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查看桌面上所有程序图标找到相应的这个程序双击打开。
③,单击此处图标尝试打开。
若以上都打不开的话,那么排除掉管理员权限限制的话,重新下载安装程序后测试。
周先生有一个儿子,平时特别调皮,总爱和父母唱反调。这不,周先生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就经常叮嘱他,“你不要偷偷玩家里的电器哦”。儿子虽然嘴上说着不会玩,但是背地里却趁着爸爸不在家鼓捣家里的电器。
要不是周先生通过网络摄像头看到了儿子的举动,及时喝止了他,不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周先生让孩子不要玩打火机,他就是要玩打火机。因此,周先生也很纳闷,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喜欢唱反调呢?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周先生这样的经历,自己让孩子千万不要做某些事情,但他们却按捺不住躁动的心,瞒着父母去尝试。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方面,孩子更容易无视父母的话。父母不让他们玩手机电脑,他们就偏要玩,甚至还自己偷偷去网吧。
其实孩子爱和父母唱反调,大多是因为父母总说“不”。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怎么怎么样”,那么孩子总是就不由自主地会想要和父母反着来,甚至还会出现故意去做某事的报复性行为。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白熊效应”在作祟,父母要了解。
什么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为“讽刺性反弹”,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通过一次实验得出来的理论。他找来了17位学生参加自己的实验,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郑重地告诉每一个学生,什么事情都能想,就是不能想白熊。
并且他还规定,开始实验后一旦脑海里出现了白熊的身影,学生就要立即按铃示意,然后退出实验。就这样,原本基本不会想白熊的17位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后,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想象一只白色的熊,没过多久所有的学生便退出了实验。显然,他们没能控制住自己不去想白熊。
丹尼尔·韦格纳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当人们试图摆脱或抑制某种想法的时候,却更容易集中精力在这个想法上边。”
在育儿上,“白熊效应”的理论一样适用。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可能会使得原本没有啥想法的孩子,不由自主的想要去尝试父母规定不能做的事情。
除了“白熊效应”外,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孩子爱和父母唱反调:
①孩子自我意识觉醒
一般情况下,3-4岁左右的孩子会迎来第一个“叛逆期”,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叛逆,而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且觉醒,他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多的想法就是证明自己的独立性,脑海里大多是“我凭什么听你的”这样的想法!
②秩序敏感期的影响
另外,当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以后,也很喜欢和父母唱反调。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身边的秩序有着“强迫症”,比如吃饭要用特定的餐具,出门要穿指定的鞋子,就连自己玩具摆放的顺序,都有规定。一旦父母没有遵守孩子的“小规则”,他们就要和父母反着来。
③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妥
有的时候,孩子不听话了,父母也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也许孩子本来并没有反抗父母,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滋生叛逆的心理。
面对孩子爱唱反调的情况,父母要怎么做呢?
①尊重孩子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与孩子做朋友,才是做父母最高的境界,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横加干涉,而是应该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商量”。
作为父母应该要懂得尊重孩子,就拿秩序敏感期这件事情来说。孩子在意的“小秩序”,其实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比如穿特定的衣服这种小事。父母完全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孩子又怎么会和父母反着来呢?
②反思自己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于家长而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应该要多多反思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反思是否妥当,孩子能不能接受;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倾听孩子的心声。比如孩子喜欢美术,自己却强硬要求他们去学英语。当父母能够反思自己,很多育儿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③有效沟通
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和孩子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亲子间没有意义的问答,并不算是有效沟通。父母要如何做到有效沟通?1.角色互换:如果我是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2.承认双方差异: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向孩子表示歉意;3.允许差异存在:保持彼此差异,愿意接受孩子不同的想法。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有效的沟通之后,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想要什么,而孩子也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持之以恒,亲子之间的关系势必会更加融洽。
总结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艰辛,需要父母有耐心去处理各种问题。因为随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他们会想父母要求更多权力和自由,甚至还有“青春期叛逆”这样的难题等着父母。因此,父母一定要多用心,更加耐心和细心,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