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开html开发软件工具,新建一个html代码页面,创建一个<div>,同时给这个<div>添加一些文本内容和一个class类为 oblique。
2、使用font-style: oblique设置字体倾斜。创建<style>标签,然后在这个标签里面设置oblique类font-style属性为oblique。
代码:
<style>
.oblique{
font-style: oblique
}
</style>
3、最后,可以用链接打开可以看到已经倾斜45度,就是上面的代码编写即可。
在CSS中也可以定义文字是否显示为斜体,倾斜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实际上它比通常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正常字体与“意大利体”,及“倾斜体”的对比
一种称为italic,即意大利体。我们平常说的倾斜都是指“意大利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种文字处理软件上,字体倾斜的按钮上面大都使用字母“I”来表示的原因。
另一种称为oblique,即真正的倾斜。这就是把一个字母向右边倾斜一定角度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图1右图显示的效果。这里说“类似于”,是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中并没有实现oblique方式的字体,只是找了一个接近它的字体来示意。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charset=utf-8" />
<title>体验CSS</title>
<style type="text/css">
h1{font-family:黑体}
p{font-family: Arial, "Times New Roman"}
#p1{font-style:italic/*新增的设置*/}
</style>
</head>
<body>
<h1>互联网发展的起源</h1>
<p id="p1">A very simple ascii map of the first network link on ARPANET between UCLA and SRI taken from RFC-4 Network Timetable, by Elmer B. Shapiro, March 1969.</p>
<p id="p2">1969年,为了保障通信联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连接美国四个大学。ARPANET的建成和不断发展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纪元。</p>
</body>
</html>
这些是CSS3特有的选择器,A>B表示选择A元素的所有子B元素。与AB的区别在于,AB选择所有后代元素,而A>B只选择一代。另外:没有<的用法。A+B表示HTML中紧随A的B元素。nth-child是个伪类的用法,如p:nth-child(2)就表示在p的父元素中选择位居第二位的p,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