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与融合:本分下的OPPO增长战略

新手学堂014

裂变与融合:本分下的OPPO增长战略,第1张

王如晨/文

编辑

摘要

加速裂变。

共创与融合:穿越无边界挑战。

OPPO的本分:跃迁组织力。

就像一树骨朵,OPPO裂变在加速。它正从全球手机业垂直维度向着更多品类、更多入口、更多服务、软硬服一体的融合生态迈进。

不过,裂变之下,这家公司也在通过内在的文化与组织力,形成开放与节制、共创与融合的产业跃迁机制,以确立未来10年新的增长模式。

活泼与节制之间,一放一收,背后有OPPO长期的文化力、组织力、领导力。它们才是这家公司真正化解挑战、实现增长的基础力量。

过去16年,OPPO经历了多轮行业变迁。而今正处于诞生以来最为复杂的 历史 周期。它的裂变与融合,有望成为我们观察企业、产业跃迁的典型案例。

强烈印象来自24日结束的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

这舞台的生态开放维度不同以往,几乎覆盖了OPPO除制造环节之外的所有要素。

2017年OPPO移动开发者大会,强调了移动端生态;2018年OPPO确立“IoT万物有智 更慧生活”,强调5G时代手机入口价值,不过,未展示更多技术与平台积淀。

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创始人陈明永定义“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融合,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几天后的OPPO开发者大会,吻合了他的指引:ColorOS发布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引擎;IoT启能行动;IoT开发与服务平台定义为HeyThings,并与ColorOS深度打通(含账户)。此外,确立手机、智能手表、耳机为核心入口等。

入口谈不上完整,开放亦需具体政策支撑,但整体看,OPPO技术、产品、生态已出现结构性变化,“云+端”雏形、 科技 属性顿显。这标志着,2020年,OPPO将展开扩张之旅,一个“软硬服”一体的形象凸显。

若非疫情,OPPO各维度或早已展示。不过,事缓则圆。24日开发者大会呈现出整体风貌。

首先必提ColorOS11。作为全球基于安卓11的首发OS,在2019年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基础上,新增两大开放引擎,即AI 与跨端融合。

应意识到OPPO“无边界”一词。它是对陈明永“万物互融”指引的落实。“无边界”不止UI理念,而是覆盖应用、数据、生态、设备等层面的分布式AI能力。借此,OPPO未来将能打通手机、智能手表、PC、电视、智能 汽车 等许多IoT终端,关联各种场景与服务,建立一致性体验。

几个数字让人捕捉到ColorOS生态能力:已开放27项系统能力,第三方伙伴超过100家,日均接口调用过3亿;月活超37亿;将适配33款机型。

已非狭义手机OS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OPPO不重视手机。恰恰相反,这是手机主业精耕细作信号,只是不再仅是终端概念,而是核心生态枢纽与关键入口。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表示,2019年至今,于个人 娱乐 、家庭家居、运动 健康 等场景陆续发布耳机、手表、CPE等多款智能设备。同时,HeyThings IoT在技术、体验、营销、渠道、数据五大方面赋能伙伴。截至目前,已与美的、奥克斯等30多家品牌建立合作,涉及50多个品类、300多个SKU。

这效能得益于ColorOS与HeyThings IoT完整的技术能力。美的副总裁兼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表示,在OPPO手机和智能家居APP支持下,通过自动发现、快速配网、Breeno语音控制,能快速实现智能场景落地,提高用户体验。

OPPO已发布启能行动20,首期将在技术、产品、营销、渠道四方面投入2亿资源。

入口拓展也在加速。官方确认,OPPO智能电视将于10月发布。夸克认为,它有望成为OPPO物联网与内容生态入口服务的另一利器,并创造一个新的文娱生态。

不要觉得OPPO物联网只是横向品类扩张。它有着胜过竞品的垂直思维。HeyTap 健康 平台的发布,让人看到OPPO IoT生态的纵深布局。

单从可穿戴入口看,HeyTap不性感。但它具备设备接入和服务分发两大基础能力,包括 健康 数据中心与 健康 接口。后者提供多种便捷接入方式,20多家合作伙伴已接入。

这是IoT核心场景争夺战。 不仅可将OPPO完整的能力解耦、开放,更能将业界现有IoT模式引向深入。老实说,目前大部分IOT场景停留在连接阶段,谈不上智能,很多根本尚未打通 社会 化服务。HeyTap展示了OPPO战略执行与协同能力。

如此,就能发现,融合视野中,ColorOS、HeyThings、HeyTap就像“两横一纵”,“基座+垂直生态”的版图开始确立。 健康 如此,随着OPPO 智能电视等入口诞生,未来会有文娱以及更多服务。

一个“软硬服”一体的OPPO形象凸显。

因此,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也称得上一场 增长战略大会 。OPPO到了结构化变化的周期。

但人们也看到了问题与挑战。

一、OPPO为何出现如此密集的开放?

