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光子能产生光压力,那宇宙飞船能通过向后发强光反推加速吗?

JavaScript034

既然光子能产生光压力,那宇宙飞船能通过向后发强光反推加速吗?,第1张

光对被照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压力叫光压。也称为辐射压强。

当物体完全吸收正入射的光辐射时,光压等于光波的能量密度;若物体是完全反射体,则光压等于光波能量密度的2倍。这个关系可以由经典电磁理论得到,也可以直接由光的量子理论得到。麦克斯韦依据经典电磁理论首先指出了光压的存在。

1899年,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用实验测得了光压,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光压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具有动量,因而是电磁场物质性的有力证明。爱因斯坦光子假设又进一步说明了光压存在的合理性。

光压很小,如果阳光直射到地面,并且光被地面全部吸收,那么地面所感受到的光压也只有4.5×10-6帕。

光只能对被照射的物体产生光压。宇宙那么空旷,如果只凭光压力照射物体的反作用力加速,那飞船加速效率也太低了,何况光的压力非常微小。估计不太能实现

不要失望,重点来了!!!!咳咳,不过光压力飞船是已经被发明出来了的,只不过不是飞船本身自己发强光,而是利用太阳光的压力推动,此项发明标志着光压力拥有广阔的发展背景,相信以后会更有趣味。

既然光子能产生光压力,那宇宙飞船能通过向后发强光反推加速吗?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常用的物理量-压力,表达的是当两个物体在接触面所受到的作用力,或对于处于不同相态物体,其相互接触时发生形变的能力会有所不同,形变大的物体由于有反弹恢复的趋势,于是就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这也是气体对液体表面或者固体表面产生垂直作用力、以及液体对固体表面也会有垂直作用的原因。那么光作用一种物质,其也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表面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作用力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光压。按照牛顿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后我们能不能造出可以利用发射光线来提供推力的宇宙飞船呢?

依据压力的概念,光压所指的自然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所产生的压力,早在18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光子被发现之前,就应用电磁理论解释了光压现象,认为当物体接受到垂直照射的光线时,其所受到的光压等于光的坡印廷矢量值除以光速,而光的坡印廷矢量值即在电磁场中的能流密度矢量值,这个值与单位时间内垂直入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产生的光能量、以及物体表面对光线的能量反射率有关系,而计算光压的表达式在当时确定的为:P=I*(1+R)/c,其中P为光压,I为单位时间垂直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光能量,R为物体表面的能量反射率,c为光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物体对光线全部吸收时,R为0,则光压等于光线的能量密度;如果物体对光线全部反射,则R为1,则光压等于2倍的光线能量密度。

虽然光子不具备静止质量,应用经典物理学的动量表达式p=m*v我们是计算不出光子所拥有的动能的,但是按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子拥有运动质量,那么它就一定会有动量,按照质能方程和普朗克方程,可以得到光子的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动量为p=h/λ,这里h为普朗克常数、λ为光线的波长。而光线的波长等于光线的频率(f)除以光速(c),因此光子的动量我们可以应用p=h*f/c来进行计算。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太阳光,其实是由不同种类的光子所共同组成的,按照频率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因此能量最高的光线将是伽马射线,我们如果想用最少的光线产生最大的能量,则最好使用伽马光线。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伽马射线的频率为1.5*10^19Hz,我们再将普朗克常数6.63*10^(-34)焦*秒代入上述公式,则可以计算出一个伽马光子所携带的动量为3.3*10^(-23)Kg*m/s,也就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大约3*10^22个光子,才能使1千克的物体的移动速度达到1m/s。

如果要想利用光线的光压反推来使宇宙飞船实施加速,则所需要发射的光子数量会更多,这里我们以飞船的质量100吨为衡量,如果速度达到光速的20%,则至少需要的光子数量为1.8*10^35个,而制造出这些光子所需要的输入能量则至少在10^20焦耳的级别,相当于1万吨铀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这里仅仅是达到光速的五分之一所需要的能量,如果飞船的速度继续提升,则需要的输入能量就会越大,而且即使以核裂变方式为飞船加速,那么所需要携带的能源物质,要远远超过飞船本身的质量,这在现实中根本是无法实现的。

