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临床特点以及体检发现多能作出诊断。除了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肤病变、肾脏病变以及多发性单神经炎是本病的特征,其中肺部病变是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成人出现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脏器受累者应考虑CSS 的诊断,并注意寻找其他部位的系统性血管炎。1984 年,Lanham 曾建议根据临床和病理发现进行诊断,须符合3条要求:哮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00 / ml 以及累及2 个或2 个以上器官的系统性血管炎。
糖皮质激素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为首选治疗,出现危及生命的脏器受累时还可选用大剂量激素静脉冲击治疗。其他的治疗还包括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IFN-a以及血浆置换,后者对病变过程无改善。具体用药可参考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疾病别名4 疾病代码5 疾病分类6 疾病概述7 疾病描述8 症状体征9 疾病病因10 病理生理11 诊断检查12 鉴别诊断13 治疗方案14 并发症15 预后及预防16 流行病学附:1 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中成药2 变应性肉芽肿相关药物 1 拼音biàn yìng xìng ròu yá zhǒng
2 英文参考allergic granuloma
3 疾病别名过敏性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病,变态反应性肉芽肿病,过敏性肉芽肿症,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
4 疾病代码
ICD:L92
5 疾病分类
风湿免疫科
6 疾病概述变应性肉芽肿(allergic granulomatosis,AG)也称过敏性肉芽肿或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肺内及系统性小血管炎症、血管外肉芽肿及高嗜酸粒细胞血症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以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血管炎性疾病。
本病任何年龄皆可发病,男女的发病率比为1.1∶3,发病年龄从7 岁至74 岁均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大约为40 岁。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风湿病,常为发作性,可两叁个月至数年发作1 次。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有发热、贫血、消瘦、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有时发热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痛,但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以肺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7 疾病描述变应性肉芽肿(allergic granulomatosis,AG)也称过敏性肉芽肿或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肺内及系统性小血管炎症、血管外肉芽肿及高嗜酸粒细胞血症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以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血管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动脉。最早在1951 年Churg 和Strauss 将这一组疾病命名为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allergic angiitis and granulomatosis)。他们认为过敏因素在该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次将此病从PAN 中鉴别开来,并提出本病可看作是PAN 与韦格内肉芽肿的中间型,或为吕弗硫综合征与韦格内肉芽肿的中间型。
8 症状体征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风湿病,常为发作性,可两叁个月至数年发作1 次。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有发热、贫血、消瘦、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有时发热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痛,但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以肺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ChurgStrauss 综合征的主要表现见表1。
1.疾病的分期 Lanham 等将ChurgStrauss 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分为3 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前驱期,可持续数年(一般都在10 年以上,有时可长达30 年),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常伴有哮喘。②第二阶段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受累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上常表现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变可持续数年,缓解和复发常交替出现。③第叁阶段为系统性血管炎期。临床上并非每个病例的发展都符合这种分期顺序。一般而言,系统性血管炎在哮喘发作数年(平均约3 年)后出现。哮喘出现后很快就出现血管炎者预后较差。
2.呼吸系统表现
(1)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见于大多数患者,是ChurgStrauss 综合征最常见的初发症状。另外,常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副鼻窦炎和鼻息肉。主要症状为鼻塞,排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息肉严重时可阻碍呼吸,鼻黏膜可呈颗粒状易碎的结痂。鼻黏膜活检常见肉芽肿,常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血管炎少见。
