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类一开始单单只是用来表示一些元素的动态状态,典型的就是链接的各个状态(LVHA)。随后CSS2标准扩展了其概念范围,使其成为了所有逻辑上存在但在文档树中却无须标识的“幽灵”分类。
伪元素则代表了某个元素的子元素,这个子元素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但却并不实际存在于文档树中。
伪类选择元素基于的是当前元素处于的状态,或者说元素当前所具有的特性,而不是元素的id、class、属性等静态的标志。由于状态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一个元素达到一个特定状态时,它可能得到一个伪类的样式;当状态改变时,它又会失去这个样式。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功能和class有些类似,但它是基于文档之外的抽象,所以叫伪类。
与伪类针对特殊状态的元素不同的是,伪元素是对元素中的特定内容进行操作,它所操作的层次比伪类更深了一层,也因此它的动态性比伪类要低得多。实际上,设计伪元素的目的就是去选取诸如元素内容第一个字(母)、第一行,选取某些内容前面或后面这种普通的选择器无法完成的工作。它控制的内容实际上和元素是相同的,但是它本身只是基于元素的抽象,并不存在于文档中,所以叫伪元素。
CSS中用四个伪类来定义链接的样式,分别是:a:link、a:visited、a:hover和a : active,例如:a:link{font-weight : bold text-decoration : none color : #c00 }
a:visited {font-weight : bold text-decoration : none color : #c30 }
a:hover {font-weight : bold text-decoration : underline color : #f60 }
a:active {font-weight : bold text-decoration : none color : #F90 }
以上语句分别定义了"链接、已访问过的链接、鼠标停在上方时、点下鼠标时"的样式。注意,必须按以上顺序写,否则显示可能和你预想的不一样。记住它们的顺序是“LVHA”。
伪类顾名思义就是假的,不存在的类,不是由class=""定义的,但元素可以具有同样的一些属性,比如鼠标悬停,那么此时就可以使用伪类,由浏览器指定它一个类,比如a:hover,效果近似于class="hover",因为可以多次使用,所以叫伪类而不是伪ID,还有就是伪类通常是动态产生的,临时的,并非常驻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