不过,这种想法在推动加速微型探测器上,科学家们已经在使用了。比如,2016年时物理学家霍金就主导过一个项目,计划利用激光的光压驱动,向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阿尔法星,发射若干微型的探测器,这些探测器的内部元件采用纳米技术制造,具有一定的通信和摄像功能,并保持只有1克的质量,计划达到的速度为光速的20%,通过地球上的激光阵列进行推动。

这个项目的原理和问题中所描述的是一样的,如果项目实施,将对于我们近距离探测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基本情况,发现更多的宜居行星并对其表面自然环境进行实地勘测将具有重要意义。不过,这个项目距离真正实施,还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关要突破。

可以啊,霍金的 突破摄星 (Breakthrough Starshot)计划就是这样的构想。

霍金曾说: “地球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但它不会永远适合我们。迟早,我们必须仰望星星。”

何为突破摄星?

2016年4月12日,刚好是尤里·加加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55周年之际。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对外宣布的一项新计划制定了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送一群微型探测器的计划,试图制造出许多靠激光的光压驱动的微型探测器,出航宇宙。

“突破星空”计划的核心是创造出一种以光速20%的速度飞行的微型飞行器。

据报道,这些所谓的微型飞行器的重量将小于一克,并使用光帆与地球上的激光阵列相结合进行推进。

该项目设想的不是制造一个,而是数百个这样的微型飞行器,以实现多重冗余,在漫长的星际之旅中允许一部分飞行任务失败。

以这样的速度飞行,在发射后的 大约20年后,它们 将能够飞越阿尔法半人马座。

在这高速飞越期间,纳米飞行器将试图不仅拍摄恒星,而且拍摄它们在太阳系内可能发现的任何系外行星。“突破星空”计划的研究人员对于发现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并在这个系统中有适宜居住的区域的可能性感到特别兴奋。

突破摄星的意义

突破摄星计划的背后意义是在于利用尖端,技术,扩大我们对宇宙的看法。

想想看,即使是以每小时61200公里的速度飞行的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也需要大约7.6万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半人马座α。

20年可达简直就是个奇迹,可谓太空旅行的一大飞跃。

虽然“突破摄星”计划早已宣布,但在这个项目成为现实之前,还有许多工程挑战要克服。

这项计划需要的纳米级飞行器要得以实现,必须在微型化计算机芯片和相机上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量子领域)。同时,为飞行器提供动力的公里级激光“光束器”也需要在光学和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才能成为现实。

英文好的,看看这张图大致就了解了。

那就得看这个力有多大了……如果你付出的能量和获得的推力得不偿失,那就没有使用价值

这个问题里面包含着一个物理学的守恒原理,动量守恒原理。从问题表面上来看,提问者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的,即光子在从宇宙飞船尾端喷射出去时,产生的与光传播方向相反的“光压”会给宇宙飞船一个推动力。

实际上,光压的概念是不准确的,严格来说,光子在喷射出去时会携带一部分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原理,飞船会获得等量的方向相反的动量。

下面我们从数学式子上将这个过程表示出来。假定飞船在一定的时间内,喷射出去n个光子,每个光子的波长为l,按照德布罗意关系式我们知道,光子的动量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光子的波长,那么光子—飞船系统中喷射出去的光子所携带的总动量就是nh/l,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对于飞船来说,它获得的动量同样也是nh/l。由于n个光子全部的静质量都是0,它们即便被发射出来时已经属于频率极高的伽玛光子,其所携带的总能量换算成动质量(总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相对于飞船这样巨大体型的宏观结构来说,也完全是微不足道的,绝对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还是不能确定,我们来意义具体一下。一个伽玛光子的频率一般大于1.5×10^19赫兹。普朗克常数为6.6×10^-34JS。通过简单的计算可知,一个伽玛光子的动量约为6.6×10^-34×1.5×10^19/2.998×10^8,其数量级约为10^-23。

这也就是说10^23次方个伽玛光子,才能产生约1Kgm/s的动量,这相当于1公斤重的物体以1米每秒的速度运动所具有的动量。而飞船的质量一般都在上百吨,按100吨计算,飞船加速至光速的一半,至少需要10^23×10^5×10^8=10^36个伽玛光子。

这相当于多少能量呢?约为10^36×10^-34×10^19=10^21焦耳。

1kg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约为10^13焦耳,那么将飞船加速至光速的一半所需要的能量约为10万吨铀所释放的总能量!

