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对中国导弹的代号为什么是CSS-X? 谢谢

html-css015

北约对中国导弹的代号为什么是CSS-X? 谢谢,第1张

C表示中国,S是指surface,SS就是地对地导弹,如CSS-1是指东风2号地地导弹;如果是SS-N就是舰对舰导弹,N是navy,如CSS-N-2是指海鹰2号反舰导弹

下面供参考:

AA--空空导弹

ABM--反弹道导弹

AS--空对地/舰导弹

AT--反坦克导弹

DR--靶弹

FRAS--无制导反潜火箭

FROG--无制导对地火箭

SA--地对空导弹

SA-N--舰对空导弹

SL--航天运载火箭

SS--地对地导弹

SSC--岸对舰导弹

SS-N--舰对舰导弹

SUW-N--反潜导弹

如果是指我国的,前面加C

2021.6.17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员再征太空

昨天(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前往中国“天宫”空间站(Chinese Space Station, CSS),开展为期3个月的天和核心舱驻留任务。

时隔近5年,神舟飞船再出征。这一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意义不言而喻。

三位航天员在舱内用手势表示一切正常

这些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以航天员的身份被大家知晓,在一代代人心中,播撒下未来也要参与 探索 浩瀚宇宙的种子。那么“航天员”这个称呼的由来,你了解吗?

“航天员”称呼由来

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钱学森

“东方红一号”纪念邮票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由太空传回地球,拉开了中国人 探索 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承担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体检组。

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这个称呼,是由钱学森提出的。当时国外一般称“太空人”或者“宇航员”。

本次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世界上第三个大规模的航天员训练中心,负责完成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全过程,提供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医务保障。其前身名为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

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曾两次面临被撤销的尴尬困境。所幸,两次都在钱学森的力挺之下,航医所的完整建制得以保留,人员精简,全所科研工作重心转入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几乎每周都到所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学术思想到技术方法都给予具体指导,长达六年之久。

他还一直与陈信、梅磊、梁宝林等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从模拟器研制到空间脑科学的研究,从航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到相关装备的研制,他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2004年春节,刚刚创造 历史 的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2006年1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看望钱老

从那以后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航天员们都会上门去探望钱老,聆听教诲。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现在,我们大家所习惯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世界,而 科技 人员通过各种探测仪器所观察到的范围比这个世界要广阔得多,观察加科学理论使科学技术人员能超出我们这个常规世界,进入深度几千米的大洋洋底,深入到地球地壳以下上千公里的地幔和更深的地核,同时科学家还能知道地球外几十万公里太阳风引起的磁爆,知道太阳系世界之外的恒星世界以及更外的几亿光年范围的世界…… 科技 人员心目中有十几个,二十个世界可以描述,等待着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那些最富于表达能力的各种手法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

——钱学森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师从大科学家冯·卡门,二十八岁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此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回国次年,钱学森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学科。

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钱学森图书馆中的“东方红一号”模型

这座科学家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这里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2012年10月,航天英雄杨利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2012年11月,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对太空的未知着迷的朋友,不妨来这里探访一番,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航天精神。本周末,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两场“航天动手做”活动,等未来航天员们来参与!

TIPS

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华山路1800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门票:免费(需预约)

“航天动手做”活动

1.发电能量转换装置

年龄:10-14岁

活动将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干电池发电原理,了解整个发电能量过程,即化学能 电能 机械能 电能。

2.航天员的“保护伞”

年龄:10-12岁

浩瀚的宇宙中各大行星有着不同环境。有的太过严寒;有的太过炎热;有的氢气、甲烷几乎充斥整个大气层使人无法呼吸。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这些恶劣的环境,创造出航天员的保护伞——航天服。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将了解航天员的航天服,并动手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宇航头盔。

END

中程弹道导弹是将弹道导弹依射程进行分类时的一个子类。通常它的范围被限定为地对地导弹。

按照一般的定义,中程弹道导弹是指射程在3000~5500千米之间的地对地弹道导弹。这个分类是很模糊的,因为射程较远的中程导弹与射程较短的洲际导弹之间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而且,各国对于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里使用的是美国导弹防御署的定义。研制中程弹道导弹可能成为一国研制洲际导弹的中间步骤。

中程弹道导弹曾经在世界上大量装备。1987年,美国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根据此条约,这两国的中程弹道导弹被全部销毁。

目前中程弹道导弹主要在中等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服役。朝鲜和伊朗研究中程弹道导弹的可能计划引起了西方国家普遍的担心,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的中程导弹将威胁到欧洲和美国的亚洲盟国。

中国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3是我国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战略导弹,北约代号CSS-2。该导弹采用机动发射、单级、液体燃料。

