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盒模型比我想象的,比我最开始在前端课程中学到的其实要复杂得多。
我将现阶段学到的内容与过去学习所留下的印象进行对比,得出了如下我以为CSS盒模型中的难点和容易被忽视的点。
它是一切开始的基础
在MDN的文章中,盒模型被分为 标准盒模型 和 替代盒模型 。
通常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盒模型是标准盒模型,它的width和heigth属性所设置的是content的宽度和高度,而不是盒子部分的宽度和高度(把border和它所围起来的部分叫盒子部分)
所以在练习布局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个width和heigth很怪,并不能很方便直接地将我们心中所想象的布局表达出来,有时甚至需要计算。
而替代盒模型更符合我们的直觉。替代盒模型中的width heigth所指即为border所包括部分的width heigth.
将浏览器默认的标准盒模型改为替代盒模型
margin可以有负数,而padding不可以为负数。
负数意味着样式会重叠入侵。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2c4e1-1642049365894)]
可以参考视频: CSS外边距塌陷 - Web前端工程师面试题讲解
折叠的规则很好理解,大的覆盖小的,长的覆盖短的。
比如A和B的外边距折叠,A的外边距为10, B的外边距为20,那么结果是AB的间距为20。
外边距重叠的情况一共有三种。
之所以是垂直方向,是因为折叠发生在block元素上,block元素并不存在水平相接的情况。
对于Inline元素,比如说两个水平相接的span标签,实测是不会折叠的。
这个有点复杂,MDN的说法如下:
举例如下:
设置了border:solid, 正常:
将border:solid设置为none后,出现了折叠。(可以理解为偏移的参照系变化了,未设置Border,参照变成了上面的divB)
更为深入的探究,等往后遇到了再说吧。
参考: MDN盒模型
css的伪类和伪元素在我们平常的工作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比如:hover、:active、:after等等,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伪类和伪元素的具体区别,所以我们今天来简单的梳理一下。 css伪类的定义 由于css2.1中伪类和伪元素的定位并无区别,所以我们直接引用css3中对于伪类的定义(引入来源w3c)定义:引入伪类概念是用于选择不存在于DOM树中的信息或那些不能够通过常规css选择器得到的信息。(比如:hover,:active就属于不在于dom中的信息,nth-child()属于不能够通过常规css选择器得到的信息) 伪类由“冒号”(:)+伪类的名称和伪类括号内的可选参数组成。(伪类括号内的可选参数指:nth-child(n)里的n) 所有的常规选择器都可以在任何位置使用伪类。伪类名称不区分大小写。一些伪类是互斥的,另一些伪类可以同时应用于同一个元素。为了满足用户在操作DOM时产生的DOM结构改变,伪类可以是动态的。 css伪元素的定义定义:伪元素用于创建和访问文档中不存在的抽象元素。例如,文档语言不提供访问元素内容的第一个字母或第一行的机制。使用伪元素可以访问到这些。伪元素还可以让我们访问文档中原本不存在的抽象元素(例如,::before和::after)。 伪元素由两个冒号(::)后跟伪元素的名称组成。 ::两个冒号这种格式,是为了区别伪类和伪元素。与现有样式表的兼容性,考虑到兼容性有部分伪元素可以同时使用1个或者2个冒号,(即:first-line,:first-letter,:before和:after)。对于css3中引入的新伪元素,则必须要使用2个冒号。 每个选择器只能出现一个伪元素,并且伪元素要位于选择器的后面。注意:此规范的未来版本可能允许每个选择器使用多个伪元素。 css伪类和伪元素的区别 伪类和伪元素的语法结构不同,伪类为冒号(:)加伪类名称,伪元素为两个冒号(::)加伪元素名称,不过为了考虑兼容性(css2.1中伪类和伪元素都是一个冒号),部分伪元素也支持一个冒号的写法,例如(:after,:before,:first-line,:first-letter)。 一个选择器只能使用一个伪元素,但是可以使用多个伪类。 伪类和伪元素的优先级不同,大部分伪类为0-1-0,伪元素则为0-0-1。参考 css选择器的优先级 https://www.chentugen.com/archive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