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扎克伯格的真面目,假装友好的背后,默默在捅刀子

新手学堂010

看清扎克伯格的真面目,假装友好的背后,默默在捅刀子,第1张

做人做到最后,比拼的是人品,绝非能力,更不是拥有金钱的多少。

比尔盖茨是微软创始人。

扎克伯格是Facebook创始人。

两人都是全世界著名的富豪。

两人的人生之路有些相似之处。

两人都考上哈佛大学,中途辍学创业。

从小就接触电脑,痴迷并精通编程。

抓住了市场需求,并持续耕耘,最终都成为了世界级的富豪。

两人年龄相差29岁,作为扎克伯格的前辈,比尔盖茨是他年轻时的偶像。

然而,扎克伯格和偶像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人生道路上逐渐偏离正确航线。

如果他不及时纠正,时间越久,他和比尔盖茨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1、

先聊聊最著名的世界富豪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富裕家庭。

妈妈任职于华盛顿大学,爸爸是美国颇有名气的律师。

从小的比尔盖茨,生活无忧。

家中有充足的条件支持比尔盖茨追求自我的兴趣。

比尔盖茨一路一来,上的都是贵族学校。

1968年,年仅13岁的比尔盖茨在学校里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

电脑在那个时代,是个十分稀奇的存在,价值几百万美金,一般人根本没见过。

比尔盖茨对电脑“一见钟情”,深深地迷上了它。

他不分白天黑夜,把自己泡在学校的机房里,痴迷地研究。

比尔盖茨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顶尖名校哈佛大学。

可能想子承父业,比尔盖茨学了法律,但计算机在比尔盖茨的头脑里挥之不去。

他大学期间就和保罗艾伦一起开发出了计算机软件。

最后,索性退学,专注创业。

微软诞生了。

比尔盖茨成功的原因,就是中国经典的名言“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天时

当时软件市场一片空白,比尔盖茨迅速进入,并进行了开发,填补了市场空白。

第二,地利

他所在的地方,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电脑消息,使他能紧跟市场。

第三,人和

比尔盖茨本人具有出色甚至是惊人天人的电脑编程能力,父母给他扩展了人脉,软件销量最终一骑绝尘。

为什么给大家介绍比尔盖茨的成功?

想让大家意识到,真正的成功,需要各方面因素,并不是单因素的事情。

成功给了比尔盖茨更大的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成功历程有些相似。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可以套用得到这句话,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原因。

对于扎克伯格的成功经历,我不想赘述。

2、

对于这种级别的富豪,我想钱已经不是衡量他的标准,而是人品。

我要拨开他表面的人设,看透他的本质。

扎克伯格最初喜欢别人称自己是中国的“女婿”。

他老婆的祖先来自中国。

扎克伯格利用这个和中国的亲密关系,开始和中国套近乎。

一开始,他喜欢中国这件事情,被人当真了。

渐渐地,我们才发现,他似乎在下一盘大棋。

米国时间2020年7月28日。“反垄断”听证会开始。

参与公司谷歌、亚马逊、Alphabet、Facebook。

目的是,问问这四家公司有没有垄断。

扎克伯格对中国的恶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把矛头直接对准中国。

这是对中国赤裸裸地污蔑。

互联网是全世界的,并不是中国说的算。

听证会中,四位CEO被问到同一个问题。

“是否认为中国的 科技 企业偷盗了美国的技术?”

其它三位CEO都表示没有证据说明有关联。

唯有扎克伯格。

他面无表情地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位几年前,声称喜欢中国,卖力学中文,夸赞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人,转眼间没有事实依据地抹黑我们。

公开制造对立,主观输入恶意。

扎克伯格的转变为何如此之大?

原来,他在下一盘大棋,一盘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大棋局。

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米国对中国的态度。

扎克伯格跟着也见风使舵。

3、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大市场。

全世界 科技 巨头都想进入中国分一杯羹。

近些年,中国互联网 科技 企业发展迅速。

有些公司在全球都有影响力。

扎克伯格开始接近中国。

五年前,扎克伯格学习中文。

自称每天早晨起床不说英文,说中文。

并在清华大学用自己蹩脚的中文做了演讲。

当时既激励人心又令人感动。

以至于我们产生幻觉,扎克伯格是真爱中文。

2016年农历春节,扎克伯格和华裔老婆一起出镜。

用中文向中国人民拜年。

这一波操作,我们对他的好感度真的上升了。

2016年3月18日。

扎克伯格在个人平台上分享了一张在天安门前的跑步照片。

刻意拉近和中国的距离。

得到了一片好评。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人眼中,对中国友好、喜欢说中文、有一个华裔老婆、称赞中国 科技 公司的人,默默地在干着伤害和诋毁中国的事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扎克伯格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挖走了高端人才。

包括小米、腾讯的微信团队高级人才,都曾被Facebook花大价钱挖走。

这让人怀疑,是否有偷盗中国 科技 的想法呢。

但我们仍不拆穿他,毕竟,他曾经是中国的朋友。

然而,为了个人利益,扎克伯格慢慢地没有了底线。

开始诋毁中国偷盗技术,还言之凿凿地说中国的互联网价值观有问题。

如果说价值观有问题,那也是扎克伯格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扎克伯格从一个哈佛大学辍学生,到如今成为世界级富豪。

没有手段怎么可能!