二、在一个外部宏观趋势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而竞争态势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里,OPPO能否成功实现驱动转换?

第一个话题显而易见。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仍在增长,但就中国而言,随着人口红利弱化,梅特卡夫定律已失去动力。过去主要依赖终端出货的增量思维,开始逐渐让位于“增量+存量精耕+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

苹果如此,华为如此,小米如此。OPPO也不例外。

IDC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7亿部。全球前五大厂商分别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该机构预计,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将萎缩228%。

因华为海外承压、2019年以来集中转向本地,从而导致竞争加剧,一度出现华为一家市占超过50%的扭曲局面。

疫情加重了2020年压力。尽管OPPO、小米在海外尤其华为传统地盘获得不少出货,仍无法改变趋势。OPPO到了增长驱动转换周期。在深耕手机主业基础上,将强化IoT布局。

有利好面。尤其5G、AI的融合力量。陈明永谈“万物融合”时,就更多侧重5G时代的数字化风潮。他多次强调,OPPO已不止手机公司。

OPPO两年来的动向反映了这一趋势。它的裂变比许多同业迅猛、紧迫。

竞品此前经历过升级。小米、华为物联网布局略早。小米起步于2013年。截至今日,号称全球最大消费物联网平台。多家互联网巨头亦不断渗透其中。阿里、百度都已建起独立平台。

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如此局面下,OPPO能否实现驱动转换?

1、 IoT格局是否已定?

2、 OPPO IoT生态模式的差异化竞争力与有效性。

我们的观察是,尽管IoT概念已诞生多年,出货有一定规模,就所谓格局说,远未到落定时刻。

以小米为例。依营收计,IoT算主业。但截至目前,除米家与小爱音箱交互,IoT终端之间并未出现真正的跨端协同,很难称得上稳定模式。事实上,一些合作伙伴更看重小米渠道,出货思维重。

亚马逊、阿里、百度都有一定规模。但后三家更多是单品入口,尤其智能音箱。迄今为止,这类公司的物联网几乎都是孤岛形态。

格局远未落定。这行业甚至刚刚意识到要走出“连接”周期。OPPO们拥有同等的机会。

OPPO更是具备完成驱动转换的条件与竞争力:

1、 手机主业全球存量用户、日活用户规模庞大;

2、 走向一体化开放的价值,精细化运营能力;

3、 未被充分认知的产品力与"中台"能力;

4、IoT开放策略灵活、节制,共创共生的共同体意识富有想象空间。

OPPO强调IoT,并非弱化手机。陈明永多次强调“深耕主业”。手机不仅贡献营收、现金流、利润,也是技术沉淀、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保障。

手机更是IoT核心入口。即便每年出货增量有限,更新换代、存量博弈下,它依旧有其他终端无法替代的战略价值。

更要看到OPPO过往的一体化能力。从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到品牌、渠道、服务,这种能力,到新周期,每个环节都具有开放、独立的生态价值。而且,裂变之后,也会形成基于全链路数据的精细化运营,跨端协同能发挥独特的力量。

再有品牌与渠道服务。前者有利于OPPO IoT快速渗透用户心智,后者目前正在进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改造,必定会成为拉动多元终端出货的力量,等于壮大OPPO的“出海口”。一旦形成更大规模,渠道端甚至会有更加独立的运作。

说到OPPO产品力,过去见证过手机创新。今日最大触动却是产品力、平台定义能力。ColorOS自不必说,一年来,HeyThings与HeyTap的定义与升级,展示了OPPO不同以往的商业化能力与场景思维。

产品力背后,同样拥有技术积淀与结构化的能力。

外界很难理解这组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全球2019年专利申请数据显示,PCT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申请人中,4家中国企业,OPPO位居全球第五。截至2020Q2,OPPO全球专利申请49000件,授权超19000件,5G、AI、影像专利申请前列;快充超2800件,VOOC闪充已成靓丽名片。