在飞船的尾部,一次伽玛射线喷射释放的能量当量达到10万吨铀,这已经比得上一次微型的伽玛射线爆了,这场辐射爆将会摧毁整个飞船!

光是玻色子,场形物质,没有静质量,几乎没有惯性,也就几乎没有动量;只有激光这种相干性极强的光,其粒子特性十分显著了,才有丁点动量。也就是说,光只有在不色散、散射的情况下,光场“集中火力”才会产生一定的光压、一定的动量,而实际上,任何光,即便是激光,且在真空中传输,光都要色散,如一个几微米直径的激光束,射到月球上,其光斑直径也有一米。当然,相干性越强的激光,其色散越小,但宇宙不是绝对真空,因此,光除了色散外,还有散射,由宇宙尘埃引起的散射。总之,光由于其场的特性,没法用做“火箭喷射燃料”之用;如果用喷光的方法能形成飞船动力,则人类早六、七十年前就发明出这种“喷光发动机”了。

前些时候国外一神棍,用喷微波的办法,产生了几个微牛之力,据说轰动一时,把此人吹到宇宙外面了;接着就有霍金提出的光帆飞船,用一亿美金开发,到现在一群“顶级科学家”还在研究这个光帆飞船,其原理就是,从地球上发射激光,顶着这个光帆飞船的帆飞行,后来,有各级神棍提出各种“变种光帆飞船”,用各种恒星的光辐压力推动。

光帆飞船就是《三体》级“神物”。首先,利用恒星光辐射压推动飞船,是“绝顶想法”,宇宙中的各个恒星光辐射压,形成各向同性辐射场,基本不存在梯度压力场,且小的可怜,根本就形不成辐射压力动力。其次,用主动发射激光推动光帆飞船,一是动力小的可怜的可怜,二是光束不断色散、散射变粗,根本就没法光年距离的推动飞行。霍金研究这个光帆飞船与咱国家那个院士搞对撞机是一个意思,只是为了弄个“网红”、捞名利而已。

目前研究看,确实存在不喷火、不喷气、“自己抬着自己走”的动力系统,但决不是霍金和《三体》神棍们想的那种。

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也认为未来的超高速,超远距离的飞行器的动力方式最好是利用场排斥效应力而不是现在的牛顿反作用力。

可以啊,但是光子的动能实在太小了,产生的反推力不足以有实际价值。当然你如果只在非引力场,时间又足够长,也可以用光压驱动

你看看自相矛盾,激光有动量,凭啥说光没有质量?是你的技术测不到,还是真的没有?激光有动量说明他的质量不等于零,那么国外激光推动物体2厘米是咋回事?既然有色散就说明他物质化,质量化。

影片是以屏幕里出现几个受采访的老人,描述着地球的环境的形式为开头的,我慢慢才从那片宽阔土地的房子中人们的言语,还有去看 棒球 赛时漫天席卷的沙尘暴了解影片设置的令人沉重的背景。以下是我整理的《星际穿越》 观后感 800字影评,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星际穿越”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电影《星际穿越》介绍★

★《星际穿越》观后感300字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作文精选小学★

★《星际穿越》观后感5篇观后感悟★

《星际穿越》观后感1

仔细想想,我好久没有写东西了,这是一篇简短的观后感。

在庸常的午后走进黑暗的影院,又在黑暗的影院里进入另一种奇妙生活,忘记了庸常, 这是一层层的入戏,然而戏终有竟时,回到日常,便是一层层出戏,随着人流又湮没于人潮汹涌的庸常。这不也就是星际穿越的 故事 吗?

许多关于宇宙的物理理论知识让它看起来很酷,同时也被人指出很多bug,但是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重点。我看完觉得心很累,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传递出的一种错位感和不对称感。

当时间稀释,不论是三个多小时已经是地球的二十多年后,库铂看着多年来家人留下的视频泪流满面。抑或是影片的最后,握着即将离世的女儿的手的百感交集。抑或是当初离开时希望能好好与女儿道别,女儿因生气甚至不愿看他一眼,库铂无奈离开,掀开副驾驶座上的毯子却没有人再躲在那里,汽车扬尘而去,女儿飞奔想要追库铂,被祖父一把抱住,车里的库铂热泪盈眶,音乐响起。都是一连串的错位与不对称。