他为了在短视频领域有所突破,抄袭Snapchat。

Snapchat是一款颇受米国年轻人欢迎的短视频平台。

为了击败Tiktok,更是两度抄袭。

打不败Tiktok后,扎克伯格升级手段。

不惜联合硅谷势力,千方百计地赶走Tiktok。

其实,Tiktok不是被扎克伯格盯着的第一家公司。

早在2012年,扎克伯格曾在公司内部介绍人人网。

羡慕人人网干净整洁的界面,让团队赶快加紧研发出相似的应用。

抄袭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扎克伯格的惯常作风。

如此,请他千万别再标榜自己所谓的价值观了。

因为,一切以自我利益为前提,毫无原则和底线,这样的价值观不值一提。

4、

现在来看,扎克伯格在围绕着中国下一盘大棋。

开始讨好中国时,并非出于真心。

不排除他想以此从中国 科技 企业**技术的可能性。

当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急转风向,大肆攻击。

这就是扎克伯格,这个亿万富豪的真面目。

同为亿万富豪,他和比尔盖茨的差距到底在哪?

比尔盖茨眼中是正义和善良,而不是所谓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他捐出1亿美金抗击疫情,给武汉捐出500万。

当米国恶意转嫁病毒源头来自于中国时,比尔盖茨相信科学,不受不良声音左右,坚称并非如此。

他的大爱和明大是大非的格局,真是令扎克伯格汗颜。

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扎克伯格,已经丧失了创业时的那种真诚和果敢。

或者说,他从来都没有真诚过。

如果一个人一切以利益为前提,那他只是行尸走肉。

没有感情的人和机器人没有差别。

说来真巧,扎克伯格曾经是机器人的事被人热烈讨论过。

2018年,扎克伯格出席听证会。

面对提问者的轮番轰炸,扎克伯克面不改色,沉着冷静。

整场表现,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似乎在执行程序。

有人曝出他在现场做的笔记,都是别人看不懂的计算机代码。

一时间,扎克伯格是机器人的事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当然,他不会是机器人。

但他可能真的像机器人一样,冰冷无情。

而且在他的“程序”中,应该只有利益两个字。

比尔盖茨为全球疫情捐款捐物号召团结起来对抗病毒时,扎克伯格却信口开河,说中国**美国的技术。

这中间的差距,真大。

这样的扎克伯格,可以骗米国人,在我们这里,请别再立人设。

我们真的看透你了。

扎克伯格开始写程序是在中学时期。扎克伯格在高中开始学习拉丁文后,就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据说他最喜欢的是奥古斯都凯撒大帝,扎克伯格Facebook主页的格言里还有一句《埃涅阿斯纪》里的:幸运眷顾勇者,扎克伯格是对公众道歉次数最多的企业家。

全球人都可以用的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当然中国大陆的好像用不了,还有很经典的MSN,外国人的空间MY space,相当于国内的qq空间,除此之外还有韩国人和日本人喜欢用的line,韩国人用的cyworld,国内的知乎原型Quora,国内的秘密原型secret,这些都是一些外国人用的社交软件。

1、Facebook:

Facebook(脸书)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创立于2004年2月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拉阿图,2012年3月6日发布Windows版桌面聊天软件Facebook Messenger[1]  。主要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2、创始人:

马克·扎克伯格,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价,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2012年5月19日和华裔女友普莉希拉-陈结婚。

如今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0亿,这样的量级在国内也就只有微信能做到。但是这样的“神级”社交APP放到全球却只能排第三,排名前两名的都出自欧美,分别是WhatsAPP和Facebook。

2014年,WhatsApp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所以前两名都属于扎克伯格马化腾创建了QQ和微信,拿下了整个中国社交的半壁江山。而扎克伯格则拥有两个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的社交软件。不得不说,与扎克伯格相比,马化腾还是稍逊一筹。

而且WhatsApp和Facebook待开发的用户数还有很多,因为全球的市场还很大,而微信的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海外市场的开发却依然艰难。为什么微信在国内能当龙头,到了海外却不被接纳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3点。

一、受“先入为主”的影响

通信软件有一个特点:一旦用户的关系链在软件里建立起来,其他软件就很难进入了,这是一种无形的壁垒。这也是当年阿里推出的“来往”难以撼动微信的原因所在。WhatsApp和Facebook已经深耕多年,微信的进入已经比较晚了。

