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基础教程 | 数据结构—因子

Python05

R语言基础教程 | 数据结构—因子,第1张

变量可归结为名义型、有序型或连续型变量。名义型变量是没有顺序之分的类别变量。类别(名义型)变量和有序类别(有序型)变量在R中称为因子(factor)。因子在R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数据的分析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视觉呈现。因子(factor)是R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数据类型, 它是一个用于存储 的类型,举个例子,从性别上,可以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从年龄上划分,又可以把人分为:未成年人(<18岁),成年人(>=18)。

R把表示分类的数据称为因子,因子的行为有时像字符串,有时像整数。因子是一个向量,通常情况下,每个元素都是字符类型,也有其他数据类型的元素。因子具有因子水平(Levels),用于限制因子的元素的取值范围,R强制:因子水平是字符类型,因子的元素只能从因子水平中取值,这意味着,因子的每个元素要么是因子水平中的字符(或转换为其他数据类型),要么是缺失值,这是因子的约束,是语法上的规则。

通常情况下,在创建数据框变量时,R隐式把数据类型为字符的列创建为因子,这是因为R会把文本类型默认为类别数据,并自动转换为因子。前面我们在讲数据框时,就有提到。

通过class()函数检查gender列的类,结果是因子类型,而不是字符向量

可以通过factor()函数创建因子,factor()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必须是字符向量,通过levels参数显式设置因子水平

参数注释:

例如,因子sex的值是向量c('f','m','f','f','m'),因子水平是c('f','m')

因子水平规定了 因子取值的范围 ,每一个因子,都包含因子水平的信息,例如,打印gender列,可以看到因子的元素和水平:

该因子中的每个值都是一个字符串,它们被限制为“f”、“m”和缺失值(NA)。如果把其他字符串添加到gender列中,R会抛出警告消息,并把错误赋值的元素设置为NA,例如:

因子水平,可以通过函数levels(factor)来查看:

水平的级数,相当于level的长度,可以由nlevels函数查询到:

使用factor函数创建因子,可以使用labels参数为每个因子水平添加标签,labels参数的字符顺序,要和levels参数的字符顺序保持一致,例如:

通常情况下,因子一般是无序的,这可以通过is.ordered()函数来验证:

因子的顺序,实际上是指因子水平的顺序,有序因子的因子水平是有序的。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因子的水平在语义上大于或小于其他水平,R支持按顺序排列的因子,使用ordered函数,或通过给factor函数传入order=TRUE参数,把无序因子转换为有序的因子。

ordered()函数不能指定特定因子水平的顺序,通常情况下,因子中先出现的水平小于后出现的水平。例如,通过ordered函数把sex因子转换为有序的因子:

通过factor函数创建有序因子,通过levels指定因子的顺序。

因子的顺序,其实是因子水平的顺序,我们可以通过levels,使现有的因子按照指定的因子水平来排序。

例如,把heights数据框的gender,按照指定的levels,转换成有序因子:

在数据清理时,可能需要去掉与因子水平对应的数据,通常情况下,需要删除未使用的因子水平,可以使用droplevels函数,它接受因子或是数据框作为参数。

如果x是数据框,那么把数据框中未使用的因子删除。

在数据清理中,有时需要把因子转换为字符,通常情况下,使用as.character()函数,把因子转换为字符串:

使用as.numeric()或as.integer()函数可以把因子转换成对应的整数.

函数 cut() 能够把数值变量切成不同的块,然后返回一个因子.

参数注释:

例如,把身高数据,按照指定的切割点向量分割:

当需要把因子转换为有序因子时,要注意因子水平的顺序.

R中的因子用于存储不同类别的数据,可以用来对数据进行分组,例如人的性别有男和女两个类别,根据年龄可以将人分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考试成绩可以分为优,良,中,差。

R 语言创建因子使用** factor() **函数,向量作为输入参数。

factor() 函数语法格式:

参数说明:

以下实例把字符型向量转换成因子:

我们可以看到输出sex的时候,除了显示字符串的内容以外,这里还有一行levels,证明sex有两个level(类别),female和male。这个顺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列。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排列因子的顺序。以下实例设置因子水平为levels=c("male","female"):

你会发现现在levels的顺序就按照你设置的来显示了。

我们还能够设置显示的标签

可以看到虽然最初我们构建的向量里面包含的是male和female,最后因子却变成了man和woman。关于这个参数后面我们还会给大家举个更实际的,跟临床数据相关的例子。

R中的因子使用还是更广泛的,例如做差异表达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因子将数据分成两组。绘制boxplot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因子来将数据分成两组。更多的实例可以参考下面的视频讲解

R语言基础培训

【R语言】R中的因子(factor)