当人们不断渲染同业研发体系时,OPPO已建立起6大研究所、4大研发中心,拥有超过万名研发团队成员。

技术积淀是OPPO一个未被充分认知的话题。没有它,只靠商业化思维,一年内定义平台方案,几乎难以想象。因为,无论ColorOS还是HeyThings、HeyTap都是打通底层技术与组织藩篱的结晶。这部分,下面我们还会分析组织力,暂时略过。

说到OPPO IOT差异化竞争力,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则是开放机制。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公布了IoT开放赋能的“共创生态”策略,除了自身定义的终端与入口,有关合作伙伴产品,将采用生态选品方式完成。主要有两个层面:

1、 符合OPPO IoT价值主张、但由合作伙伴开发完成。

包括精品标杆,HeyThings直连,OPPO都会深度参与,并输出品质标准。

2、 更多第三方 普品 ,则采用灵活连接方式。不过,OPPO仍会根据品牌调性挑选,设计、品质严格把关。

这策略不同于小米机制。小米更多靠投资创造供给,虽能丰富品类,壮大出货,但最后与伙伴之间很难消除竞争关系。

雷军曾说,小米生态不是围墙,而是篱笆。这定位至今并未真正化解内在博弈。投资带来的生态价值,更多在于连接,而非融合。

OPPO未来应该也会采用投资嫁接、孵化方式,不过,从现有机制看,它有望生成不同于遍地投资的路径。HeyThings平台比小米连接要更开放、生动。而从合作对象看,OPPO虽起步晚,合作企业与品牌质量更近 头部 ,扩张更稳健。

此外,不同于简单连接,OPPO服务隐含较深的数字化赋能,尤其智能化全栈解决 案。比如,除产品接入,还提供营销和渠道支持。

以合作伙伴乐 为例。产品上线OPPO智能家居APP商城, 个 品牌曝光8000万次,销量提升276% 。

这是一套超越“连接”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参照阿里集团“商业操作系统”,可以视之为“IoT商业操作系统”。它让我们看到了OPPO潜在的2B能力。随着品类扩充,入口进一步多元化,再加上制造端与供应链协同,OPPO其实是业界数据链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其他竞品,机制也有缺憾。华为IoT产品几乎全是自给。阿里、百度拥有开放平台,前者有数字赋能与渠道力,但平台定位决定了很难独立打造多元入口;百度技术积淀不错,却缺乏终端经验,入口依赖智能音箱,DuerOS 甚至依靠经销商兜售。

OPPO IoT模式,有差异化的路径。

当然,快速裂变的OPPO,有戒惧意识。 它 明白,尽管平台级产品出色,也不可能盲目对标现有同业。它强调,不会进入全品类,而是立足用户洞察,深耕优势场景。垂直领域尤其 健康 领域的 探索 ,展示了OPPO锻造IoT商业模式的动向。

OPPO历来也不是蒙眼狂奔的角色。过去多年,无论陈明永还是OPPO幕后母体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强调较多的一句都是“敢为天下后”。它的意思是,基于用户洞察,只要确立了方向,就不怕涉入晚。

裂变中的OPPO,既展示了高速扩张的能力,同时又戒惧地强化着节制与融合。

我们一直很好奇,OPPO身上为何会有这种思维。它出自用户或行业洞察、技术、生态体系的要求,抑或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约束?

我想给出自己的一点思考:那就是,裂变与融合思维,恰是基于文化、价值观而沉淀出来的一种方法论、一种能力、一种组织力、领导力。

在我们看来,相比技术、产品、平台等层面创新,它才是此刻OPPO升级的核心保障与驱动力。

若选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段永平与陈明永等人多年来反复强调不已的“本分”。

这表达最早出自段永平。长期以来,它也是步步高与OPPO的价值观信条。

不过,“本分”从理念转化为方法论、组织力与领导力,经历了一个过程。

最初“本分”侧重商业伦理、道德层面。段永平多次强调“诚实”,后来逐渐扩充为从内到外四个层次,即知道什么是对的事;坚持做对的事;发现错了马上停;努力把事情做对。

这表达丝毫没有西方组织管理学人“掉书袋”风格,却深入人心。它里面有模糊,也有严格甚至严苛的进阶。后来,段永平常用stop doing list还原逻辑。

这理念特适合方向已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军文化。尤其与“敢为天下后”结合后,会产生强大的战略定力,摧枯拉朽。

