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下载数据

html-css021

如何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下载数据,第1张

CSS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下载教程:

网上搜索“中国社会质量基础数据库”进入。注册用户。登录后点击左上角的“调查数据”。进入CSS历年数据列表下载数据、问卷。网站可下载CSS最新数据。网站可以在线探查数据,简单的数据分析。数据格式包括Excel、spss、stata的格式。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SocialSurvey,简称CSS)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对全国公众的劳动就业、家庭及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等方面的长期纵贯调查,来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翔实而科学的基础信息。该调查是双年度的纵贯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调查区域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了151个区市县,604个村/居委会,每次调查访问7000到10000余个家庭。此调查有助于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其研究结果可推论全国年满18-69周岁的住户人口。为了兼顾纵贯调查的连续性和社会议题的现实性,CSS的调查问卷在设计上分为基础模块、更替模块和热点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基础模块固定不变,包含了个人基础信息、劳动与就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内容;更替模块如社会阶层地位流动、社会保障、休闲消费、社会价值观等,隔一定周期后重复调查;热点模块则与时俱进,目前已进行了社会群体利益关系、民生问题、城镇化等主题的研究。

《论语教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哲学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经济法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文学人类学教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甲骨学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资本市场与公司融资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环境经济学高级教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国际关系的新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数理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民法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国际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美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服务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日本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俄罗斯东欧中亚政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世界市场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历史认识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应用伦理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宪法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经济模型理论与应用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城市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高级经济计量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亚洲政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人口信息分析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欧盟经济政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融资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资料来源:http://www.csspw.com.cn/Goods/SeriesDetail.aspx?GoodsId=1070920148

这个只是已出的部分。已立项而还没出版的还有不少。

独生子女和非独子女的认知能力并无差异,只是在价值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这和独生或者非独子女的本身无关,有关系的是后天教育对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对于其倾注了特别多的爱,所以,这类孩子在心理上觉得父母特别爱自己,也特别需要自己,所以,一旦父母对其不顺,就会拿自杀自残或者离家出走来威胁。

而非独子女在这些方面,就显得温顺得多。因为,父母同时关注几个孩子,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与弟兄姐妹对接,不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我是你的宝,你是我的唯一的太子心理。如果独生子女的父母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不随意丧失原则,独生子女也会正常成长,不会出现差异。

中国科学院对独一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有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在认知能力上并无大的差异,反而由于资源享受方面,独生子女可能更具有优势。

分析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几率上的差异。考虑到在子女进入大学之前,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影响不可忽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重点分析社会和家庭背景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的影响。第二步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在初职收入和婚姻年龄分布上的差异。考虑到除了固有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外,教育状况也是影响收入和婚姻年龄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点观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收入和婚姻年龄差异的影响。第三步是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就业后职业流动的状况。如果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几率低的情况下,又无法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那么势必会出现社会流动性的丧失,独生子女会进一步巩固之前获得的优势,导致社会结构的固化和新的不平等。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专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1:家庭背景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有显著影响。

假设2:家庭背景和接受高等教育导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收入差异。

假设3:接受高等教育对形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结婚年龄差异有显著影响。

假设4:家庭背景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向上职业流动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11年7~11月开展的第三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1)。该调查在全国通过PPS抽样,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县(市、区)的480个村居,共入户访问了7036位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了重点检验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教育、职业收入和婚姻年龄上的差异,我们选择年龄处于20~34岁之间的被调查者,共计1396个有效样本,其中已婚的样本为922个。其样本特征分布见表1。

分析结果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分析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新录取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了6.3倍;同时,高考录取率也提高了2.2倍。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时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高等教育的录取率超过了90%,甚至有人认为未来中国高考录取率可能达到100%,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城乡之间在教育水平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城镇地区独生子女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城镇地区家庭所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比农村地区丰富,加之城乡本身既有的人口素质差异,这些固有的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上的复杂性大为增加。本文在使用Logit模型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时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出生时的户籍性质等因素(见表2模型A)。在模型A中,我们建立了5个子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1)从模型A(1)~A(4),独生子女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很强,说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确实要更高;模型A(5)中,加入了独生子女与出生时户籍的交互项,独生子女变量本身的显著性消失,交互项的显著性较强,虽然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说明没有足够的理由在统计上认为模型A(5)优于A(4),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回归系数的变化,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可能最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身上,而城镇家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则不是很明显。另外,从模型A(1)到模型A(4),独生子女变量系数从1.51下降到0.59,即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在模型A(1)中是非独生子女的4.5倍,在模型A(4)中该数值已下降到1.8倍,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可能被新增的变量所解释,也意味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本身包含了城乡、家庭等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因素。

(2)从父亲受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年限及两者交互项的影响来看,父亲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是显著的,其系数为0.13,意味着父亲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增加13%,而母亲受教育年限和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是父亲与母亲的受教育年限相关性超过0.6,存在共线性的影响。

(3)出生时户口性质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其实农业户口居民在教育质量和生活环境上明显不如非农户口,因而户籍性质差异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信息,其系数为-1.09,意味着出生时为农业户口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仅为非农业户口者的33.6%。

(4)从模型A(1)~A(5)的依次变化来看,在加入年龄和性别变量后,独生子女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加入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项后,独生子女系数明显下降。再加入出生时户籍性质时,独生子女系数再次明显下降。说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优势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城乡差异、家庭背景,以及独生子女身份背后的其他因素。在加入出生时户籍与独生子女交互项的A(5)模型中,独生子女变量本身的显著性消失,而交互项较为显著,虽然模型整体上与A(4)的差异不大,却也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户籍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身上。总的来看,不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假设1是成立的,但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假设1只在部分条件下成立,故而在不考虑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往往被夸大。相较于城市家庭,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不均衡分配下的农村家庭,在资源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之如“家庭资源稀缺理论”中所说,子女数量增多,会减少父母对单个子女的投入,所以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会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这一点在家庭资源更为紧缺的农业户籍家庭中体现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