(2)哮喘:哮喘是ChurgStrauss 综合征最主要和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几乎见于所有患者。与普通的哮喘相比,一般发病年龄较大,常在35 岁以后开始出现。在血管炎出现以前,哮喘一般症状较重且发作频繁。但血管炎出现以后哮喘反而可得到缓解。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与系统性血管炎的损害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3)肺部浸润:肺部的浸润性病变一般出现在疾病的第二阶段,可同时伴有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很相似。肺内浸润在放射学上的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较为短暂,可迅速消失。呈斑片状,边缘不整齐,弥漫性分布,无肺叶或肺段分布特点等。有时也可见有肺间质的浸润和双侧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很少形成空洞。有25%~50%的患者有胸膜的浸润,表现为胸腔积液和胸膜摩擦音,但一般出现较晚。有时也可见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3.皮肤的表现 约2/3 的患者有皮肤的损害。这也反映了变应性肉芽肿以小血管受累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各种皮疹,例如类似于多形红斑的红斑丘疹性皮疹、出血性皮疹(瘀点或瘀斑)。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的紫癜。皮疹多见于四肢,尤其是肘部伸侧,其次是指(趾)处。30%的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好发于头皮及四肢末端。它与其他疾病中出现的结节有所不同,组织病理学改变有特异性,常表现为ChurgStrauss 综合征典型病例改变。皮肤的网状青斑也多见。
4.神经系统表现 ChurgStrauss 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以外周神经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发生率为63%~75%。运动和感觉异常的症状为非对称性的,主要见于下肢,特别是坐骨神经和它的腓侧和胫侧分支受累最常见。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一般较少累及。多发性单神经炎不经治疗也可逐渐恢复,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而不留后遗症。在疾病晚期出现的外周神经受累,感觉异常比运动障碍更常见。本病较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脑神经病变是缺血性视神经炎。
5.心脏表现 变应性肉芽肿常有心脏的受累,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功能不足等。Lanham 等报道有50%的患者可有心电图的异常,25%的患者可发展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肉芽肿形成和冠状动脉血管炎。
6.消化系统表现 有17%~62%的变应性肉芽肿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胃肠道出血。其发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肠系膜血管炎(较常见)和肠壁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较少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部分患者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肉芽肿形成,可出现结节性肿块,压迫胃肠道,引起胃肠梗阻。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侵犯浆膜,引起腹膜炎,表现为腹水,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肠受累少见,表现为以回盲部和降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溃疡。病变侵犯肝脏或大网膜时常形成腹部包块。
7.肾脏表现 约16%~80%的患者有肾脏受累。变应性肉芽肿肾脏的损伤相对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有时可自行消退。但少数也可发展为严重肾功能不全而需要透析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局灶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可有新月体形成。其他的表现还有肾的血管炎、肾间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
8.关节和肌肉表现 有20%~51%的患者有多关节痛和关节炎。关节炎一般在血管炎期出现,任何部位的关节均可受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痛。肌痛也很常见,主要位于小腿部肌肉,呈痉挛性痛。腓肠肌痉挛性疼痛往往是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期早期表现之一。
9 疾病病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粉尘颗粒、禽类抗原和自身抗原可能是触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CSS 是由免疫发病机制所造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IgE 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和致敏T 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均可能参与本病的病理过程。进入体内的有机抗原能够直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从而使C3 裂解为C3b 和趋化因子C3a, C3a 可诱导体内的巨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该类酶进一步裂解补体产生更多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产物C3a、C5a 和C5、6、7,以及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C3b,C3b 进一步补充本身消耗,并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形成一种炎症“放大反馈环”。这种机制可以解释肺及系统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形成。动物实验发现:巨噬细胞吞噬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使其本身释放溶酶体酶,后者可促使裂解C3 和其他补体成分,使之产生更多的趋化因子(C3a、C5a、C5、6、7)和C3b,补体激活旁路途径中的B 因子,与C3b 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裂解补体C3 同时致敏的B 淋巴细胞也可成熟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使抗体增多。根据抗原性质的不同,抗体的产生可为多克隆、多种类。当抗体在此与相应的抗原相遇,即可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沉积于血管壁上。此种免疫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将其激活。同时,趋化因子(C3a、C5a、C5、6、7)和黏附分子的作用可使中性粒细胞向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炎症介质和溶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使炎症“放大反馈环”得到进一步加强。