二、用户的本土向心力

欧美人喜欢用WhatsApp和Facebook,日韩喜欢用Line,用微信的多是华人。在产品功能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更愿意支持本土制造。

三、微信的国际化程度不够

微信针对国内用户开发各种功能,很对国人的“胃口”,而我们的使用习惯与外国人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只是照搬功能,显然不足以吸引外国用户。

对于微信等国内互联网产品来说,往往喜欢追求大而全的功能,比如微信将滴滴出行、京东、游戏等全部接入。但是,Facebook、谷歌等美国互联网公司则信奉“Lessismore”,喜欢把产品做得简单,靠不同的产品去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话不多说先上图

说到家的极简,好好住有一位屋主@asan,她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空无一物”,在「好好住2018年度居住嘉年华」上,她也跟我们分享了她和这个家的一些故事。

以下内容来自 好好住APP用户@asan

最开始我把我的家放在好好住APP上,我其实做好了被diss的心理准备,因为我的整屋案例是2016年的时候写出来的,当时这个概念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太普遍。但是绝大多数住友给我的都是认可。我就觉得好好住很神奇,这里的人怎么那么好,他们能够理解这些东西,也特别友善。

一切起始于那时候我刚搬完家,我朋友来我们家玩。她进门后站在门厅不动,我让她进来,她问我可以录一下你家吗,我想发给我妈妈看。

她说她跟她妈妈一起追一个日剧,我家特别像剧里女主的家,就是《我的家空无一物》。当时我还没看过,但因为我特别欣赏那位朋友,她说的话我都很走心,当天晚上我就看了那部剧。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我看完之后很热血,当晚就整理了十袋,丢到门厅。我觉得很轻松,那些东西曾经被我赋予了很多意义,在哪里买的,和谁一起,什么时候穿过用过我都记得。这些记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物品本身,我觉得舍弃掉是没问题的。

这个改变发生在2016年。而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我的物欲特别膨胀,喜欢买东西,追求奢侈品。可能也有人会有相同的体会,就是“别人有,那我也想有”这样的心态。很多东西搬家的时候我都没舍得扔掉,但是看了那个剧就魔障了,在新家丢了一大波东西。丢完我还要把剩下的东西规整好,腾出一部分空间,剩下的东西会更舒展、更井井有条。

最开始是从颜色上精简,第一步是家里的衣橱,我把衣服只留下了黑色、白色,以及驼色、卡其这种低饱和色,很艳丽的颜色都舍弃了。很多女生衣服都特别多,我们常常喜欢用衣着来给自己很多定义,风格百变,今天和明天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你要先找到你自己。

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一旦你弄清这一点,生活真的会变得很顺。我们很容易迷茫,因为外界很浮躁,今天和朋友聚会,朋友说什么好用就被安利了;网上一个博主推荐什么,又被安利了,这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当你不知道你要什么的时候,那就先明白自己不要什么。以时间来衡量,可能这件东西三个季度过去了,到第四个季度你还没有用上它,基本就可以舍弃了,当做闲置处理掉,或者给朋友都可以。

这是我整理的衣橱,当时以白衣服为主。置物架上都空了,后面是我常看的书。白色的箱子看起来特别整齐,你可以在侧面贴上标签,我觉得白色在视觉上真的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空无一物的家有魔力,会让你整个人神清气爽,抛开很多杂念。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有无数讯息砸向我们。我比较宅,虽然出门少,但谁都离不开手机,手机里就是一个花花世界。但这个家所营造的环境,哪怕是刷手机,我也可以很冷静,明确知道哪些是我需要的,或不需要的。

好好住让我结识了很多交心的朋友,不是随便点个赞,嘴上说说“我很喜欢你”“今天也要加油呀”那种朋友。他们来我家,在这儿卸下防备,卸下网红的包袱,也不玩手机了,就是瘫在那里,很放松。

我们家有猫有狗,我朋友来到我家,我们会一起做饭,一起去菜市场,一起准备一个晚餐,晚上看**或者听歌聊天,他们甚至会忘记外面的世界。有的人来我家可能只住一天一晚,但他们走的时候都特别不舍,觉得这里真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环境,可以让人这么放松?他们会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物质的欲望,因为我家其实也没什么东西。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家让人静心。让自己所有思想在家里扩散开来,所有喜好在家里陈列出来,这个家才会有你的气场,你的温度。

我们可能每天都很累,就想回到家,衣服一脱就躺着,放空,玩手机,这样重复。但是美好的家会让人自我督促,你会觉得我是女主人,我不能太邋遢。我在这个家养成了阅读和听歌的习惯,可以消除人一天的疲惫感,也是很让自己回血。

