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并不断受到碰撞、检验和修正,在社会、审美、经济、政治、宗教、理论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些表现不同却非常坚固的东西,揉合情感并表现在行为上,这就是品质。品质是从个性心理特征中磨练出来的更为坚固的心理特征,他是一个人的质地,气质是先天性的质地,品质是后天性的质地。透视一下人的品质不外乎五类:

真假一类的:正直、诚实、忠贞、奸诈、虚伪善恶一类的:善良、温驯、仁慈、溺爱、凶狠、残暴美丑一类的:美丽、和谐、精练、整洁、散乱、粗糙时间扩展一类的:耐心、毅力、冲动、拖拉、懒散空间扩展一类的:冒险、开朗、博爱、狭隘、自私

每一类里都有优良的部分也有恶劣的部分,它们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性格,它决定着什么样的情感能接受、什么样的事能从自己身上通过,决定着你是卑琐还是伟大人格。外界也是根据品质来评价来造就你的,不是同样粗细的木料都能作顶梁柱,有的只能作锯为椽木,有的只能劈作柴火,有的烂在地上也没人可惜,一切都是因为材质。我在《一生的保证》里提到成功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兴趣,一是被某组织赋予责任,那么组织凭什么委你重任?就是因为你的品质让人相信你能承载组织的重托,通过组织为社会服务,你的力量千万倍地放大。自己创立组织也好,被组织委以重任也好,如果你不具备如之相配的品质,成功只不过是一辈子的梦呓。

但,没有经过磨砺的品质你别想拥有! 磨炼品质完全是个人的事,不是大学教材的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养成恶魔,也可以培养成大德之人。何谓大德之人?当然是有理想大心胸大格局的人,一个大学生何当此任?那就是向自己的负性品质开战的人!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高尚的圣贤的境界,立地成佛普度众生,那多少都是笑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哪有你的资格?实际上多少人都在想着改变社会,有几人在想着改变自己啊!

所谓磨砺品质就是痛苦体验,向虚伪向懦弱向懒散向拖拉向狭隘向自私开战!就是像夯实地基一样,它把我们身体内的松散轻浮、虚无漂渺、气泡之类的东西全部驱除,把我们锻成坚不可摧的铸铁,如此才能承担一切不幸和压力,如此你才会有真正的大的心胸大的格局,你就是大学生。

第三、大识:

就是你的见识与众不同,这不是偶尔的,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大识首先就是大思,何谓大思?学生们应该知道思维的成长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思维的发展分五个阶段也分五种形式,即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婴幼儿主要是动作思维,是语言前的思维萌芽,他不会说我要钢笔、我要奶瓶,他直接去抓;形象思维是儿童早期的主要思维形式,特征是语言符号与实物形象联在一起;形象逻辑思维是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三个苹果;抽象逻辑思维是脱离形象的逻辑关系,如纯符号运算,一般11岁具有完全的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的最高水平,即先前的逻辑关系都有可能不正确,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牛顿定律会是错的,杀人会是英雄,关健是你从哪个角度哪个条件去看。

大识其次表现在信念上,是坚定的价值观,即在无所谓对错的情况下你坚持什么?这是让所有人头痛一生的事,坚定的信仰真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一个大学生就是要向那些成功人士那些伟人学习他们的价值选择!

第四,大为:

所谓大为就是指能自已主导自己的行为,不再像在中学那样对父母对老师俯首贴耳,不再是为了分数为了那根独木桥而战,为了教材而战,而是用行动来表达一切。你的生活不再是纯程序化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你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作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说你现在就可以向着个人实现的人生总目标奋进,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业在学后成。

许多人学了,但没有成,前三大也还过得去,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在行为模式上锻炼自己,他们没有形成行动的习惯,没有形成言出必行的行为模式,没有形成敢作敢为的行为模式,他们跟进大学门前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丧失了几多单纯,他们在行为模式上完全是外界驱动型的,甚至比之从前更加依赖更加胆怯更加畏缩了。要作为,大学期间就可以有作为的,而且从许多行为上就可以显示一个人今后的作为,有个大学生骑自行车去拉萨,有个大学生骑自行车周游世界,有个大学生几乎一年没出图书馆研读《资本论》,凡此种种都是大为之表现。

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开始用行动描绘自己人生的人,就是敢于用行动描绘自己人生的人。要××就在行动上××,这是天字第一号的成功公式,要热情就在行动上热情,要发泄就在行动上发泄,要爱就在行动上爱,要割裂旧生活就在行动上割裂,要致富就在行动上致富……很多人将激励的话语、生津的格言抄了几大本,然而他一条也没去做,想而不做、知而不行是成功幻想者的通病,即使给这些人300年的寿命也难以跻身一流人物中去。所以荀子曰: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只要能行之,不管你能不能说都是大为之人,像毛泽东这样能文能武的国宝当然少之又少,能成为国器也不错啊!

渴望成功的人总在行动,一次次小行动带来大行动,一次次小成功带来大成功,一次次艰难的成功最终带来了容易的成功,他们造就了成功人生—-大为实乃小为也。

何谓大学?四大之学也;何谓大学生,四大之训练生也,四大皆空非民之俊秀者也!

拼多多摇现金,你说是骗局吧,可是有的人能摇到,你说是骗局吧,确实有很多人一次也没摇倒过,一句话少量现金吸引多大众,其实就是给他们增加人气,好多站过年的活动都结束了,也就拼多多一直在搞这个活动,每次摇到差01或者03的时候就会变成红包,现金你就别想摇到,在摇一会就变成了你一达到上限,连红包都没的领

拼多砍价也是一样,上面写着在摇请两人砍价成功,等你邀请后就变成了003,等你按照他的提示在去邀请人数,变成了001,他们让你继续邀请拉人

现金大转盘也是这样等你到了19999的时候,他会叫你一直给邀请好友,奖励给你摇奖机会,只要你没转到钱,变成19998,他就会给你一次机会,再次摇到19999,然后再次让你邀请好友

还有天天零现金那个,天天都有人找我助理,就跟着魔一样

拼多多最大的骗局就是用少量现金挣巨大的流量,网站靠的就是流量挣钱,一个网站没有了流量,在有好东西也没人去买,商家也不会入住平台,他们让大家免费拉人气,这样就属于骗局,现在拼多多把微信搞的快成了他的广告区,天天好友也发,微信群里也发,已经影响到了微信正常使用,微信应该禁止拼多多连接

我也玩过,后来我就卸载了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