大量的实验资料证明,进入体内的有机抗原能直接激活致敏的T 淋巴细胞,CD4+或CD8+淋巴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受损伤的部位也有CD22+B淋巴细胞的存在。被激活的T 淋巴细胞如可分泌大量的淋巴因子如IL1β、IL6和TGFβ1 岛等参与炎症过程,也可使巨噬细胞进一步活化。由于体内抗原呈持续性存在,最终可通过巨噬细胞介导的成纤维细胞的调节作用而导致纤维化。活化的巨噬细胞是造成免疫病理损伤的关键因素,它在致病抗原和诱导免疫病理损伤之间起著一种功能桥梁的连接作用。近年来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变血管损伤部位的免疫细胞种类取决于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的反应类型。即浸润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时,损伤主要是由免疫复合物造成的。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时,损伤主要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本病血管损伤处的内皮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或其残骸。充分说明本病的血管炎与免疫复合物密切相关。另外,在损伤部位可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从而说明IgE 对介导Ⅰ型变态反应起重要致病作用。除上述进入体内的有机抗原直接激活T 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激活因子作用于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之外,在血管损伤处尚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这说明Ⅳ型变态反应也参与组织损伤过程。局部器官组织限制性免疫机制与本病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关;从患者的支气管冲洗液中获得的免疫活性细胞对自身肺组织具有反应性,而对其他自身组织无反应性,这说明局部器官限制性免疫机制对本病肺浸润起一定作用。
10 病理生理变应性肉芽肿的病理改变的基本特点是血管炎和血管外的坏死性肉芽肿,同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炎可以是肉芽肿或非肉芽肿性的,动静脉可同时受累。在受累组织中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一般均会出现坏死性炎症改变。而血管外的肉芽肿形成和纤维素样坏死约见于50%的病例中。典型的肉芽肿直径约1cm 或更大,常位于小动脉或静脉的附近。上皮样组织细胞环绕中央坏死区呈放射状分布,而中央坏死区可见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内还可见有其他炎性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但数量较少。吞噬细胞和巨细胞在慢性损伤期较为常见。在疾病的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而在愈合阶段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明显减少。坏死性血管炎、肉芽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同一活检标本中很少同时见到。在肺部,变应性肉芽肿的病理表现主要为坏死性血管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样改变。血管炎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它以肉芽肿形成和血管壁的巨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某些病例中,有时可见到透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浸润。血管外的小肉芽肿较为常见。血管炎和肉芽肿改变还可见于心脏、胃肠道、肝、脾、淋巴结、肾脏及泌尿道等部中央坏死区可见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内还可见有其他炎性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但数量较少。吞噬细胞和巨细胞在慢性损伤期较为常见。在疾病的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而在愈合阶段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明显减少。坏死性血管炎、肉芽肿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同一活检标本中很少同时见到。
在肺部,变应性肉芽肿的病理表现主要为坏死性血管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样改变。血管炎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它以肉芽肿形成和血管壁的巨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某些病例中,有时可见到透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浸润。血管外的小肉芽肿较为常见。血管炎和肉芽肿改变还可见于心脏、胃肠道、肝、脾、淋巴结、肾脏及泌尿道等部。
11 诊断检查诊断:AG 的诊断通常要依照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来判断。中年以后发病的哮喘史数年,或哮喘伴过敏性鼻炎和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多发性单神经炎、肺部浸润、心脏损伤、腓肠肌疼痛或痉挛,以及皮肤改变的临床表现,诊断本病一般不难。Lanham 等提出:有反复哮喘病史数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1.5×109/L;系统性血管炎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肺外器官;血沉增高,ANCA 阳性;活组织检查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即可肯定本病。
1.199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G 分类标准(表2),其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9.7%。我们通过应用,认为此标准适用于临床。符合上述6 条标准中的4 条或4 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CSS。
2.诊断标准
(1)哮喘:有哮喘史或在呼气时有弥漫性高音调啰音。
(2)嗜酸粒细胞增多,大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10%。
(3)单发性或多发性神经病变:系统性血管炎所致的单神经病变,多发单神经变或多神经病变(即手套/袜套样分布)。
(4)非固定性肺内浸润,X 线片上出现由系统性血管炎所致的迁移性或一过性肺浸润。
(5)鼻旁窦病变,有急性或慢性鼻旁窦疼痛或压痛史,X 线片上鼻旁窦模糊。
(6)血管外嗜酸粒细胞浸润:病理示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外周有嗜酸粒细胞浸润。
具备以上6 项标准的4 条或4 条以上即可诊断。
