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日标志

JavaScript012

节水日标志,第1张

红网连续报道之一: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胡昭程

作 者: 林之乐 吴通清

栏 目: 湖南要闻

日 期: 2001-09-10

稿 源:

正 文: 教师节来临前的一天清晨,在湖南省桂东县,一队队少先队员、青年团员胸戴白花,自发来到位于县城西南方的宝塔山上,在一座坟墓前,他们庄严肃穆地献上他们亲手制作的花环。

这里,长眠着他们敬爱的一个人——桂东县原教育局局长胡昭程。

一个埋头数十年,在边远的贫困山区创造了教育奇迹的人。

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心,却又对自己的家人极为“冷漠”的人。

一个视事业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人。

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将自己52岁的本应健硕的身躯滋养他脚下深爱着的土地。

在这第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红网特推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胡昭程》大型连续报道,谨以此文献给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胡昭程同志。今天刊发第一篇《大山里的奇迹》。

地处湘粤赣边区的桂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7万人口之中至今仍有3.6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郴州市,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不通,去桂东”。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连鸟都飞不过”的地方,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这里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巩固率99.9%;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1%。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80%以上的干打垒校舍得到改善;引进香港“苗圃行动”资金598万元,建成“苗圃希望小学”29所。2000年,全县高考录取率达85.48%;今年高考,仅桂东一中就有76人上了本科录取线。

由于教育的长足进展,促成该县党政一班人下定决心,每年以80%的财政收入作为教育投入。在当今教师队伍人心不稳之际,全县教师流失率却仅为千分之零点几。1998年,桂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两基”目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两基”先进县;1999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桂东召开“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下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桂东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的通知》,全国各地数百个团组、数万名党政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先后到桂东来参观学习。

漫步在田间地头,只见一座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高高矗立,有如镶嵌着一粒粒明珠。此时此际,你怎么也不相信,这里是素有“湖南西藏”之称的桂东。难怪1999年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前来视察工作时,由衷地说:“桂东在贫困落后的地方办出了发达地区的教育,真了不起!”