R语言中的因子确实不好理解,很多人都这么觉得。在R语言中,因子(factor)表示的是一个符号、一个编号或者一个等级,即,一个点。例如,人的个数可以是1,2,3,4......那么因子就包括,1,2,3,4.....还有统计量的水平的时候用到的高、中、低,也是因子,因为他是一个点。与之区别的向量,是一个连续性的值,例如,数值中有1,1.1,1.2......可以作为数值来计算,而因子则不可以。如果用我自己的理解,简单通俗来讲:因子是一个点,向量是一个有方向的范围。在R中,如果把数字作为因子,那么在导入数据之后,需要将向量转换为因子(factor),而因子在整个计算过程中不再作为数值,而是一个"符号"而已。因子的水平就是因子的所有不相同的符号的集合。

创建因子的函数介绍如下:

factor(x, levels = sort(unique(x), na.last = TRUE),

labels = levels, exclude = NA, ordered = is.ordered(x))

levels 用来指定因子可能的水平(缺省值是向量x中互异的值);labels

用来指定水平的名字;exclude表示从向量x中剔除的水平值;ordered是

一个逻辑型选项用来指定因子的水平是否有次序。回想数值型或字符型

的x。

>factor(1:3)

[1] 1 2 3

Levels: 1 2 3

>factor(1:3, levels=1:5)

[1] 1 2 3

Levels: 1 2 3 4 5

>factor(1:3, labels=c("A", "B", "C"))

[1] A B C

Levels: A B C

>factor(1:5, exclude=4)

[1] 1 2 3 NA 5

Levels: 1 2 3 5

函数levels用来提取一个因子中可能的水平值:

>f <- factor(c(2, 4), levels=2:5)

>f

[1] 2 4

Levels: 2 3 4 5

>levels(f)

[1] "2" "3" "4" "5"

因子用来存储类别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s)和有序变量,这类变量不能用来计算而只能用来分类或者计数。因子表示分类变量,有序因子表示有序变量。生成因子数据对象的函数是factor(),语法是factor(data, levels, labels, ...),其中data是数据,levels是因子水平向量,labels是因子的标签向量。

1、创建一个因子。

例1:

>colour <- c('G', 'G', 'R', 'Y', 'G', 'Y', 'Y', 'R', 'Y')

>col <- factor(colour)

>col1 <- factor(colour, levels = c('G', 'R', 'Y'), labels = c('Green', 'Red', 'Yellow')) #labels的内容替换colour相应位置对应levels的内容

>col2 <- factor(colour, levels = c('G', 'R', 'Y'), labels = c('1', '2', '3'))

>col_vec <- as.vector(col2) #转换成字符向量

>col_num <- as.numeric(col2) #转换成数字向量

>col3 <- factor(colour, levels = c('G', 'R'))

2、创建一个有序因子。

例1:

>score <- c('A', 'B', 'A', 'C', 'B')

>score1 <- ordered(score, levels = c('C', 'B', 'A'))

>score1

[1] A B A C B

Levels: C <B <A

3、用cut()函数将一般的数据转换成因子或有序因子。

例1:

>exam <- c(98, 97, 52, 88, 85, 75, 97, 92, 77, 74, 70, 63, 97, 71, 98, 

65, 79, 74, 58, 59, 60, 63, 87, 82, 95, 75, 79, 96, 50, 88)

>exam1 <- cut(exam, breaks = 3) #切分成3组

>exam1

[1] (82,98] (82,98] (50,66] (82,98] (82,98] (66,82] (82,98] (82,98] (66,82]

[10] (66,82] (66,82] (50,66] (82,98] (66,82] (82,98] (50,66] (66,82] (66,82]

[19] (50,66] (50,66] (50,66] (50,66] (82,98] (66,82] (82,98] (66,82] (66,82]

[28] (82,98] (50,66] (82,98]

Levels: (50,66] (66,82] (82,98]

>exam2 <- cut(exam, breaks = c(0, 59, 69, 79, 89, 100)) #切分成自己设置的组

>exam2

[1] (89,100] (89,100] (0,59]   (79,89]  (79,89]  (69,79]  (89,100] (89,100]

[9] (69,79]  (69,79]  (69,79]  (59,69]  (89,100] (69,79]  (89,100] (59,69]

[17] (69,79]  (69,79]  (0,59]   (0,59]   (59,69]  (59,69]  (79,89]  (79,89]

[25] (89,100] (69,79]  (69,79]  (89,100] (0,59]   (79,89]

Levels: (0,59] (59,69] (69,79] (79,89] (89,100]

>attr(exam1, 'levels')

[1] "(50,66]" "(66,82]" "(82,98]"

>attr(exam2, 'levels')

[1] "(0,59]"   "(59,69]"  "(69,79]"  "(79,89]"  "(89,100]"

>attr(exam2, 'class')

[1] "factor"

#一个有序因子

>x <- factor(rep(1:5,3))

>ordered(x,labels = c('a1','a2','a3','a4','a5'))

[1]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

Levels: a1 <a2 <a3 <a4 <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