至今为止,变应性肉芽肿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临床和病理相结合。患者大多数在中年发病,常已有数年的哮喘病史。除哮喘以外,如有过敏性鼻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其他的系统性病变如单发性或多发性单神经炎、肺浸润、心肌病变等应考虑ChurgStrauss 综合征的可能。如果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多发性单神经炎等症状,同时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或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存在则高度提示ChurgStrauss 综合征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几乎所有活动期CSS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沉增快,也可出现血白细胞降低。贫血及白细胞减少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95%的患者嗜酸粒细胞可超过10%,其绝对数平均为12.9×109/L。当哮喘患者伴有嗜酸粒细胞1.5×109/L 以上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但应至少反复检查3 次以上,并排除药物等干扰因素。
2.免疫学检查 75%的患者血清IgE 增高。几乎所有患者的发病与HBsAg 无直接关系。60%~70%的患者血清ANCA 阳性,其PANCA 和CANCA 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CSS 患者的胸部X 线检查可出现一过性肺部浸润阴影,病程早期可表现为双中下肺网状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阴影,有时肺部阴影可呈游走性。肠系膜动脉及肾动脉造影通常是正常的。
2.组织学检查 皮肤、肺部及肾脏等的任何一个受累器官或组织的活组织检查显示受累部位的血管肉芽肿样改变,并伴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12 鉴别诊断变应性肉芽肿应主要与其他的系统性血管炎相鉴别,同时还应与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某些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鉴别。
1.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第叁阶段(系统性血管炎阶段)的许多临床表现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过去曾将变应性肉芽肿归纳在结节性多动脉炎中,两者均为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都有广泛组织和器官受累,病理表现也有相同之处。但结节性多动脉炎无哮喘和过敏病史,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两者鉴别并不困难。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变应性肉芽肿的易受累部位也不完全一致,变应性肉芽肿常影响外周神经和心脏,虽然肾小球肾炎也较常见,但病情较轻,很少像结节性多动脉炎一样出现肾功能衰竭。结节性多动脉炎通常不侵犯肺,而变应性肉芽肿肺受累很常见。另外,结节性多动脉炎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而变应性肉芽肿征则无此特点。
2.韦格纳肉芽肿病 韦格纳肉芽肿病与变应性肉芽肿两者在临床上区别并不很困难。韦格纳肉芽肿病患者无哮喘和过敏病史,也很少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应性肉芽肿上呼吸道的损伤一般是非坏死性的,而韦格纳肉芽肿则坏死性表现多见。此外,变应性肉芽肿与韦格纳肉芽肿病呼吸道以外病变的区别还有:变应性肉芽肿的肾脏损害常比韦格纳肉芽肿病要轻,极少有肾功能衰竭的表现,但韦格纳肉芽肿病常见。两者在病理上的表现也有明显不同。变应性肉芽肿患者皮肤病变比韦格纳肉芽肿病要多见。变应性肉芽肿易侵犯心脏,韦格纳肉芽肿病则少见。另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工具:胞浆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或)抗蛋白酶3 抗体是韦格纳肉芽肿病的特异性免疫学指标,而变应性肉芽肿中的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常为核周型或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
3.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以外周血和骨髓中持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伴有器官嗜酸性粒细胞的弥漫性浸润为特征。它与变应性肉芽肿有许多相同之处,两者都为系统性疾病,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都可表现为Loftier 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继发改变。但与变应性肉芽肿相比,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更明显,且常有心肌内膜纤维化,无哮喘和过敏性病史。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常可伴有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肝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栓性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而变应性肉芽肿征很少有这些现象。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组织活检无血管炎及肉芽肿的表现,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4.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常见于女性。特点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肺内持续性浸润,分布于肺边缘。但无肺外组织的受累。病理学上无血管炎和肉芽肿的表现。
5.PAN AG 与PAN 均属于血管炎疾病,以累及小动脉为主要病理特点,也可使小静脉受累;二者均有2/3 的患者可累及肾脏,但AG 以损伤肺和肾为主,又有哮喘为特征的临床表现,而PAN 则缺乏这一特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CSS 得到理想的缓解效果,PAN 对此治疗反应效果欠佳。
6.韦格内肉芽肿 其病理改变为上呼吸道和(或)肺的坏死性肉芽肿,肾小球肾炎和全身小动脉、静脉血管炎,组织病理学方面仅可见到有少许嗜酸粒细胞浸润,患者无哮喘发生,最终多死于尿毒症。而本病常无上呼吸道和肾的进行性发展的肉芽肿和肾功能不全,仅表现为一过性肺浸润所致的反复发作性哮喘。韦格内肉芽肿主要是PANCA 阳性,AG 则主要为CANCA 阳性。
7.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此病以女性多发,一般不累及肺外器官和组织,亦无肉芽肿和血管炎的组织学特点,易与AG 鉴别。
8.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本病与AG 共同的组织学特点是血液、骨髓和其他多器官、多系统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且在血中的嗜酸粒细胞较AG 更高,并可伴有典型的心肌纤维化。但常无哮喘发作,也无血管炎和肉芽肿的组织学特点。
