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
1、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二、夏季
1、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2、小满:斗公历5月20-22日交节。
3、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4、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5、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6、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三、秋季
1、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2、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3、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4、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5、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6、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四、冬季
1、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2、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3、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4、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5、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6、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立春习俗:
1、立春祭
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2、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春
二十四节气如下: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