http://www.gdjyw.com/zcjs/hzc2/red091001.htm

```````````````````````````````````````````````````````````````````````````````````````````````````

编者按:

县委书记牛向阳近日在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上指出,要结合宣传身边的榜样,以典型引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为凤台率先崛起和在全省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本刊今天刊发的长篇通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郭新吉》和《王志文:三十八年的平凡 三十八年的奉献》,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为共产党员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做了新的诠释。党员领导干部要以郭新吉为榜样,对照自己,自觉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找差距。普通党员要以王志文为楷模,反思自己,如何在本职岗位默默奉献,实践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实干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实现凤台的新崛起发挥应有作用。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郭新吉

历史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党中央重提学习焦裕禄,激荡着亿万人民的心。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广袤辽阔的皖北大地上,涌现出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就是原凤台县委书记郭新吉。

“为群众办事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1972年秋冬,皖北凤台县遇上了罕见的内涝灾害:全县50多处内河堤坝纷纷溃破,30万亩粮田顷刻被淹,粮食急剧减产,许多灾民等待救济。

就在第二年的3月,郭新吉肩负党组织的重托,出任凤台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生产。到县上任的第二天,东方还没泛起鱼肚白的时候,郭新吉就到内涝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

一路上,看到受淹的粮田,就赤脚蹚水而过,了解灾情;碰上农民,就地一蹲,向农民问寒问暖;走进村庄,就往农家茅屋里一钻,往农民床沿上一坐,亲热地同农民聊起来……

在乡下跑了一圈,郭新吉认准了影响凤台经济发展的是水。他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凤台受害于水,治穷必先治水。”然而,凤台水利现状究竟如何?正确的治水良策是什么?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郭新吉建议:“成立水利普查队,对全县水情深入调查,再作治水决策。”

于是,有100多人参加的县水利普查队宣告成立。郭新吉率领大家背着水壶,带着干粮,扛着标杆出发了。他们穿水田,过河湾,宿村头,象地质队员那样,辛苦踏勘着凤台县的山山水水,岗岗洼洼。

日复一日的奔波,通宵达旦地熬夜,使郭新吉患了颈椎骨病。为了不影响下乡,他瞒着大家不去医院就诊,嘱咐家人保密,自制了一个颈椎骨牵引套,走到哪带到哪儿,利用夜晚吊在门框或床头上牵引。两个月过去了,牵引套换了一个又一个,郭新吉的颈椎骨病没有好转,后颈部的头发却被牵引套磨去了大半。

一天深夜,奔波一天的郭新吉颈椎骨酸疼难忍,老伴心疼地说:“你病成了这个样子,住院休息几天吧!”郭新吉说:“我这点病是小事,全县水利普查才是大事。”第二天清晨,郭新吉又和水利工程师严正出了县城。他俩从禹王山下跨淮河,过东风湖,沿着焦岗湖绕了大半圈,足足走了35公里。一路上,郭新吉走村串户,兴致勃勃,直到下午4点钟才简单吃了顿午饭。回城的路上,颈椎骨阵阵酸疼,他仍然咬着牙走着、揉着。严工程师关心地说:“你身体不好,不要硬撑了,打个电话让县委小车来接一下吧!”郭新吉不同意:“为群众办点事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我们走着回去,还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就这样,他俩一路边走、边看、边问,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回到县里。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奔波,郭新吉率领水利普查队,跑遍了全县的山水岗洼,终于摸清了全县境内五大自然水系的源和流,一个“岗洼结合,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水利建设蓝图绘制出来了。一场全县动员,干部、群众齐上阵的兴修水利高潮从此兴起。