东风-3于1966年12月26日首次试射,1971年5月服役。1975年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1985年12月东风-3改进型研制完成,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改进后的型号可以携带多弹头,当量约5~10万吨,分别攻击不同的目标,其射程可覆盖菲律宾的美军基地。

东风-3型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动力装置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装4800磅常规高爆炸药或百万吨当量级核弹头。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估计生产了90~120枚东风-3型导弹,正逐步被东风-21A型所取代,目前最多还有40枚部署现役。东风-1/东风-2/东风-3都属于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

东风-3型导弹推进剂为单级硝酸和偏二甲基液体燃料;射程2650公里,DF-3A为3500公里;弹长24米,弹径2.25米,弹重64吨,弹头1500公斤常规高爆炸药或1枚100~150万吨级当量核弹头;制导惯性陀螺积分仪;精度1500米~3000米。

中国东风-4型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4是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使用东风-3作为第一级火箭),北约代号CSS-3。其研制工作要求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如发动机可靠性、性能更好的耐高温材料及改进型制导系统等)。

该型导弹是一种采用液氢燃料和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的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5000公里以上,以将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

中国于1965年3月正式决定研制该型导弹,并于1970年1月30日试射成功,1980年开始部署。该型导弹是一种陆基机动导弹,但以洞库、隧道或地下发射井为基地,其设计性能可允许其机动至发射台,在加注燃料后发射。大多数东风-4型导弹储藏在山洞里,战时必须先移至露天,花两个小时灌装好液体燃料后才能发射。

1986年,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了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估计有30枚东风-4型导弹正在服役。东风-4的民用型火箭为长征-1,该型火箭曾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风-4弹道导弹结构为两级,推进剂为硝酸和偏二甲肼液体燃料;射程4000公里,4750公里(DF-4A);弹长28米,弹径2.25米,弹重82吨,弹头为一枚2200公斤的3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另有指出DF-4可能装有集束或分导弹头;制导为捷联式全补偿惯性制导,精度1400~3500米;准备时间60~120分钟。

中国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21是一种二级中程弹道导弹,其射程超过2000公里。东风-21是中国第一种采用固态燃料的弹道导弹。它采用竖立式运输发射架发射,也是中国第一种具备公路机动性能的导弹。

东风-21于1978年开始研制,并于1985年5月20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试射,1991年开始部署,逐步取代老式的东风-3A。据报道,该型导弹安装了中国第一种自动化火力指挥和控制系统,并安装了陀螺仪惯性制导系统和弹载计算机。由于标志攻击准确度的圆公差概率(CEP)指标较差,东风-21原型只用于执行核弹攻击任务。

东风-21主要有三种型号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为1800公里,酬载600公斤,估计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千吨之间,中国在制造了大约100枚以后已经停産,为因应台海局势已经有相当部份的部队改装了常规弹头;改良后的Mod2(东风-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産持续中;最新型的Mod3为穿破TMD和NMD的保护伞再作精进,拥有精密导引与主被动突防辅助装置,再入大气层部有气动翼面控制弹道,虽机动力和战机相比拉不到几个G,好在马赫10的速度大大缩小了拦截导弹的误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击时错之丝毫,差之数里。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

东风二十一北约代号CSS-5;结构两级,燃料聚硫凝固橡胶複合推进剂;制导方式为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射程1700公里,发射方式冷发射,圆周偏差率不详,平台车载机动发射,服役时间已经全部退役。

东风二十一甲北约代号CSS-5Mod-1;结构两极,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制导方式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射程1800公里,发射方式冷发射,圆周偏差率不详,平台车载机动发射;打击对象为日本、印度;服役时间1991年。

东风二十一乙北约代号CSS-5Mod-2;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射程2700公里,制导方式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发射方式冷发射,圆周偏差率不详,平台车载机动发射;打击对象为日本、印度。

东风二十一丙北约代号CSS-5Mod-3;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射程3200公里,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发射方式冷发射,圆周偏差率20公尺,平台车载机动发射,打击对象为大型水面舰支。

东风二十一发射单位为六辆卡车(一辆发射车,五辆后勤车)载车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HY-473牵引车。

东风二十一甲淘汰了聚硫凝固橡胶复合推进剂,采用更先进的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推进剂。

东风二十一乙发射单位从六辆卡车减少到三辆,减轻了后勤的负担。

中国东风-25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二十五是在二十一基础上改进的中程导弹,改进了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

东风二十五的弹头舱能够携带三枚分导式核弹头,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携带多枚弹头的中程导弹。

东风二十五结构为两级,燃料为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射程3200公里,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圆周偏差率20~40米,平台车载机动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