9.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过敏性肺曲菌病 本病可使血清IgE 明显增高,痰中可查到病原体,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再结合其他临床和胸部X 线检查,与AG 鉴别不难。
13 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环磷酰胺的应用使变应性肉芽肿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应性肉芽肿开始时应该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0mg/(kg?d) 泼尼松(强的松)或等量的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一般应早晨顿服。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有重要脏器损伤或严重的多发性单神经炎患者,目前主张开始时即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治疗的剂量常根据经验而定,常为15mg/(kg?d)静脉滴注,连用3 天。一般而言,变应性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较好:过敏性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很快好转。大多数患者的血管炎也可得到缓解。当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和血沉降至正常后(通常在1 个月以内),泼尼松可开始减量。但通常糖皮质激素很难完全撤除,因为哮喘一般需要低剂量的激素(10~15mg/d)维持治疗。
环磷酰胺一般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主要用于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差者。一般采用低剂量(每天2mg/kg)的环磷酰胺口服,同时还应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不应超过1 年。环磷酰胺也可用静脉冲击治疗,一般剂量为每次800~1000mg,每月1 次。环磷酰胺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卵巢功能衰竭、诱发肿瘤及严重感染等。环磷酰胺的静脉冲击治疗可能发生严重副作用的比例比口服少。但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临床研究还很少见有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14 并发症最常见的脑神经病变是缺血性视神经炎。心脏受累时可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功能不足等。病变侵犯肝脏或大网膜时常形成腹部包块。
15 预后及预防预后:变应性肉芽肿的预后与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有关。Lhote F 等分析了342例ChurgStrauss 综合征病例,发现下列5 个因素(fivefactors score,FFS)与疾病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①蛋白尿>1g/d;②肾功能不全[血清Cr>140μmol/L (1.58mg/dl)];③心肌病;④胃肠道受累;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当FFS=0 时,5 年死亡率为12%;当FFS=1 时,5 年死亡率为26%;当FFS≥2 时,5年死亡率为46%。因此判定FFS 有助于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及对预后的判定。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变应性肉芽肿患者一般很少复发,5 年的生存率可达80%。Lanham 等分析了引起ChurgStrauss 综合征死亡的原因,结果发现大约有一半(48%)的病人死于心功能衰竭或心肌梗死,其他引起死亡的原因有肾功能衰竭(18%) 、脑出血(16%) 、胃肠道穿孔或出血(8%) 、哮喘危象(statusasthmaticus)(8%)和呼吸衰竭(2%)。AG 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更需要如此。急性发作期糖皮质激素是AG 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可迅速缓解病情。可用泼尼松龙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6~8mg/(kg?d),连用3 天小剂量冲击治疗。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600mg 或地塞米松20~40mg 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和外周血嗜酸本相同,但本病除具有肌层动脉受累外,尚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损伤。毛细血管的病理特征为伴有灶性、节段性坏死的血管炎,这也是出现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在组织内或较大的血管壁内和血管外,可出现特征性肉芽肿反应。肉芽肿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病变组织内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其数量可达70%~80%。随着病情的缓解,嗜酸粒细胞逐渐减少,但并不完全消失。在亚急性期,损伤部位可以出现嗜酸渗出物、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巨细胞为异型或郎汉斯型,同时还可出现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慢性期可出现纤维蛋白样坏死灶,其周围类上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肉芽肿的好发部位为肺脏,可出现50μm ~1mm或更大的肉芽肿灶,亦可融合成数厘米大的块状物,类似嗜酸粒细胞肺炎。其次要受累的部位为皮肤、胃肠道、脾、心血管和肾脏。
预防:
1.一级预防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3)避免风寒湿,避免过累,忌烟酒,忌吃辛辣食物。
2.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了解感染情况,做好临床观察,早期发现各个系统的损害,早期治疗,主要控制肺的感染。
3.叁级预防 注意肺、肾、心及皮肤病变,并注意继发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慎重使用药物,防止过敏的发生。应用中药可有调节免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16 流行病学变应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病。其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早期都将它归到结节性多动脉炎组中。本病任何年龄皆可发病,男女的发病率比为1.1∶3,发病年龄从7 岁至74 岁均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大约为40 岁。
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中成药 小儿止咳糖浆本品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2、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3、小儿应在成人监护下服用。4、请将...
