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四个方法聚焦深度工作,成就匠心精神,打造精彩人生

新手学堂030

《深度工作》四个方法聚焦深度工作,成就匠心精神,打造精彩人生,第1张

文/铃兰

最近,被越来越多的事情,弄得有些头大。除了本身繁忙的工作,还有8小时外在镜姐读书营的运营以及生活琐事。即便我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时间还是不够用,很多时候还要熬夜。阅读和写作的目标也几乎停滞,没有时间提升自己。

看完《深度工作》,才明白自己陷入了浮浅工作的陷阱中。因为事情较多,所以每天会同时做几件事情,还有点沾沾自喜,感觉自己能力强,处理事情的效率高。

事实上并不如此,镜姐比我还要忙,要管公司,要运营读书营,自己要写文,还要出书,但她还有时间健身。在完成这么多工作的情况下,并没有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原因就在于镜姐能够 平衡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专注力,更大程度地进入深度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高效利用时间,让工作价值最大化。

那么,什么是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呢?

美国作者卡尔•纽尔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浮浅工作的危害。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绝大部分的知识工作者把时间花费在了处理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不能产生很高的价值,还会损害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用深度工作的方法推动我们的工作效率,从而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浮浅工作的定义:是指重复性的,而且工作难度低,无须专注,在干扰状态下,可以同时进行很多项的工作。

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因为大脑倾向于做轻松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总是把时间花在了浮浅工作中。

而且在传统的工作认知中,认为忙碌就是生产力。对于生产力没有明确的评定标准,习惯用可视的行为方式来评判工作的价值,而非工作取得的成果。这样做的后果是损害了人们进行深度工作的积极性,陷入低质量的勤奋。

工作的效率自然大大降低,也降低了生产力。而且没有深度的思考力,很难创新出好的产品。

在信息化时代,注意力尤其稀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淹没,蚕食掉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无法聚焦,进行深度工作,提升工作技能,打造核心生产力。

若将深度工作作为一种长期的工作价值观,在某一个领域专注打磨核心工作技能,必将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正如爱迪生、富兰克林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是像莫言、刘慈欣等作家们,在完成一项发明;完成一部小说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那么我们如何聚焦于深度工作呢?

注意力在哪里,生产力就在哪里。管理时间不如管理好具体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事情。那么,想要提升工作的价值,需要把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区分开来,精算时间,合理分配。

在工作中设定特定的惯例和程序,保持高度的专注,将意志力的消耗降低到最低。

就像高效训练营的小伙伴,把每天的阅读和写作放在凌晨四点半,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写作计划,效率非常高,原因就在于高度专注。这个时间,没有家务活,没有孩子的哭闹,也很少其他信息的干扰,很容易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形成深度工作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个安静的场所,把每一天,或者每一周划分出一块特定的时间来,用作深度工作时间,屏蔽掉其他的干扰因素,设计固定的工作程序。设计好了深度工作程序,就按这个流程执行,并内化为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保持专注,必定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信息时代,大脑高度适应了碎片化信息,并产生了手机依赖症。据腾讯调查,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平均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假设30次的时间为1小时,那么每周就浪费掉了7个小时。如果打开次数再扩大,停留在微信的时间再长一点,那么,这个数据是很可怕的。这些时间消耗掉了我们的注意力,浪费掉了大量时间,无法保持专注。

那么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屏蔽外界信息的干扰,聚焦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上。 具体的做法是限定看手机的次数和时间,比如每天只能在早上、中午、晚上看三次手机,而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这样就能减少我们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

每天在特定的休闲时间内,用冥想的方式保持深度思考。比如说在散步的时候,可以构思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搭好文章结构,便于下笔之时,一气呵成。

书中还介绍了纸牌记忆法,通过纸牌的记忆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少即是多,远离无意义的社交,和网络消谴。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和生活更高层次的目标,给自己的大脑安排高质量的替代活动,用来抵制娱乐性活动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诱惑,把时间和专注力放在长远的能提升自己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事情上来。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有体验发生的时间。 他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心流"。

而让人类获得幸福的,不是休闲时间,而是沉浸于深度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极致心流体验。就像我们写作一样,当专注于完成一篇文章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一个人每天能专注深度工作的极限是4个小时,时间更长一点,专注力就会下降。大脑质量降低,工作的效率自然也会降低。所以保持清醒的大脑,维持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最佳的办法是放下工作,给自己一段安逸的休闲时光。

放下工作,给自己放一会假,让自己从工作中解放一会儿。去做一些放松心情,舒缓身体的事情。比如喝一杯茶、听一会音乐、散散步,或者是什么也不做,放空自己,静坐发呆。

适度的休息可让身心恢复精力,保持活力。让大脑保持清醒 , 提升敏锐的洞察力,能更好地完成复杂的工作。

保持深度工作,成为精英

低质量的繁忙只不过是伪勤奋,挤占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让我们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做出更大的成就。