我家曾经被很多人或者媒体,说过一些很酸的话,他们会说什么性冷淡的家庭,或者是没有烟火气这些。这个我其实无所谓,他不是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不是每天待在这个家里的人。我营造这个家不是为了模仿或者作秀,不是为了提某一种概念,我只是想让自己更清楚我是谁,我爱谁,更清楚我要以一个什么状态呈现在这里。这个家让我变得从容淡定。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以前的我很容易急躁,情绪起伏很大,身边的人也会感觉到那种气场。但是这个家让我感觉很平静,它让我能静下来思考,朋友甚至会觉得跟我在一起很轻松,这都是在这个家修炼出来的。

家是什么?就是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很放松,可以不用那么好。我们年轻人太懂得逞能了,在父母面前逞能,在老板面前逞能,在同事面前逞能。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卸下这些东西,我的家就是可以让你一秒钟切换那个键。在很空的一个环境里面,会让你更容易找到自己,内心投射到这个家,它也会很快给到你一个反馈。

我们家也是有烟火气的,两个人在家会做饭,吃适应四季的菜,喝清淡的汤,这都是我在这个家养成的习惯。这个有镜子的房间,我会在里面跳跳舞,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点上香薰,我一进去就感觉都是对的。

我真的很庆幸我能有这样一个空间,它让我随时可以思考。我会想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容易被种草?为什么大家好像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拆快递,但那种快感很短暂,一拆完就没有了。

我是建议大家合理消费,我现在的消费习惯是小钱可以攒下来,攒两三千去支持一个设计师作品,或者用心淘一个东西,那些真正契合你的。不是完全不买,而是去买可以很长久的陪伴你的物品,让我们的物质少和精,留下来的都很优而有质感。

关于这个断舍离,我觉得要理性对待,不要盲目地为了丢而丢。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需要很多物质去支撑,如果你常常要用一个东西的时候,发现已经把它丢了,这个其实就是不合理的。如果要断舍离,我建议是十天或者是一个周末这样循环,你可能两个月坚持下来,就会养成这个习惯。

很多东西是重复的,留下最顺手的一件。不要强调丢的数量,你可以买一件,丢一件或者两件,这样维持一个平衡,物欲得到满足,也能适应自己内心的需求,长此以往你也不会觉得断舍离这个东西很痛苦,很难。

在这个家,我先学会了舍弃。舍弃之后,因为有了新的空间,我又学会了整理。甚至让我知道我想要的朋友和伴侣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我在这个空间,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留下我觉得对我今后的人生都有长久帮助的一个收获。

学会观察自己的内心,时常跟自己对话,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Q&A

Q:我也很想保持断舍离的状态,但我觉得好困难。因为我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多,可能我原来拥有的,和新买的我都非常喜欢,也确实用得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建议?

A:你这个顾虑也是我经历过的,你可以把一些物品送给你喜欢的朋友。我当时舍弃了一个9999块的沙发,其实没有用太久,因为觉得那个沙发颜色有点深,和我家不是很搭,就送给我朋友了。我记得当时搬家公司上门,以很快的速度就拆走了,我呆在那里,整个人就感觉像掉了一块肉。当然会有点不舍,但是日后再去到我朋友家,发现那个沙发放在他家真的更适合,会有更大的喜悦感。

Q:asan,我是你的粉丝已经很久了。在好好住上看到你断舍离的分享,我们家现在也变好了很多,今天是特别来感谢你的。

A:我记得有个关注我的人,她把家做得几乎跟我家一模一样。我们同城,也会一起去吃饭散步。她问过我一个问题,说asan我所有东西都做成跟你一样,你介意吗?我当时修养不够,我说介意,怎么我买个桌子、椅子、毯子都要跟我买一样的?我觉得介意,但是我装的很大气。

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家可以是一样的,房子装修都可以一样,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的磁场是不一样的。有一次我去她家,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她也懂得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是一味在模仿。所以,不是你喜欢一个人他的东西就都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更好。

Q:我想问一个比较基础的问题,房子可能很难是一个人居住,大部分情况是和伴侣一块儿。我想问关于断舍离,如果他喜欢的东西很丑,我又没有办法扔掉怎么办?还有跟自己家长一起住,我相信这种情况很多,应该怎么处理呢?

A:这个问题非常我觉得有价值,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能你一个人要实现断舍离并不难,难的是你的小伙伴,你的家人。这个时候我们不从舍弃开始,从收纳开始。可以把影响美观的东西先收起来,尊重你的家人。沟通是有技巧的,你不要抨击它,会激化矛盾。

东西都给他收好,过去半年一年,他自己没用过也想不起来,这时候你再尝试丢掉。一方面你做到了你想要的,至少视觉上比较规整,也会让他感觉你很尊重他体谅他。慢慢让他感觉到家里一点点变化之后,他可能也会从你的猪队友,变成神帮手。你带着他一点点改变,不急,因为家就是一个让你不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