小活络丹致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肿、白细胞游走、PGE合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
枳实消痞丸维生素P样活性,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炎性肉芽肿也有抑制作用;柚皮苷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作...
更多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中成药变应性肉芽肿相关药物 哈西奈德乳膏
降低DNA的合成,也影响DNA的修复,结果使表皮变薄,尤其对胶原的合成影响最大。4.免疫抑制作用本...
哈西奈德溶液降低DNA的合成,也影响DNA的修复,结果使表皮变薄,尤其对胶原的合成影响最大。4.免疫抑制作用本...
哈西奈德软膏降低DNA的合成,也影响DNA的修复,结果使表皮变薄,尤其对胶原的合成影响最大。4.免疫抑制作用本...
哈西奈德乳膏降低DNA的合成,也影响DNA的修复,结果使表皮变薄,尤其对胶原的合成影响最大。4.免疫抑制作用本...
哈西奈德软膏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韦格纳肉芽肿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皮肤,亦可侵及眼、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无肾脏受累者被称为局限性韦格纳肉芽肿。该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发病,最近报道的年龄范围在5 - 91岁之间发病,但中年人多发,40~5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平均年龄为41岁。各种人种均可发病,根据美国Gary S. Hoffma的研究,WG的发病率为每30 000-50 000人中有一人发病,其中97%的患者是高加索人,2%为黑人,1%为其他种族。我国发病情况尚无统计资料。未经治疗的WG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WG的预后明显改善。尽管该病有类似炎性过程,但尚无独立的致病因素,病因至今不明。【临床表现】
韦格纳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典型的韦格纳肉芽肿有三联征:上呼吸道、肺和肾病变。
1. 一般症状
可以起病缓慢,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发病。病初症状包括发热、疲劳、抑郁、纳差、体重下降、关节痛、盗汗、尿色改变和虚弱。其中发热最常见。发热有时是由鼻窦的细菌感染引起。
2. 上呼吸道症
大部分患者以上呼吸道病变为首发症状。通常表现是持续地流鼻涕,而且不断加重。流鼻涕可来源于鼻窦的分泌,并导致上呼吸道的阻塞和疼痛。伴有鼻黏膜溃疡和结痂,鼻出血、唾液中带血丝,鼻窦炎可以是缓和的,严重的韦格纳肉芽肿鼻中隔穿孔,鼻骨破坏,出现鞍鼻。(图2,3)咽鼓管的阻塞能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丧失。而后者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诉。部分患者可因声门下狭窄出现声音嘶哑,及呼吸喘鸣。
3. 下呼吸道症状
肺部受累是WG基本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在起病时既有肺部表现,总计80%以上的患者将在整个病程中出现肺部病变。胸闷、气短、咳嗽、咯血以及胸膜炎是最常见的症状,及肺内阴影。大量肺泡性出血较少见,但一旦出现,则可发生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有约1/3的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有肺内阴影,可缺乏临床症状。查体可有叩浊、呼吸音减低以及湿啰音等体征。因为支气管内膜受累以及疤痕形成,55%以上的患者在肺功能检测时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另有30% ~ 40%的患者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弥散功能障碍。
4. 肾脏损害
大部分病例有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及管型尿,严重者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是WG的重要死因之一。无肾脏受累者称为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应警惕部分患者在起病时无肾脏病变,但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至肾小球肾炎。
5. 眼受累
眼受累的最高比例可至50%以上,其中约15%的患者为首发症状。WG可累及眼的任何区域,可表现为眼球突出、视神经及眼肌损伤、结膜炎、角膜溃疡、表层巩膜炎、虹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力障碍等。
6. 皮肤粘膜
多数患者有皮肤粘膜损伤,表现为下肢可触及的紫癜、多形红斑、斑疹、瘀点(斑)、丘疹、皮下结节、坏死性溃疡形成以及浅表皮肤糜烂等。其中皮肤紫癜最为常见。
7. 神经系统
很少有WG患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症状,但仍有约1/3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以外周神经病变最常见,多发性单神经炎是主要的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末梢神经病变。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外周神经病变的诊断。
8. 关节病变
关节病变在WG中较为常见,发病时约30%的患者有关节病变,全部病程中可有约70%的患者关节受累。多数表现为关节疼痛以及肌痛,1/3的患者可出现对称性、非对称性以及游走性关节炎(可为单关节、寡关节或多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9. 其他