当我们摆脱繁忙的假象,选择深度工作,跨越自己的舒适区和恐惧,将我们的大脑发挥到极致,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选择深度工作,也意味着选择了自律。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已经很少人使用现金了,不管是超市结算还是吃饭买单的时候,看到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微信或是支付宝付款,非常的方便快捷,更是没有了会收到假钞的风险。那么就支付功能而言,微信和支付宝这两个软件哪一个更强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判断。

一、支付的便捷程度

微信软件的用户主要是来自于社交方面,虽然人们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相信是要比支付宝多很多,但是支付宝的支付使用远比微信要早很多,它给人的感觉没有其他的,好像就是用来支付的,相比微信,支付宝早就已经有了一大部分的用户,因此在便捷度上来看,支付宝是高于微信的。

二、使用的范围

虽然支付宝除了支付之外,还有许多理财的功能,比如说余额宝、花呗、借呗、基金等等,这些都是微信没有的。但是刚才也讲了,微信所具备的社交功能更能令人在这个软件中停留时间更长,像是收发红包虽然支付宝也有这个功能,但是人们的好友都在微信当中,直接使用微信来互动会更加方便,因此也促进了微信支付的使用范围。

三、安全性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无可避免的将会有一些因为社交而带来的风险,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陷入别人的骗局,听到别人的风言风语就免不了要跟着去做,往往你可能随便点击进去一个链接,就有可能是一个恶意的木马。而支付宝是一个金融工具,它不单单在网络上有很好的防护,而且还对自身的功能有多方面的加强,比如密码锁、指纹锁、声音锁,还有脸部识别等等,安全功能远比微信要强很多。

针对以上三点来看,微信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是就支付功能的强大来说,还是支付宝更胜一筹,并且它的发展与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而且支付宝已经在发展国外市场,相信不远的将来,支付宝将带来更多的优势与便捷。

2018年11月7日,豌豆掌管的约课小程序正式上线啦!

小程序将一举解决你约课繁琐,以及帮助我们的会员朋友们轻松查询会员信息的难题。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那么问题来了,小程序是什么?

简单来说,小程序是植入于微信里的小APP。

据调查显示,我们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大于70次,微信作为全民级APP,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程序作为微信官方推出的辅助类工具,是相对与APP更贴近于我们的一种存在,用户可直接微信搜索小程序进行约课、购买私教等,无需耗费大量流量下载APP,高效、方便。

打开微信就能直接进入,二维码终于可以拜拜啦~

我平时喜欢用微信支付,因为我觉得支付宝支付太麻烦了。

在早年的时候,我经常会用支付宝来支付,因为我觉得当时的支付宝有很多实用功能。但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不断发展,我发现支付宝上到处都充斥着烦人的广告,同时也会有各种理财套路,我开始今天不喜欢支付宝,转而使用微信了。

一、我一般会用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起来非常方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使用到微信。不管是工作学习,或者和朋友聊天,很多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不下50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微信上的各种功能都非常方便,支付功能正是其中之一。我觉得微信的支付功能不仅非常划算,同时也一目了然,界面非常简洁。

二、我用微信支付的原因是不喜欢支付宝。

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早年的支付宝确实不错,里面不仅有很多实用的金融功能,同时也可以帮助用户打理资产。我记得当时支付宝的余额宝的年化综合利息是3%以上,这也吸引了广大用户把自己的钱放到余额宝里。但与此同时,支付宝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广告也越来越多,让人觉得特别厌烦。

三、用支付宝太麻烦了。

我平时并不用支付宝,每当我需要支付的时候,我需要重新打开支付宝,并且需要看支付宝的各种广告。支付宝上面不仅有外部广告,同时也有各种关于支付宝内部服务的套路内容。我相信很多小伙伴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支付宝上的各种噱头让用户觉得特别厌烦,也在一次次消磨用户的耐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一般不会主动选择使用支付宝,因为支付宝不是特别实用。

熟悉微信的规则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裂变,主动添加,被动引流,都需要一个流量载体,微信个人号、公众号、微信群,唯一没变的是微信个人号,微信个人号是微信商业的开始,希望凭借此文,让广大读者从对微信基础部分有一个深度的认识。

一个粘性高的5000人个人微信号,一个3w粉丝的订阅号。

订阅号--打开率低、社群--生命周期短、服务号--掉粉率高,三个载体都是单次存活,举个栗子,有50w用户在微信个人号上,你想做一个1w的订阅号容易么?你想做一个1w的服务号容易么?你想做一个500人的群容易么?