但它也容易形成保守机制,尤其于个体与小团队而言,会习惯等待上级命令再赴汤蹈火。一旦遭遇行业转型升级,容易出现问题。

当年OPPO转型智能机过程中,自上而下定义产品,一度换得冷场。它激发了陈明永组织持续升级的意识。OPPO曾请IBM负责从研发流程开始的组织架构变革。陈明永逐步放弃了过去的“指令型管理”,将思考交给各层面,坚持全员分享。

这为组织灌注了新机制,带有批判性思维。今日OPPO裂变,也有一个大致脉络。

只追溯到2018年。当年,OPPO 成立了软件工程事业部、互联网事业部、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研究院等诸多部门。年末开发者大会确立深耕手机、扩张IOT业务后,OPPO已到战略升级节点。

陈明永很少出来。但2019年1月开始,接连发声,明显是从文化、商业理念层面唤起组织创新原力。升级“本分”理念,恰是他切入的基础。

比如2019年1月4日,OPPO企业文化“本分”新增一条内涵,即“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并将其作为第二条释义。如此,五大内涵如下:

1、隔离外在的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我们应该做的合理方向;

2、本分要求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

3、本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

4、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 —— 我不 赚 人便宜;

5、本分高于诚信,即使没有承诺,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也要做到。

这显然是在趁着新年节点唤起变革意识。

有些紧迫。两周后OPPO年会上,陈明永站在OPPO 10年发展节点(以手 机算 )上,对外发出未来10年指引。切入角度同样是“本分”,从而奠定了“拥抱变革”的基调。

演讲中,他说,外部形势不乐观,未来几年,5G、AI、IoT都是OPPO机会,作为一家 科技 公司,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三方面扎实推进,即深耕手机主业;精准布局IoT,打造新入口;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软件工程重大突破。

然后注意他这一句:“未来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竞争。做好具体业务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修炼内功,提升组织的系统作战能力。”

显然,借助“本分”强调了组织力。继续看他的三点要求:

1、更加自信。敢亮剑,同时做好基本面,“加强流程与平台建设,提升组织能力”。

2、更加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能总等总部“开枪”命令,时机合适就要主动出击,大胆推动,“总部会为你调动资源,助你成功”。

3、更加融合。新业务、新区域,新人才越来越多,产品更多元,个体、组织和业务之间交集多。思想要开放,眼界要开阔,不能关门做事,要和其他平台业务“打通”。

这不就是OPPO“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变革号召么?

这与华为、阿里过去几年的倡导完全一致。华为说要充分授权前方听得见炮火的分队,给予灵活调动火力的权限;阿里2015年逍遥子上台后,第一封信内容跟陈明永年会演讲内涵相近,随后主导了“大中台、小前台”变革。

若从当初智能机转型、IBM提供咨询服务计,OPPO变革理念要更早。

陈明永继续推动着顶层设计,就差一次相对明晰的壮行大会了。果然,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他定义了“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等层面,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

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半年后,我们看到OPPO系列组织架构升级。比如全球销售体系、营销体系调整等。今年6月也有一个信号,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兼任欧加首席产品体验官,负责产品线规划。这可能意味着,OPPO会进一步强化融合思维,为未来组织升级尤其中台架构升级建立新的机制。

OPPO不缺技术与商业要素,但真正驱动裂变的,正在于组织力与陈明永的领导力。

为何说“本分”升级也是一种方法论与组织力呢?

你看看陈明永的辨析。他说,“本分”价值观最重要一条是“隔绝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合理方向”,方向感、做正确的事情和“本分”可直接划等号。

如何把握方向、做正确事情?那就需要质疑与挑战、批判性思考,从反面求证。

他说,回归OPPO当下,重拾批判性思考已成当务之急, OPPO人应按照“本分”内涵永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争做文化的践行者,而不是旁观者”。

我们从中听到了裂变与增长的声音。2020年与未来一个周期的OPPO,有望成为行业的关键变量。

自从去年以来5G网络的开始普及手机市场的竞争就显得格外激烈,不过随着手机的逐渐发展,手机的硬件配置也都大致相同,可以说手机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为了给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给自己拥有更好的加分项,许多手机厂商都非常重视手机系统的建设,毫不夸张地讲,去年可以说是国内手机系统发展最快的一年。

