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一般都放置在特殊的机房甲:机房甲没有窗户,处于密封状态;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经过特殊处理:铺着防静电的地板,贴着壁纸。机房装备有空调设备,有能在停电时负责供电的不间断电源,还有超净工作间等等。在机房:工作的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脚上穿着只能在机房里穿的拖鞋……为什么要这么特殊呢?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一种非常精密的仪器,它对环境要求很苛刻,尤其是作为计算机主要外存设备的磁盘机。磁盘机内装着磁盘组——它是记录数据信息的载体,就像我们平常用的纸;还有多个磁头——它是记录和读取数据信息的工具:记录数据时,它是笔;读取数据时,它是眼睛。在进行读写操作时,磁头距磁盘盘面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微米。要保持这样小的距离,磁头和磁盘般面又不能接触,这就要求盘面与磁头的相对位置绝对准确,不能有丝毫偏差,盘面要绝对光洁。试想,如果有一粒直径几微米的灰尘掉在盘面上,那很可能就会磨坏磁头,划坏磁盘,造成数据丢失,系统瘫痪,损失是极其严重的,为了防止无孔不入的灰尘钻进去破坏磁盘,就必须采取一系列防尘措施,诸如密封、贴壁纸、穿白大褂、拖鞋等等,尽量减少机房里的灰尘数量。此外,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会对计算机构成威胁,严重时会影响机器正常工作,所以必须给它装上空气调节器,以调整机房内的温度湿度,避免夏天温度过高,冬天温度过低。再者,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运行,机内有许多运行着的活的程序和数据。如果突然停电,正在运行的程序就会被粗暴地中断,还没来得及存人外存储器的数据和程序就会丢失,这损失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要给计算机配备应急的不间断电源。当发生停电事故时,立即启动不间断电源,由它来继续向计算机供电,以便操作人员有时间处理好存储数据,保护程序等工作,避免因掉电造成重大损失。
不过,也有不需要这样特殊环境的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这种微型计算机体积很小,对环境要求不高,在一般条件稍好一些的办公室里就可使用,无需专门的特殊机房。这种微型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维护。它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由于它的这些优点,目前,微机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我们学校现有三个网络机房。听老师说,第一个机房建于2002年,当时机房内仅有31台电脑。上课时,两个同学合用一台电脑,常常因为抢用电脑闹小矛盾呢。
2005年,“校校通”的春风吹绿了苏北农村大地,我们学校建起了第二个机房。机房内配置了51台电脑,同学们“上机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微机课上,我们学会了上网,学会了发送电子邮件。
虽然我做运维已经三四年了,但感觉我对机房的认识还是比较浅显的,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正。
机房里设备我大致分了以下几种:
1、服务器
2、存储设备
3、网络设备
4、供电以及散热设备
服务器,在我看来硬件组成和普通的台式电脑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更多的硬盘,更高的硬盘读写速度,更多的网口,更多内存插槽等。台式机上有的配件,服务器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功率更大,运行时噪音也更大。但有一个配件台式机上普遍没有,但服务器普遍存在,就是raid卡。而且内存也会使用ecc功能,即错误检查和纠正。
所以在选择服务器时,要根据服务器的应用情景进行选择。
软件方面,就是服务器版本的系统和软件,以及在保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数据读写速度。
可以分为x86服务器、非x86服务器
x86服务器 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服务器。通常是指使用的inter和amd公司CPU的服务器。
非x86服务器 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服务器。通常是指使用armCPU的服务器。
存储设备,简单理解就是安装了非常多硬盘的服务器。有专用线缆,但现在常见的是使用网线连接。如果细分常用的有FC-SAN、IP-SAN、Nas等。
san提供的块级的数据读写,nas提供的是文件级的数据读写。所以san需要额外的软件,而nas不需要可直接使用。
网络设备,上网的必备设备,相比家用只需要一个无线路由器不同。企业使用的网络设备,根据用户需求、用户数量、通信安全等要求,可分为不同设备。不过最终的目的就是保证用户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供电和散热设备,则是更多功率更大,更稳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会在乎声音是不是静音,而且通常还有UPS。
最后还有一套设备,就是监控。通常由摄像头和录像机组成,录像机与摄像头依靠网线直连,再通过wan口与交换机连接,以实现管理。
对于机房环境
建议温度20℃ 25℃,湿度40% 55%,离地60cm,需要烟雾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