韦格纳肉芽肿也可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包炎、心肌炎。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出血;尸检时可发现脾脏受损(包括坏死、血管炎以及肉芽肿形成)。泌尿生殖系统系统(不包括肾脏),如膀胱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受累较少见。
【诊断要点】
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时间平均为5 - 15个月。国外资料报道其中40%的诊断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得出的,10%可长达5 - 15年才被诊断。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治疗,WG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无症状患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ANCA以及鼻窦和肺脏的CT扫描有助于诊断。上呼吸道、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理显示肺及皮肤小血管和类纤维蛋白变性,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性血管炎,上、下呼吸道有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和肾病理为局灶性、节段性、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沉积。当诊断困难时,必要进可行胸腔镜或开胸活检以提供诊断的病理依据。目前韦格纳肉芽促的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分类标准(见表):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院 (ACR)WG分类标准
1.鼻或口腔炎症 痛性或无痛性口腔溃疡,脓性或血性鼻腔分泌物
2.胸片异常 胸片示结节、固定浸润病灶或空洞
3.尿沉渣异常 镜下血尿(RBC>5/高倍视野)或出现红细胞管型
4.病理性肉芽肿性炎性改变 动脉壁或动脉周围,或血管(动脉或微动脉)外区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符合2条或2条以上时可诊断为WG,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2%和92.0%。WG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了能早期诊断,对有以下情况者应反复进行活组织检查: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慢性鼻炎及副鼻窦炎,经检查有粘膜糜烂或肉芽组织增生;眼、口腔粘膜有溃疡、坏死或肉芽肿;肺内有可变性结节状阴影或空洞;皮肤有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等。
【鉴别诊断】
WG主要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MPA):1993年以前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作为韦格纳肉芽肿的一个亚型,目前认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为一独立的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的小静脉。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红细胞管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是MPA的重要诊断依据,60-80%为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在荧光检测法示外周型(p-ANCA)阳性,胸部X线检查在早期可发现无特征性肺部浸润影或小泡状浸润影,中晚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2. Churg-Strauss综合征 (CSS):有重度哮喘;肺和肺外脏器有中小动脉、静脉炎及坏死性肉芽肿;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WG与CSS均可累及上呼吸道,但前者常有上呼吸道溃疡,胸片示肺内有破坏性病变如结节、空洞形成,而在CSS则不多见。韦格纳肉芽肿病灶中很少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不明显,也无哮喘发作。
3.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多形细胞浸润性血管炎和血管中心性坏死性肉芽肿病,浸润细胞为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非典型淋巴细胞,病变主要累及肺、皮肤、神经系统及肾间质,但不侵犯上呼吸道。
4.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 syndrome):是以肺出血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由此引致的弥漫性肺泡出血及肾小球肾炎综合症,以发热、咳嗽、咯血及肾炎为突出表现,但一般无其它血管炎征象。本病多缺乏上呼吸道病变,肾病理可见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5. 复发性多软骨炎: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以软骨受累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也可有鼻塌陷、听力障碍、气管狭窄,但该病一般均有耳廓受累,而无鼻窦受累,实验检查ANCA阴性。抗Ⅱ型胶原阳性
【治疗】