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配置的手机上不同的系统,能够很好地决定手机的流畅性和手机的使用体验,所以许多用户购买手机时系统也成了需要考虑的一项,在近期鲁大师发布了2020年安卓定制UI的排名,这份榜单可以说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甚至是极大的反差。在这份榜单当中,OPPO的color OS获得了第一名,其次是华为的emui,第三名是努比亚的nubia UI,第四名是联想的zu,一加的氢OS排名第七位,小米的MIUI排名第九位,魅族的flyme排名第十位。

对于OPPO的Color OS能够排名第一位也可以算是实至名归吧!虽然说OPPO之前在手机系统上曾经是很大的弊端,但是在近几年OPPO,在安卓定制UI上非常重视,也重用从魅族方面来的许多人才可以说成为了国内进步最快的一款安卓定制UI,现在最新的color OS最新的版本是11版本,这也是基于安卓11所打造的,他们主打无边界的理念。各项功能也非常丰富,流畅度也非常的好。

对于华为的emui,现在的版本是基于安卓时打造的emui 11,虽然说在功能的丰富层面,他可能不如一些品牌的系统,但是他在稳定方面,流畅方面所以说是非常顶级的。对于努比亚能够排名第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毕竟近两年努比亚手机的销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让人遗憾的是氢OS仅仅排名第七位,要知道在之前一加的氢OS总是能排上安卓定制UI的前几名,但随着现在的发展,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虽然说他比较精简流畅,但是许多的功能也被他删减掉了,甚至还不如原生的安卓系统功能更加丰富,所以他目前排名现在也是事出有因。

有趣的是本次小米的MIUI系统排名第九,去年小米11推出了MIUI 12系统,还推出了米柚光锥动效架构等等一系列的功能,可以说也被许多人评为了最接近iOS系统的一款安卓定制UI,不打不说小米的MIUI确实不错,功能也非常的丰富,在一些地方说他是国内顶级的毫不为过,但是它的系统也比较臃肿,也会经常出现卡顿的现象,这也是米粉迫切希望MIUI系统可以解决的在近期小米方面也是推出了小版本升级的MIUI 125系统,也是精简了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流畅度。

最最让人可惜的当数排名第十位的魅族了吧,魅族作为国内最早做智能手机的厂商,它的系统flyme也是国内最早做安卓定制UI的,魅族的flyme一直都是魅族手机的灵魂,但是由于魅族方面的一些原因,这款系统在近两年一直没有出现进步,取得现在的成绩,完全是吃着两年前的老本,可以说两年前的Flyme是神一级的存在,而现在的Flyme逐渐已经被友商拉开了差距。

抬头挺胸的雷军,做起了女人的生意!

“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变化吗?现在连操作系统都在变,行业远没有得到充分竞争。我相信乔布斯发明了新手机时代,还有很多新的东西会出现。”

正如小米CEO雷军所言,怀着“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 科技 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梦想,小米稳中求进,带着一点点实力,一点点运气,成功坐上了手机市场“全球第二”的宝座。

天不负,十余年奋力长跑,小米在手机上终于走完了这出“逆袭”之路。

然而,卸掉股票软件,终于抬头挺胸的雷军,也没有当一个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的“幸福闲人”。

当手机已经装不下幸福的“ 科技 梦”后,雷军一口气,投资了四家美容仪公司。

投资界获悉,今年7月19日,以为用户提供清洁、抗初老等家用美容仪器及家庭美护方案为主要业务的美容品牌inFace宣布获得了由小米集团、顺为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对此,inFace创始人兼CEO肖音表示,这次融资代表inFace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资金将用于新品研发、品牌推广和海外增长等。

事实上,小米集团与inFace的渊源早已有之。因2017年的一个巧合,inFace的创始人肖音与小米前设计师肖彦林有过一次深度谈话。随后,一款椭圆形的美容洁面仪登上了小米众筹平台。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随着数款美容产品的走红,抱着试试看态度,向美容仪市场伸出临门一脚的小米,随后又发出了接连进攻。

从2017年到2020年,小米又先后投资了卖智能化妆镜的AMIRO、研发生发帽的可思美,还有推出洗脸仪的氧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为止,在小米突击各行各业而形成的生态链条上,关于美容仪的版图已经覆盖洁面、抗衰、紧致、祛痘、净肤、脱毛等众多品类。