在凤台,提起贯穿全县南北的“永幸河”,人们总会想起郭新吉。

1977年晚秋,永幸河枢纽工程方案一出台,就有人提出异议:“这次工程要切开淮北大堤,搞不好会掉脑袋的!”刚接任县委书记的郭新吉坚定地回答:“枢纽工程一定要上,不上,永幸河等于白挖。出了问题,我负责!”郭新吉深深知道,淮北大堤切开后,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重新合拢,否则将直接危及两淮煤田、京沪干线,责任重大啊!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郭新吉和县委一班人吃住在工地,拉着装满石头的板车,行进在运石队伍最前列。

一场浇灌闸板的硬仗打响了。整整三天三夜,郭新吉没有离开过工地,饿了他就啃一口干馍,困了就靠在木板上打个盹,就在第一块闸板竣工之际,郭新吉因疲劳过度倒在闸板上,头脸摔青了几块,左臂韧带严重损伤。县委的同志要送他进医院,郭新吉哪里肯:“这里就是战场,我决不能离开!”就这样,他拖着摔伤的身体,一直坚持到淮北大堤汛前安全合拢,枢纽工程顺利建成。

凤台县委的同志都知道,每年夏秋时节的防汛工作消耗了郭新吉大量精力。凤台是沿淮低洼地区,每临汛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都令郭新吉夜不能寐。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县委一班人战斗在防汛最前线,夜里守在电话机旁休息;他曾在险要地段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直到水退堤安;他曾带着县委一班人,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到灾区察看水情,把救灾物资送往灾区。

有年秋天,江淮地区连降大雨,沿淮各地相继溃堤、行洪。就在东风湖行洪的第二天,郭新吉担心行洪区还有人没撤离,又冒险乘木船前往察看。船行至行洪口处,由于水位落差很大,船体打横、倾斜,船上4根缆绳一下崩断3根。在危急时刻,郭新吉沉着指挥,仅靠一根缆绳的拉力,将船划出急流漩涡。事后,人们才知道郭新吉不会游泳,都埋怨他不该去冒险。郭新吉却认真地说:“我不去看看,就不放心,就是失职呀!”

“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

凡是跟郭新吉一块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的特点:越是边远、贫困的乡村,他越爱去,而且总是徒步下乡。一次,郭新吉去边远的尚塘乡,办公室派了吉普车,郭新吉不肯:“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我们坐小车下乡会脱离群众。再说,徒步下乡也易于接近群众,了解情况。”这一天,他徒步走了80多里地。

每当下乡,他总是便饭从简或带上水壶和干馍,从不给村干部和农民添麻烦。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讲:“大吃大喝就把共产党人的本色给吃光了,把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吃掉了。”一次,郭新吉到钱庙乡检查防汛工作,跑了一天没吃饭,村干部很不过意,瞒着郭新吉抓只家养的鸡杀了。菜端上来,郭新吉坚决不吃:“小鸡端走,下碗青菜面,不然我走了。”村干部无奈,只好照办。

毛集乡小花庄因为穷,是全县有名的“光棍村”。郭新吉到村里访农户,跑田头,帮助村里分析原因:一是水利设施差,无抗旱排涝能力;二是水稻面积少,粮食产量低,打这以后,郭新吉常来小花庄,带领群众修水渠,建电站,旱田改水田,扩大水稻面积。两年后,小花庄水利配套,稻花飘香,农业生产打了个翻身仗,邻乡的姑娘也一个个嫁到了小花庄。

徐桥村是凤台县有名的穷地方,郭新吉在徐桥蹲点,帮他们规划了两座电灌站,发动群众挖了5条引水渠。1977年秋,徐桥人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第一次不吃救济粮了。秋后的党支部会上,人们情不自禁地谈起了郭新吉,决定派老党员徐文良送50公斤最好的大米给郭书记尝尝。谁知老徐竟被郭新吉挡在门外。老徐说,“这米是你带领咱们栽下的,今年水稻丰收,大伙都有这份心意,你不收,俺无法向支部和乡亲们交待!”郭新吉很受感动,他按国家大米价格付了钱和粮票,留徐文良吃了顿饭。老徐临走时郭新吉交待:“今后不准再送米来。”

东风湖行洪区群众的居住问题,始终是郭新吉的一块心病,目睹洪水泛滥后的断垣残壁,郭新吉流下了眼泪。他沉重地对乡干部说:“不能改变行洪区的面貌,党派我们来干什么!”