治疗可分为3期,即诱导缓解、维持缓解以及控制复发。循证医学 (EBM) 显示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 (CYC) 联合治疗有显著疗效,特别是肾脏受累以及具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认为未经治疗的韦格纳肉芽肿患者的预后很差,90%以上的患者在两年内死亡,死因通常是呼吸衰竭或/和肾功能衰竭。
1、糖皮质激素:活动期用泼尼松1.0 - 1.5 mg·kg-1·d-1。用4~6周,病情缓解后减量并以小剂量维持。对严重病例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呼吸道病变伴低氧血症如肺泡出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可采用冲击疗法;甲基泼尼松龙1.0 g/d´ 3天,第4天改口服泼尼松1.0~1.5mg/kg/d,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剂
(1) CYC: 通常给予每天口服CYC1.5 - 2 mg/kg,也可用CYC 200mg,隔日一次。对病情平稳的患者可用1 mg/kg维持。对严重病例给予CYC 1.0g冲剂治疗,每3 ~ 4周一次,同时给予每天口服CYC100mg。CYC是治疗本病的基本药物,可使用一年或数年,撤药后患者能长期缓解。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等。循证医学显示,CYC能显著地改善WG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控制肾脏等器官损害的进展。
(2)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商品名依木兰)为嘌呤类似药,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有时可替代CYC。一般用量为1 ~ 4 mg.kg-1.d-1,总量不超过200 mg/d。,但需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而定,用药期间应监测不良反应。如CYC不能控制,可合并使用硫唑嘌呤或改用硫唑嘌呤。
(3) 甲氨蝶呤 (MTX):MTX一般用量为10 ~25mg,一周一次,口服、肌注或静注疗效相同,如CYC不能控制可合并使用之。
(4) 环孢霉素A(CsA):作用机理为抑制IL-2合成,抑制T淋巴细胞。优点为无骨髓抑制作用。但免疫抑制作用也较弱。常用剂量为3 ~ 5mg/kg/d。
(5) 霉酚酸酯:初始用量1.5g/d,分3次口服,维持3月,维持剂量1.0g/d,分2 ~ 3次口服,维持6 ~ 9月。
(6) 丙种球蛋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通过Fc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Fab干扰抗原反应或参与抗独特型抗体交叉作用而抑制抗体形成,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及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大剂量丙球还具有广谱抗病毒、细菌及其他病抗体作用。一般与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剂量为300 ~ 400mg/kg/d,连用5 ~ 7天。
3、其他治疗
(1) 复方新诺明片(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SMZ Co):对于病变局限于上呼吸道以及已用泼尼松和CYC控制病情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片进行抗感染治疗( 2 ~ 6片/日),认为有良好疗效,能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时,应注意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所致的肺炎,约6%的WG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的过程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并可成为WG的死亡原因。
(2) 生物制剂:新近临床研究发现TNF-α受体阻滞剂(Infliximab,商品名Remicade和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与泼尼松和CYC联合治疗能增加疗效,减少后者的副作用;对泼尼松和CYC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试用TNF-α受体阻滞剂,能收到理想的疗效,但最终疗效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
(3) 血浆置换:对活动期或危重病例,可用血浆置换治疗作为临时治疗。但需与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
(4) 急性期患者如出现肾衰则需要透析,55% - 90%的患者能恢复足够的功能。
5. 对于声门下狭窄、支气管狭窄等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治疗。
【预后】
韦格纳肉芽肿通过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加CYC联合治疗和严密的随诊,能诱导和维持长期的缓解。近年来,韦格纳肉芽肿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过去,未经治疗的韦格纳肉芽肿平均生存期是5个月,82%的患者一年内死亡,90%多的患者两年内死亡。目前大部分患者在正确治疗下能维持长期缓解。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难以控制的感染和不可逆的肾脏损害,年龄57岁以上,血肌酐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此外,ANCA的类型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似乎无关,但有抗PR3抗体的患者若不治疗有可能病情更活动,进展更迅速。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力争在肾功能损害之前给予积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