不过,在这条关于美容仪的赛道之上,坚持一往无前的雷军并不孤独。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家用美容仪企业年度注册增速一直维持在25%以上,而截至今6月30日,我国现有超过97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家用”和“美容仪”。

不难看出,随着亿万体量的美容市场的到来,消费者的热情居高不下,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不断打响这场关于美的“军备竞赛”。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腾讯。

天眼查显示,近日,AMIRO品牌关联公司宗匠 科技 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为腾讯产业基金旗下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切入美容仪风口,这意味着,腾讯已然回归医美赛道。

无疑,一支小小的美容小电器,正在搅乱巨头们的商业江湖。

曾几何时,提起腾讯,雷军不乏羡慕地感慨:腾讯已经成就了一代霸业,马化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但英雄也有谢幕之时,而那也造就了我们创业的机会。

如斯所言,无边界扩张的尽头,强者终会相遇。正如或许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在一个新的赛道,会与腾讯狭路相逢。

亿万市场之下,一场新的资本 游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资本争先恐后的背后,自然是对蓝海市场飞速增长潜力的洞察。

正如小米战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蒋文表示:“未来三五年内,家用美护行业会跑出头部品牌。”

(图源:天猫、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约60至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到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元,到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

与一再上升的规模走势相反,当前我国家用电子美容仪2020年渗透率不及4%,这意味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据报告显示,有近6成的年轻女性城市消费者表示曾经至少使用过一种家用美容仪,同时,有93%Z世代会购买各类院线医美产品,30%的Z世代会选择购入美容仪。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相比于需要多次护理的医美,居家即可操作、智能便携的美容小家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捧。

况且随着“Z时代”个体化护肤理念的普及,“为悦已者容”已然不分男女。前有“她经济”崛起,后有“他力量”的诞生,一个个“美丽致富”的时代密码正在被书写。

然而,从雅萌(YA-MAN)、Refa(黎珐)再到松下等, 目前的大部分美容仪市场正在被国外品牌霸占,国货身影略显微弱。与此同时,关于美容仪标准缺失、产品鱼龙混杂等质疑声也在此起彼伏。

据报道,央视联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曾在电商平台上挑选了10款美容仪进行测试,而其中6款被测出镍释放量超标。

无独有偶,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关于美容仪漏电、化学含量超标、使用导致脸部过敏、产品没有检测报告等消费者投诉比比皆是,行业乱象之下,甚至有人发出呼声:美容仪是智商税!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容仪进入国内市场不到八年,介于医疗器械和小家电之间,许多技术还未形成严格规范和行业标准。

“如今的家用美容仪市场颇有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初期的景象,高端品牌与山寨仿品一起争抢市场蛋糕。但是,家用美容仪与智能手机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它需要更多基于医学临床试验上的技术沉淀,门槛更高。”

如斯所言,市场急剧“升温”之下,需要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产品“黑 科技 ”为之保驾护航。

无疑,这也正是这场资本 游戏 的通关密码。

电商正以万钧之力,撬动行业的边界

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鲶鱼效应”: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可以放入一条天敌“鲶鱼”,危机四伏之下,沙丁鱼反而活蹦乱跳。

这样看来,电子商务就像是那条让人警醒的“鲶鱼”,因为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下,它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撬动各行各业的边界。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野会日渐模糊,最终将消失。”

诚如马化腾所言,前有生鲜零售大战一触即发,后有社区团购低价肉搏,还有被急速重启的“打车之争”。

数次突围之下,从菜市场、服装店、珠宝店再到美容院,那些原本在人们记忆里鲜活无比的生活场景正在不断地被定义与重构。

或许对于这个时代下的创业者而言,比起追逐风口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如何拆分自己的核心优势,主动拆掉思维的墙。

正如互联网大潮之下,小米选择成为先行者,从智能手机,电饭煲、再到冰箱,洗衣机,而后又瞄准了美容仪,把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藤蔓,逆风翻盘的岁月里,每一个小小的跨越都十分不易。

就美容仪赛道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被低渗透率、强购买力贯穿的巨大消费潜力之下,创新与机遇必然与日俱增。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次,资本把“屠刀”落向了美容行业。但如今的爆火只是起点,不断升级的厮杀之下,未来谁能脱颖而出,还需拭目以待。

作者: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