不止是亲情,好多好多的事,可能因为当时的情绪、遭遇,就让原以为的不过如此就不可逆转的变化了,这种错位感真正让我感到不舒服吧。

毕竟是商业片,结局是大家喜欢的结局,爱是宇宙终极答案也是让人欣慰满意的。但我最受教的仍是让我难受并深思的错位和不对称,愿能尽量地对接成功些事。

《星际穿越》看完,震撼,惊叹诺兰两兄弟太会叙事了,尤其电影叙事。以下有严重剧透,未观影者慎看。

电影主人公库柏说选中的不是他,而是他女儿。他谦虚了,他们两个同时被选中,一个是现在时间维度,墨菲一个是曲率时间维度,库柏。父亲成为女儿的幽灵,女儿根据幽灵父亲的提示,拯救了留在地球上的人,也拯救了幽灵父亲库柏,最后由库柏和白兰德开拓未来。

《星际穿越》观后感2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而随着电影《星际穿越》的爆红,五维空间这个词语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星际穿越》中就有五维空间的理论,你看懂了吗?我认为五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还多了两个抽象概念,那就是时间和层次,听不懂?!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

? 五维空间,five-dimensional space,空间是一个集合,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点的集合是线面体,线面体运动产生了三维体,三维体的运动产生了时间,以此类推。简单的说五维就是由于四维运动产生,出现了层次。

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的时间会迅速减慢。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空间也相应回到过去空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时空倒流或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间移动。违反人的意识的空间,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维。

美国时间20_年5月3日,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美女教授丽莎·蓝道尔向媒体宣称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粒子对撞机探索量子宇宙,重现大爆炸后的情形。在哈佛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位女教授正在做一个核裂变的实验。突然,她发现一个微粒竟然离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会跑到哪儿去?女教授大胆提出一个新的设想: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个人类所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

《星际穿越》观后感3

昨天我看了星际穿越,这是一部科幻电影,我很喜欢。

我最喜欢里面的库珀。因为他宁可献出生命,也要和布兰德等四个航天员一起去外星球,寻找人类能生存的星球。他们一共去了两个星球,一个是水球。巨浪有几百米高,布兰德差点给淹死,有两个航天员就这样淹死了。另一个是冷若冰霜的冰球,天上的云都冻成了冰,那里白天有67小时,夜晚也有67个小时。他们在以前去的飞船里,还救了一个教授,但他后来想杀库珀,库珀没死,他自己却死了。

后来库珀的飞船能量不够,就抱着机器人跳进了黑洞。库珀居然在黑洞里看见了她女儿的一分一秒,他计算出救地球的密码,点点画画,用他女儿墨菲小时候的表告诉了女儿密码,最终拯救了地球上的人类。

最后库珀在他124岁时,见到了将要去世的女儿。他还保持了四十几岁的样子,因为在外太空中光速飞行的时间会比地球时间慢,在黑洞边做一个动作,几秒钟,地球上就是50年。可想而知,库珀为什么比女儿年轻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里面很多事都是真的,比如在黑洞边缘时间过得很快呀,库珀他们为了保持体力、墨菲为了等爸爸都进了冰柜之类的,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哟。

《星际穿越》观后感4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真的是明白了“不明觉厉”的意思。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太空片,里面涉及很多物理名词:黑洞、虫洞、离心力、奇点......我查了百度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无奈的是看完后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唯一的感觉就是原来我对这部影片除了涉及到物理知识的那部分内容外,还是有好多不懂的。看完大神们的影评,才会好像脑子突然开窍那样叫到“哦!原来他的那个动作、那句话是那种意思。”虽然对于这种专业性较强类型的影片,影评绝对是帮助理解影片的最佳工具,但是我悲哀地发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实在是九牛一毛,看了别人写的影评,对自己的影评实在是写不下手。可是我又不想让我从这部影片感悟到的一些的东西随着时间消逝了,所以就写观后感吧,也许是跟影片没什么多大关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写来看看就好。

《星际穿越》以近未来(在未来不久)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 想象力 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为背景以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与墨菲的父女感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为拯救人类的守护与开拓的故事。