随后,郭新吉带领县委、县政府调查组进驻行洪区,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最后形成了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方案:靠近便峡段行洪堤的河口、张王、何台村就地筑庄台;紧靠淮河大堤的塘沿、刘岗、大桥村全部迁入大堤内;董岗、徐大郢、三拐、后拐村因面积大、人口多,筑保村圩;石湾村因淮河干道拓宽迁往河东山上。

“认准的事坚决干!”郭新吉和县委一班人上工地参加劳动,带领群众大干了两个春秋,改变了行洪区的面貌。1983年秋后的一天,郭新吉带领县委一班人到东风湖察看水情,一位老大娘拉着郭新吉的手感激地说:“这下好喽,洪水治住了,咱们的日子好过了,还是共产党好啊!”郭新吉深情地对大家说:“咱们办了一点应办的事,老百姓都忘不了。党的干部只有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依赖!”

“打铁需要本身硬”

早在1987年,郭新吉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不收受贿赂礼品。这“三不”,始终融贯在他的言行中,影响着县委一班人。

郭新吉刚调入凤台工作时,老伴和6个孩子都没有工作,全家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经济上比较紧张。有关部门的同志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想给郭新吉老伴安排干临时工。郭新吉知道后制止说:“我老伴不识字,不够条件,不能因为我是书记就照顾她。”

郭新吉“文革”中受冲击,他的大女儿当时年岁小,因惊恐刺激过度,后来患有精神病。有位厂长想减轻他一点家庭负担,准备给他大女儿安排个工作。郭新吉闻讯,找到这个厂长:“女儿不能工作,不能白拿国家的钱!”

郭新吉的六弟从小脸被狼咬去半边,父母又早年去世,一直由郭新吉抚养。前些年与外地一位农村姑娘成了家。郭新吉调到凤台工作后,有人好心背着郭新吉将其弟媳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郭新吉发现后,立即找到公安部门,将弟媳的城镇户口注销了。回到家,老伴哭着说:“六弟从小残疾,好不容易成了家。这户口一销,不是拆散了这个家吗?!”

郭新吉鼻子一阵发酸,但他仍坚定地同老伴和六弟说:“我不能因为是领导就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你们不是也恨不正之风吗?我若这样搞,你们恨不恨?你们不恨群众恨!”郭新吉的肺腑之言,得到了亲人的理解。不久,包括郭新吉六弟媳在内的清理农转非名单张榜公布出来,引起了很大震动,不仅教育了广大干部,也促进了全县社会风气的好转。

有年冬天,郭新吉四弟的女儿从河南老家赶到凤台求伯伯给找个工作。侄女在家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老伴沉不住气了,便把这事跟县福利院院长方志平透露了。老方快人快语:“行!跟老郭通通气,我把你侄女安排到福利纸袋厂做临时工。”谁知郭新吉听了一口回绝:“不行!她没受这个照顾的资格。”郭新吉的四弟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瞒着郭新吉找老方让侄女当上了临时工。一个月以后,这事被郭新吉发现了,他先是对老伴发了一通火,然后又找到方志平,让老方辞掉了侄女。

在凤台县直机关,人们至今谈起郭新吉两封家信的事,仍赞不绝口。那日郭新吉任县委书记期间。有一天,他开会抽不出身,就让公务员帮寄两封家信,同时交2角钱买邮票。公务员说:“办公室邮票现成的,干嘛还要买?”郭新吉认真地说:“公是公,私是私,我这是私人家信,不能用公家的邮票。”

郭新吉在县委工作十几年,自己很少坐小车,对于家属、孩子要求更严,就是顺便搭一下车也不准。1980年,郭新吉在阜阳工作的一个儿子回来探亲,回去时恰好赶上县委小车去阜阳办事,司机提出车上有空位,可以把他带回去。可郭新吉却去买了张车票,让孩子挤上长途汽车。郭新吉说:“这对家属、孩子有好处,不能让他们养成一种优越感。”

原县委党校食堂的4间草顶泥墙仓库,郭新吉一家老小在里面一住就是11年。1984年,县里有计划地翻修危房,其中也包括郭新吉的住房。当时,县里安排郭新吉暂时住进招待所,郭新吉诚恳地说:“不必添麻烦了,这点困难我自己能克服。”三九寒天,郭新吉借来一块油布,搭起了一间帐篷,一家人在里面住了一个冬天。

打铁需要本身硬。郭新吉始终认为,作为县委书记,只有严以律己,带头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才能要求大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他时常嘱咐老伴和孩子,任何人送东西都一概拒收。一天晚上,郭新吉家来了一位基层干部,拎了一包土特产品,想请郭新吉为他爱人的“农转非”说说话。郭新吉直言相告:“你爱人能不能转为城镇户口,这要看符不符合户口政策,要由公安部门来研究决定,不是我能帮忙的事。请你把东西拿走。”这位干部执意要把土特产留下。郭新吉火了,不客气地说:“你若放在这里,我明天拎到县委门口给你曝光。”这位干部很尴尬,只好拎着东西走了。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郭新吉是个软硬不吃的“怪人”。再也没有人敢给他行贿、送礼了。