对,很容易,只需针对于50w用户去做点对点分发,用户即到达了另一个载体并且还留存在你原始的载体。

01、7大规则4大判定指标

目前,封号已经成为微信的常态。

微信法务团队的7大规则分别为:真实、合法、善意、拒绝骚扰、开放、负责、尊重权益

微信法务的4种判定指标分别是:用户举报、人工审核、样本库、技术拦截

而微信的机器审查机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ai程序,任何目前确定的方式在下一秒都会失效。

隐形的衡量标准,只能根据大量测试出来的数据,来做相应的归纳总结,比如每个微信号日被动主动添加人数上限,判定营销号的好友数量上限等。

02、4大指数5大参考数

网上很多养号资料中介绍的防封行为都比较简单,而雷同。你按照资料、文档的标准去注册、养号,最后封号了,找不到任何原因。

凡是有规律的注册或养号,行为必定是同质化的,打破规律,是注册、养号的核心关键词。比如注册间隔时间,注册手机,号段,发圈时间,这些为什么会找标准呢,没有标准的你就按正常人的操作去做。

这样你就真正的做到了:正常用户行为

微信变化的四大指数分别是:年龄指数、地域指数、性别指数、身份指数;然后每个指数对应五个重要的参考数值,好友率、打开率、互动率、使用时长、朋友圈使用规范。

想要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必须根据指数来操作。

所有的指数不能单独拆开来看,要组合在一起。比如地区指数、年龄指数和标签指数不同的用户,打开率和使用时长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一二线的80后,发红包的频率和四五线的80后发红包频率是不一样的。每个指数对应的用户行为分别是。

1、年龄指数:年龄段主要分为80-90后,95后,70后,60后。

不同的年龄,对应的行为和数据是有区别的。如果你新注册的号,年龄段是80后,那么我们在注册前通讯录的名单数量至少在300人以上。

这个数据不是随便猜测的,而是有社会工作关系的80后,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平均来说是高于这个数的。

除了通讯录的数量,还有打开率、使用时长、喜好偏差等等。 80后和90后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平均是30次以上。

2、地区指数:一二线城市,三四五六线城市。

举例:一线城市用户是微信里办公主力,所以更多的行为是以工作为主的,对接工作、转账交易、收发文件等等,加的群多是工作、行业、学习群;三线城市的用户,生活比工作稍多,加的群大多数是家长、聊天、本地生活群等。

3、性别指数:男,女。

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更多的区别体现在内容的喜好上。男性用户喜欢关注新闻资讯类,女性用户喜欢关注情感娱乐类。

4、身份指数:职业,学历等。

身份指数也可以理解为标签,比如职业,学历,单身,已婚,宝妈等等。我用熟悉的宝妈群体来举例,从打开率和使用时长来说,宝妈因为要带宝宝,所以时间比其他人更碎片化。

打开的频率高,但是使用时长短。然后宝妈的上线高峰期也比较其他群体的用户要集中,一般都是20-22点,宝宝睡着之后,才会有比较多的时间上线。

朋友圈更喜欢的是晒娃,关注育儿类、情感娱乐、读书等内容。

从每个指数去对应5个数值:

1、打开率: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

2、使用时长: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

3、好友率:互通率是指通讯录和微信好友的比率,假如通讯录里有500人,一个好友都没有,直接列入异常。

4、互动率:单向、双向、新加好友与回应度、回应内容等。

5、朋友圈使用规范:合法、拒绝骚扰、内容、形式、频率、行为等。

指数是微信审核里的硬指标,只有把四个指数和以下五个数值组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模拟真正的用户行为。

03、账号注册的3个时间节点

注册前期准备工作:手机卡、登录微信号的手机、资料

手机卡:

个人实名办卡:一个人身份证共可办理5张手机卡,三大运营商开卡数加起来5张,自己的用完了,再用家人、员工、朋友的去申请。

企业实名办卡:携带企业营业执照、企业公章、企业法人身份证件,到当地通讯运营商详细咨询办理,联通运营商,一个企业一般一张身份证可以注册5张,不占用个人身份证注册名额,并且是统一主卡,充值只需要主卡充值,方便管理。

一个手机号注册微信号的次数为:一个月一次,四个月两次,一年四次。超过次数以后,可以来年再注册。

买卡的时候,不要买170、171这种虚拟卡,去营业厅办13-15-18开头的手机号。

虚拟卡有些人用来做诈骗,这些号段的都是黑名单。这种卡就算没有秒封,后面只要微信大封号,这种号是首当其冲。也不要使用副卡和0月租卡,副卡注册的号,稍有违规,就容易被封。

登录微信号的手机:

初始环境:手机有没有使用多开、外挂、插件等(比如Xp、ROOT、越狱)

我们在注册新号前,要保证手机的环境干净安全。不要使用带有多开、外挂、插件和ROOT过的手机注册。

如果手机之前被封过号,在注册前要恢复出厂设置,或者刷机,然后再注册。

买二手机之前,要问清楚是收回来的自用机,还是工作室的脱坑机。因为工作室用过手机,可能有特别多的违规记录,手机上了微信黑名单,就算刷机也没办法再用,登号就会秒封。

有条件的,一机一卡一号;如果非要用多开的话,建议选择自带多开的手机,比如360,小米,华为。

资料:

在注册新号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五大参考数值。比如通讯录好友的占比,也就是本地好友和外地好友的比率,注册前,通讯录按这个归属地占比准备好。

如何准备通讯录呢?我建议大家啊,去美团大众上找本地商家的号码,话术就用:我是某某小区的,我要点餐之类的。这样通过率较高。

这个通讯录,还得根据四大指数来准备,比如80-90后,联系人要有300人以上。一线城市的职场人士或者老板,至少要500人以上。

下载官方版微信:使用微信首先要合法,也就是说不能改微信软件的东西。多开就属于不合法的,在注册的时候,一定不要使用多开来注册,要用官方版微信。

头像:头像如果是在网上找的,要提前截图、美颜,改变一下的参数。然后真人头像,要符合年龄指数。

手机相册:相册里准备一些照片,如果是网上找的照片,都要记住,提前美颜,改变参数。每个手机单独操作,不要批量复制。

手机APP:在准备阶段,一个号的初始人设差不多就出来了。按照四大指数,来下载APP。男性用户,下载新闻类、理财类、爱好类、视频类APP,女性用户,下载视频、小红书之类的APP。

95后,下载抖音,王者荣耀,bilibli等等。还有就是根据自己的人设来下载APP,比如宝妈、护肤导购、健身达人等。推荐优先下载腾讯系的软件,腾讯新闻,微信读书,腾讯视频,QQ。

昵称、密码、微信号等资料不要雷同,绑定微信的QQ号、邮箱的账号密码也不要雷同。

实名:

辅助注册实名:提前找好实名辅助注册的资源,现在注册需要实名号辅助注册,提交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这些实名资料。

注册之后的实名:如果银行卡实名资料不够用的话,可以找渠道绑卡。之前的实名技术已经被和谐,只能绑卡。

微信使用场景及其次数是指用户在使用微信这个社交工具时,所涉及的场景、以及每一个场景下的使用次数。

拓展: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微信更好地了解用户,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微信的用户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微信使用场景及其次数的分析,更好地把控用户的行为,制定出更合理的微信策略。

前不久,腾讯马化腾宣布合并后的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0亿。无疑,这句话背后暗示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深度发展,微信已经在业界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再比如,微信在整个国内市场也是独一无二的月活账户超过10亿的社交产品。那么,微信用户数快速增长和月活意味着人们每天使用的频率也到达了一定高度。

鉴于此,在微信成功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社交工具软件后,你在平时的通话方式是用微信语音通话多还是用手机直接打电话多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聊的话题,毕竟微信语音通话也好视频通话也罢,都得通过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提供的流量通道进行实现,所以某种程度上对于部分人而言,用微信要比用手机直接打电话的比例多,反之也存在。

首先,我们要对第一个结论分析,平时用微信语音通话多于用手机直接拨打电话。

事实上,这部分人可以理解为移动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同时在打开微信的频次上高于普通人。早前,有专门数据研究用户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其实不严谨的基础上利用微信语音通话频次就能判断一二。

为什么他们喜欢用微信实现语音或视频通话呢?三个原因:一是自己本身属于微信的重度用户,打开频次要比日常打开手机拨号功能多,促使微信语音通话成为顺手的事情;二是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在侧重流量业务,间接地刺激用户往流量使用方向走,尤其是在国内不限量流量套餐推出后竞争愈发激烈;三是出于话费成本考虑,虽然长途漫游费得到改变,但运营商提供的流量套餐在通话方面优惠力度并不是特别明显,换言之用微信语音通话可以几个小时,但拨打电话几个小时会让用户心疼。因此,在没有紧急事情或者特殊情况的状态下,微信语音通话会是不少人选择沟通的方式。

其次,第二个结论,用手机直接拨打电话比微信语音通话来的更实际,更有感觉。

如刚才所言的反面,紧急事情或者特殊情况的状态下个人认为还是手机直接打电话来的实在和效率高,特别是针对于部分座机号而言更是这样。一方面,微信没有掉线之说,可总归是依赖于网络流量实现的语音通话,假设在网络条件不好但有通信信号时,直接拨打电话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微信语音通话的操作步骤要多于手机拨打电话,偏好于简单快捷的用户自然会选择直接拨打电话。

所以,作为一款手机的基础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社交工具软件势头强劲下没有被KO的因素。毕竟,移动、联通、电信提供的基础通话仍是无法被社交产品取代的功能。进一步来说,运营商处的位置和社交产品对比相当于经济基础,它能决定上层建筑。另外,题设中你平时用微信语音通话多还是用手机直接打电话多?这得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