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cd上的歌曲复制到电脑上

电脑教程025

如何将cd上的歌曲复制到电脑上,第1张

因为CD光盘是一次压制而成,文件格式为CD音轨,无法直接复制。可以使用“酷狗音乐”,抓取CD音轨,抓取格式为FLAC、WAV、APE等高音质格式。将抓取的歌曲保存至电脑上,这样就能即保持了CD的音质,也方便了播放。

步骤:

1、电脑安装并运行“酷狗音乐”。因为仅仅是为了抓取CD音轨,所以可以不用注册、登录也能使用这些功能。

2、软件右上方,点击“CD抓轨”的图标,并在CD抓轨页面中,确认光驱中CD光盘。

3、挑选文件格式,分轨方式,记录保存路径。电脑如果磁盘容量足够,建议采用推荐的“FLAC”格式,音质较好。“分轨”的话方便分曲播放,仅仅为了将CD保存收藏,可以“整轨”。

4、确认设置后。点击开始抓取。

5、抓取完成后,如需转换格式,点击抓轨右侧工具,点击格式转换。

6、添加已抓取的音乐文件,转换为MP3格式。在电脑上播放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毕竟音质差了。

     把光盘上的歌复制到电脑上的方法:

      一、以数据文件形式刻录在光盘上的mp3、WMA等格式的歌曲,可以直接选中光盘上所需歌曲复制,然后粘贴到电脑上。

      二、如果是 CD音乐碟是不能直接复制到电脑上的,CD上的音乐只能通过抓轨方式获得,普通的复制是不行的 " 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切换到“翻录”标签上,把CD盘放进光驱。

      1、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后,首先点“工具”、“选项”,点“复制音乐”选项卡,把“对音乐进行副本保护”前的勾去掉,然后确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制作的MP3歌曲可以更改名字,否则不能改。

      2、将CD片放进光驱,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并播放,然后停止播放,注意不是关闭程序,点上方菜单栏中的“文件”、“复制”、“从音频CD复制”、“未知唱片 集****”,“*”号是系统自动建立的以当前日期为名字,Windows Media Player就显示为复制CD的界面。或者也可直接点程序主窗口最左边一排快捷工具栏中的“从CD复制”也一样。

      打开复制CD界面后,你能很清楚地看到CD里歌曲的情况,默认情况下,歌曲前面全部被打勾,即全部选中,这样,当你点窗口上方的圆形的红色“复制音乐”按钮,就会看到歌曲被一首一首的复制下来了,有进度条的,非常直观,一看就明白。

      但有时候你并不想全部拷下来,只想拷CD里的部分歌曲,那就先将上方“标题”左边的勾去掉,注意不是“曲目”左边的勾(其实点也没关系的),将勾 去掉后,会看到所有歌曲都不被选中了,此时根据CD上的曲目号码,在窗口中相应的曲目前打勾,最后按红色的“复制音乐”按钮就行了。

      一般默认情况下,从CD盘上拷贝制作的歌曲都是WMA格式的,绝大多数MP3机器都是可以播放这一格式的,做好的歌曲保存在“我的文档(My Documents)”、“我的音乐(My Music)”、“未知唱片集”中,里面会有一个文件夹以当前日期命名的,里面就是你拷的歌曲。将它们的名字改成歌名即可。

CD光盘中的歌曲,不能复制到电脑中,CD光盘中的歌曲,只能通过转换的方法,将CD中的光盘信号转换为MP3音频格式而存储到电脑的磁盘中,如使用百度音乐来转换,具体方法是:

1、在光驱中插入CD光盘。

2、打开百度音乐。如下图:

3、点击添加,打开CD光盘,如下图:

4、选择需要提取的音乐,或者全部选中。

5、右键--转换格式,如下图:

6、点击开始转换,如下图:

拓展资料:

CD发展史

在1982年10月1日,索尼在日本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光盘播放器CDP-101,揭开了数字音频革命的序幕。它昭示了一种新的音频媒介的"黎明",这种媒介承诺向习惯了黑胶唱片那种嘶嘶噼噼声的一代消费者交付一种如水晶般透明清澈的音乐体验。

在上市以后的头一个十年里,光盘机对许多消费者而言都代表着一种可以触摸到的、连接现实与未来的纽带。它将激光和数字电脑这两种当时的尖端技术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相对来说不那么贵的消费者产品,其功能仅仅在十年以前都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然后,光盘出现了,这种产品在微小的凹点中存储音频,然后由播放器用反射激光来进行读取。虽然之前曾有过光学影碟,但CD才真正成为了激光在大众市场上进行应用的重大突破点。就这种音频格式所取得的令人震惊的成功而言,CD代表着对激光的"最终辩护"--无论作为一种发明,还是作为一种商业化的产品来说都是如此。

在1972年,飞利浦向新闻界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音频媒介,也就是光学影碟。这种技术被飞利浦称为"Video Long Play"(VLP),是在飞利浦经过多年研究后开发出来的,目标是将其作为一种把家庭视频引入大众市场的方式。VLP影碟看起来就像是一种体型较大的CD,但需要在大得多的光盘中存储音频和视频内容,而且使用的是一种模拟格式(这种技术随后被称为"激光视盘")。

在1979年3月8日,飞利浦在荷兰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新闻记者首次体验了数字音乐。飞利浦的这种新产品得到了热烈的回应,但这家公司能感觉到亚洲电子行业巨头正虎视眈眈。在几年以前,多家日本电子公司都已经展示了自己的数字音频光盘原型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整个音频电子行业都在争相研究新技术,目的是开发出体积更小的CD播放器,使其尺寸能符合hi-fi机箱的要求。索尼碰巧首先发布了自己的能满足这种要求的CD播放器在当时,短短六个月时间里就出现了10种各有不同的CD播放器。

电子行业在不久以后就发现了CD的潜力,明白这种产品不只是能作为一种音乐的搭载工具。电子公司开始将其用于静止视频图像(CD+G)、模拟视频/数字音频混合(CD Video)、纯数字视频(Video CD)、互动元素(CD-i)、照片存储(Photo CD)等许多领域。

在音频光盘首次问世的时候,消费者媒体自然而然地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发明,那就是可作为体积很小的、耐用性强的无噪声音频媒介。电脑工程师也同样在关注这项技术,注意到一张4.7英寸(约合12厘米)的光盘能存储令人惊愕的63亿字节的信息。

有六家电脑媒体公司几乎是在马上就展开了一场竞争,目的是重新定义CD的用途,将其作为用于电脑软件的一种媒介。由这六家电脑媒体公司所创造的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CD光驱原型最早在1983年底就已经出现,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84年。

索尼和飞利浦认识到,一场可能发生的子格式"大战"正在酝酿中,因此两家公司决定创造一种官方的标准,它们将这种标准称作CD-ROM(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的缩写,即只读光盘驱动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CD-ROM的地位已经被DVD-ROM以及其他的光学技术所取代,其人气度也已经渐渐衰退。但是,真正"杀死"CD-ROM作为最流行的软件交付方法的发明并非DVD-ROM或其他技术,而是互联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正在逐渐"杀死"音频CD的同样也正是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