“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

1986年12月,郭新吉离休了。离休后,为了让子女们集中精力工作,他主动分担了家庭购买煤、粮、菜的任务。一天,他拉着板车去几里外的煤场拉煤,因为买煤的人多,他就拉车站在最后面排队。煤场的认出是郭书记,惊讶地说:“老书记,你这样大岁数,自己来拉什么煤,待会儿我们给你送去。”郭新吉说:“谢谢你们,别人能排队拉煤,我为什么不能。”他硬是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一个人把煤拉回家。

郭新吉离休后,家里也曾热闹过一阵子。有人给他送来了顾问之类的聘书,有人来请他挂个名誉职务。郭新吉一一谢绝。一天晚上,一位自称是某公司经理的人来到郭新吉家,想请他帮忙“办点事”,并保证“不会亏待”。郭新吉回绝后,这个人指着郭新吉破旧的家具说:“你马列了一辈子管什么用?现在离休了,也该活套活套了。”郭新吉说:“我人虽然离休了,但我思想不能离休,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不能干给党抹黑的事。”

凤台淮河大桥建设期间,郭新吉工作过的阜阳县一个建筑单位的同志来找他说:“老领导,大桥建设工程量大,劳驾你动动嘴给我们搞一个工程干,办好了给你2000元辛苦费。”郭新吉眉头一皱,说:“这事我绝对不能干,那不是共产党员干的事。况且我已经离休了,不管大桥建设的事。”他还劝告说:“作为老领导,我要求你不要拿这钱去腐蚀别的干部。”一席话,说得那位同志尴尬而去。

然而只要是党的需要,郭新吉总是主动请战,不讲价钱。去年10月下旬,王集乡东朱、王郢两个村的干部多次向县里反映,由于新集煤矿征地,两村之间的水系被打乱,直接影响了1000多亩土地的水利灌溉,急需县里帮助解决,县里为此请郭书记“出山”作参谋。“老水利”郭新吉实地察看后,提出在两村两边建一个电灌站,既能避开塌陷区、工矿区、生活区,又不影响领近村。县政府很快批准此方案,建成了电灌站,有了好的效益。当地农民感激地说:“老书记又为俺们办了桩好事!”

城北乡岗湖、南金两个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一直没解决,郭新吉离休后始终记挂着这里的群众。1988年春,郭新吉将儿女们给他买冰箱的3000元钱拿来,又从亲戚朋友家借来2000元钱,牵头承包了九里湾内的62亩沼泽沟塘。当初的九里湾杂草丛生,蚊虫多。郭新吉每天起早揣上两个馒头,带上一壶白开水,晚上披着余晖归。烈日下,他光着脊梁板在鱼塘拔苇根,除杂草。脚被苇根扎破了,撕块布条缠一缠;腿被虫咬肿了,抹上一点红药水、风油精;细雨中,他披块塑料布,肩扛大铁锹,看渠放水。他曾三下焦岗湖,四上城北湖,向渔业工程师求教,回来边学边实践。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62亩精养鱼塘终于出现在九里湾内。当年投放的400万尾毛仔,当年就有了效益。去年夏,郭新吉按股份第一次分得九里湾养鱼红利500元,他家都未回,悄悄把这笔钱送给岗湖村小学。

在郭新吉的示范带动下,九里湾内的2000亩沼泽洼塘得到了全面开发,两年时间,精养鱼塘由62亩发展到170亩。同时,随着鱼塘的开发,水源问题的解决,带动了九里湾内蔬菜生产的大发展。长达2.5公里的鱼塘两岸,四季蔬菜郁郁葱葱,种菜面积已达400亩。九里湾内的老百姓每年人均增加收入150元。看到两个村的农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今年4月,郭新吉主动将62亩鱼塘连同固定资产全部移交给县水利部门。岗湖等村群众动情地说:“多好的县委书记呦,离休了还想着咱老百姓。”

今年春天,县里决定利用焦岗湖的水面资源,加快开发鱼场。为了摸清焦岗湖的资源情况,给县委提供决策参考,郭新吉打算同县人大几位领导一起去实地考察。不巧,这时天连降大雨,他的关节炎复发了,又患了前列腺炎。连解小便都疼痛难忍。一天清晨,县人大一位同志来邀他出门,老伴小声说:“老郭病得厉害,不能出门!”

躺在床上的郭新吉听到了,硬撑着下了床,冲着老伴说:“你怎么说我不能出门,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老伴生气地说:“你早已离休,还操那么多心,不要命啦!”

郭新吉急了,对老伴说:“离休就不能革命了?咱们县还不富裕,我这个老党员还能为老百姓办点事。”

老伴拗不过他,心疼地望着他消失在雨雾中……

http://www.ft.gov.cn/zwgk/topic_view.php?id=49&t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