影片是以屏幕里出现几个受采访的老人,描述着地球的环境的形式为开头的,我慢慢才从那片宽阔土地的房子中人们的言语,还有去看棒球赛时漫天席卷的沙尘暴了解影片设置的令人沉重的背景。我们今天的60亿人的世界已经是他们想念的美好,“我们曾经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只会低着头,担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悲哀之感在我的心间蔓延开来。如果真的有古人说的“一报还一报”的话,好几代人造的孽却让地球毁灭时最后的一代人去承受,未免太不公平。

有时细细想来,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要学习并不实用的东西,例如物理、化学现象与原理,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是想成为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顶尖人才,让那些感兴趣的人去学不就好了。包括我,大多数人不知是不想承认,还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哪会有人生来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确实学习这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对大多数人的一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怎么可以以大多数人的喜好就剥夺了少数有兴趣、有天赋的人成为精英的权利呢?而且这少数的人才和精英助推着时代的进步,也是日后可能成为拯救人类,实现星际移民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努力减少的是我们破坏地球, 对子 孙的亏欠。在 教育 课程中加入这些看似“没有必要”的科目,可以帮助发掘出这些开拓者,那么有幸可以成为守护者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爱是永恒不变的力量,能够超越所有维度,当我归来,你已垂暮,我一次呼吸划过了你一辈子的岁月。”这句话不是电影中的台词,但却将电影最感人的父女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以前我也曾经看到过这句话,那时以为它描述的是爱情,却从来没有想过亲情也能够这么唯美、深入骨髓,留住一辈子的守候。在看到女儿墨菲以为父亲库珀已经死了,在通话屏幕前控诉父亲不守承诺,最后控制不住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父亲为了守护儿女去开拓新的星球,女儿通过爱传递的信息,坚定父亲一定会回来的信念,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开拓的使命。等到父亲回来时,依旧是当初离开的模样,女儿却已经是白发苍苍,躺在病床上抗拒病魔。时间是很强大,我们无法使时光倒退,但这部影片使我明白:爱,能够穿越时空,战胜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时间对人类的爱同样束手无策,无论多么漫长的等待,都不会使我们的爱减少半分。

《星际穿越》观后感5

原以为《星际穿越》就是一部纯粹的类似于《地心引力》的科幻片,看完才发现远非如此,一部披着科幻外衣表现时间、爱、孤独、执着等多义主题的影片。

地球已经不是宜居之所,人类濒临灭亡,在茫茫宇宙中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星球进行太空移民,是前宇航员库珀的使命,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儿女,库珀踏上了星际穿行的征途,又因为和女儿的约定,库珀最终传递回信息,帮助女儿完成了拯救计划并见到了女儿。

姑且不论虫洞、黑洞、重力这些对我这个天文盲来说显得无比神秘的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时间面前的无力感、执着的父女情缘、独自执行任务的孤独,反复出现的那首诗:让人动容落泪的场景不可谓不多。

外太空漫长的漂游中,库珀和地球唯一的联系便是影像,然而一次劫后重生,通讯系统只能接收地球传来的信息却无法将太空情况传回地球,库珀眼睁睁看着隔了二十三年的影像,看着儿子恋爱、结婚、生子,看着岳父、孙子死去,却无力参与儿子的成长,参与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当中。只能痛哭失声,天上一日,地上十年,在五维空间里,时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对于处于五维空间里的库珀没有作用,而地球上的人类还只是出于三维空间的生命体,时间会将他们变老。因此太空的库珀依旧年轻英俊,地球上的人们却还在六道轮回里辗转。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时间这个强大不可撼动的巨人面前,个人渺小如微尘,时间冷酷如斯,终究会漫过每一个我们,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库珀不顾女儿阻拦,踏上了征服太空的旅程。然而离家时女儿倔强得并不出门送父亲离开,库珀驾车时下意识掀开副驾座位上的毛毯,没有看见曾经潜藏在那里的女儿时眼神中的失落惆怅,深深道出了父女情深。女儿加入到拯救人类的计划当中,尽管不能原谅父亲抛下自己独自登上太空,所以几十年间不愿意让父亲看到自己影像,尽管也曾误解父亲不会来拯救自己,然而,父女之间强烈的爱使他们心意相通,女儿接到并了太空的父亲传递给自己的信息,解开了那道方程式,将地球人民解救到了宇宙空间站,而同时,她也解救了黑洞坍缩时主动将自己放逐到宇宙的父亲,124岁高龄却依旧年轻英俊的库珀在空间站握住了垂垂老矣即将离世的女儿的手了,库珀完成了对女儿自己终将回来的承诺,女儿在父亲的指引下完成了对人类的拯救,父亲是女儿不变的幽灵,女儿是父亲始终的牵挂,父女情深,令人落泪。

