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基本使用

html-css015

webpack基本使用,第1张

step1: 创建一个项目录

注意:项目名一般 不要带中文

step2: 创建 package.json

或者:

step4: 处理第三方文件

html文件中需要引入多个js文件或者第三方模块(例如:jquery.js),只引入项目js入口文件( main.js ),其他js文件均在入口文件中导入。导致可能JS文件中使用了浏览器不识别的高级语法:

总结:webpack可以做两件事情况:

step5: 配置入口文件和出口文件

每次修改js文件,手动输入命令: webpack 入口文件路径 -o 出口文件路径 重新打包, 每次都要输入入口文件和出口文件,麻烦。可以在项目目录下建立配置文件 webpack.config.js ,指定入口文件和出口文件:

重新打包:

step6: 实现自动打包编译

每次修改js文件,都要手动重新打包,还是麻烦?使用 webpack-dev-server 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动打包编译的功能。

webpack-dev-server 这个工具,如果想要正常运行,要求在本地项目中必须安装 webpack

在 package.json 文件中配置命令:

在终端中执行命令:

注:在终端执行 npm run dev ,就等于执行 webpack-dev-server 命令。这将在node中开启一个服务器,并且立即打包。每次修改文件,ctrl + s 保存文件,webpack-dev-server工具自动监听文件改变,并且自动打包。

改变文件引用路径:

执行上述命令后终端会有类似信息输出:

【 Project is running at http://localhost:8080/ 】——webpack-dev-server工具将项目托管到localhost:8080/端口上

【webpack output is served from /】——打包好的文件通过localhost:8080/bundle.js访问

【Content not from webpack is served from C:\Users\yfb\Desktop\前端学习案例4.27\wabpack\Demo_1\src】——不是通过webpack打包的文件,则是以src为根目录访问。

该项目根目录下并不存在bundel.js文件,我们可以认为webpack-dev-server把打包好的文件,以一种虚拟的形式托管到了咱们项目的根目录中,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可以认为和 dist、src、node_modules平级,有一个看不见的文件,叫做 bundle.js。其实是为了频繁打包,提高效率,直接把打包的文件放在内存中。

因为项目托管到新服务器,现在应该访问的是 该服务器 下的项目,文件引用路径也要改变:

step7: 自动打开浏览器进行访问、配置端口号、指定托管的根目录、热重载(只是修改补丁,不重新生成整个bundle.js文件)

在 package.json 中配置命令,并重启服务器:

step8: 使用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

使用 --contentBase 指令的过程比较繁琐,需要指定启动的目录,同时还需要修改index.html中script标签的src属性。

安装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

在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中配置插件: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的两个作用:

step9: 处理样式文件

html文件中需要引入css、less、sass样式文件。默认情况下,webpack处理不了这些样式文件。

处理css文件:

处理less样式文件

首先,在html中引入字体是css3新添加的属性,并不是所有的浏览器都兼容,这个只需要在css文件中引入类似如下代码就可以了

@font-face

{

    font-family: myFirstFont

    src: url('Sansation_Bold.ttf'),

         url('Sansation_Bold.eot') /* IE9+ */

    font-weight:bold

}

具体请参考http://www.w3school.com.cn/css3/css3_fon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