再来 说说 孤独。影片结尾,布兰德教授孤独地在男友死去的星球上,执行着B计划,继续着拯救人类的行动。远处闪烁的灯火和布兰德教授落寞的身影,都在形象化解释着孤独的含义,除非能够享受孤独,否则在只有一个人的星球,人会发疯。好在库珀在了无牵挂之后,最终会飞向布兰德并陪伴在她的身边,而曼恩教授则没有这样幸运,他在几十年对生命的渴望中,被孤独折磨得丧心病狂,居然向库珀痛下杀手。但就算这样一个恶人,被叫醒之后抱着库珀痛哭的场景和“休眠之前,我都没有设定醒来的日期”的言辞,还是让人倍觉心酸,孤独毁掉了曼恩的良知,导致他最终的死亡。如果说曼恩的孤独在影片中表现得还算真实可感,那么劳拉米勒、道尔、罗米利的孤独就全凭想象了,她的发射器残骸,漂在水面上的道尔的尸体,舱门打开时罗米利缓缓地说“我等了好多年,到现在有23年4个月8天”的表情,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场拯救付出的孤独代价。

即使世界末日,我们仍将执着,只因我们身上承担的是拯救人类种族的重任。四十年来执着于方程式的推演的老布兰德教授,太空中寻找地球人居住地的先驱者和如库珀这样的后继者们,继承老教授衣钵的墨菲,拯救人类的大爱思想,让他们执着于各自的重任,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种执着,每到关键处便以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不要温驯地走进那个良夜》出现,同样是影片打动人的内容之一。

《星际穿越》观后感800字影评相关文章:

★ 《星际穿越》观后感800字影评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800字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800字高中生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5篇影评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范文5篇

★ 观看电影《星际探索》观后感影评800字【3篇】

★ 《星际穿越》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 《星际穿越》观后感5篇观后感悟范文

★ 《星际穿越》观后感400字影评范文

★ 影片星际穿越的观后感

var _hmt = _hmt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相信同学们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太空授课以后,对太空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 观后感 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

如果说,太空授课是一份荣耀,它首先属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证明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个盛大的国家场景。建国初期,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两弹一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开局面,浸润其中的执着、激情、奋斗,至今还带给人美好的印象。从神一到神十三,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稳步推进,开启中国壮丽问天路,使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共同分享荣耀。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高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时期,中国的航天事业的进步轨迹,几乎可以说代表着一种纯洁、端正、干净的精神力量,是国家所积蕴的一份独特的精神财富。太空授课只是本次“神十三”任务的一项内容,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片段。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2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3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天地之间抛物区别。

“天宫课堂”让科学更容易走进人心,也让科普课被重新定义,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自信,让科普之花绽放,不仅点亮了青少年航天梦想,也让“中国 故事 ”在太空宣讲,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4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 教育 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5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6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 科普知识 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 广告 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 足球 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7

本月,我国空间站自主推出的“天宫课堂”上线在即,由航天员亲自担当的“太空教师”仪式感满满。传道授业天上来,千万学子齐聚一堂的科普大讲座令人期待。参与其中,宇宙专属的魅力跨越时空,于浩瀚太空某处把科学的片刻身影呈送在你我面前。这种用科学讲述科学的科普仪式,如果能再多“亿”点,谁又会拒绝呢?

早在20_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首课就在无数“零零后”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理想。事实上,太空课堂展示的实验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拟并复刻还原,甚至效果会更加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空开课显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普知识只能在太空中才得以演示和传播。偏要在条件复杂,变数更多的空间站中授课讲解,看重的就是教学之外的奇妙“仪式感”。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8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9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 文化 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0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1

2021年10日16日0时3分,神舟十三号在酒泉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进入空间站,并且要在这个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住上6个月。2021年12日9日举行了《天宫课》第一课,时隔3月后的今天,《天宫课》第二课如期举行!

在这次课堂中,主讲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做了各式各样的小实验,每一个都新奇而有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小实验是“点水或冰”与”油水分离”了!只见老师轻轻挤压小水袋,在太空浮力作用下,水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喷涌而出,而是像一条懒洋洋的虫子,慢悠悠地从水袋里爬出来,形成一个悬浮的小水珠。此时,老师轻轻的用玻璃棒一点,整个小水珠就像被魔法师施加了魔法似的,迅速冻结成为一个小冰球,令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小冰球的温度居然在不断升高,却并没有融化。

在日常生活中,当冰在加热时会直接融化,没想到太空中竟然不会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展示完“点水成冰”后,老师们又做了个“油水分离”的实验,在太空中油和水是混合的,老师们将小瓶子像陀螺一样转动,油水又分离了,太神奇了!!时间飞速流逝,很快课堂在大家的惊叹中结束了。天宫课堂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宇宙的奥妙,还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别样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是一举两得!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2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3

天地互动积极踊跃,学生探知航天奥秘、学习航天知识的热情持续高涨

在本次“天宫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前来助阵——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简单的平抛运动,在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脑海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张健解释道,这个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天宫课堂”互动性强,做的小实验也非常生动、神奇。虽然相隔屏幕,同学们却仿佛身处空间站一般,踊跃与航天员们互动。“空间站里的时序是如何设置的?”“太空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空间站里能把水烧开吗?”在天地互动的环节中,地面上的同学“脑洞大开”,问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一一得到解答。

收看直播的不仅有课堂里的学生,还有许多网友,他们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问题。有网友发问:“没有重力,皮肤会不会变好?”

“提问的人大概是一位爱美的女孩子。”王亚平笑着回答,“空间站没有太阳光照射,温度和湿度也都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体液会向上分布,皮肤也会随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觉在空间站里皮肤状态很不错。”

这些有趣又生动的太空课程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记者了解到,整个“天宫课堂”授课实验的内容,都由一个科普专家组进行负责。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提出了一些实验的建议,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再由专家组来遴选,最后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来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参与此次授课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家组除了遴选项目之外,还要对每个项目的具体方案进行精心策划,编写脚本,确保验证展示的效果,以及学生们能够看得懂、感兴趣。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4

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完美配合,让太空“网课”不卡顿

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信号畅通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了保证“上网课”视频高清晰、零延时、不卡顿,“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各个测控站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提供技术护航。

“航天员给地面的信息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天线、天链中继卫星、星地下行链路等传输到地面站。”天链二号01星副总设计师李向阳将中继卫星形象地比喻为太空数据的“中转站”。天链中继卫星可以为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测控、数据中继服务。这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提升到几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依照各类航天器、飞行器不同的数据,应用部门把它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分别进行实时转发,这样既提高了数据回传时效性,又增强了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据介绍,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接力保障太空授课,舱内的多台高清摄像机拍下的高清视频,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传送至舱内的 显示器 ,从而实现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

2003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其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那时,中国境内的观测站有效保持通信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后来,“天链”系列中继卫星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换代升级,太空授课等需要长弧段、强信号支持的重要活动也因此开展得更加从容。

“2013年太空授课,我们当时天上只有3颗星,都是一代星。现在我们天上有5颗星,除了天链一号04、05星,还有天链二号01星,二代星比一代星在传输速率和其他能力上更高。”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总工程师单长胜说。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15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

2021年12月9日,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作为国家重要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太空科普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热爱。

随着“天宫课堂”第一课、第二课的大获成功,是否可以期待以后常态化的太空授课?“以后的空间站上会持续有航天员在上面工作、生活、开展实验,天宫空间站的条件,以及天地通信的保障条件都很好,所以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一些科普活动,这以后是会常态化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

一堂“太空课”牵动国人心,它的意义远不只课堂上展示的内容。令孩子们长久回味的,不仅是那些奇特的太空失重现象,还有对遥远宇宙的无限遐想。通过天地对话,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当前,我国是除美国外唯一一个进行过太空授课的国家。从“嫦娥”探月、“长五”飞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拼搏与进取。而蕴含着得天独厚丰富教育资源的中国空间站,正为无数中国青少年打开思想的天窗。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一堂堂“天宫课堂”,正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向浩瀚星空不懈探索的梦想种子。

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有感相关 文章 :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启发(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精选11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作文(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

★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质范文十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00字(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精选7篇)

var _hmt = _hmt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