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通常是指随机存储器(RAM)的容量,是内存条的关键性参数,内存容量以MB作为单位,可以简写为M。内存的容量一般都是2的整次方倍,比如64MB、128MB、256MB等,一般而言,内存容量越大越有利于系统的运行。
目前台式机中主流采用的内存容量为256MB或512MB,64MB、128MB的内存已较少采用。系统对内存的识别是以Byte(字节)为单位,每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即8bit。
内存:在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对于计算机来说,有了存储器,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
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像硬盘,软盘,磁带,CD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并且不依赖于电来保存信息,但是由机械部件带动,速度与CPU相比就显得慢的多。
内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储部件,是CPU直接与之沟通,并用其存储数据的部件,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它的物理实质就是一组或多组具备数据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内存只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一旦关闭电源或发生断电,其中的程序和数据就会丢失。
主存属于内存。
主存的别称叫做内存,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CPU通信的桥梁。所有程序都在计算机内存中运行,所以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有很大的影响。
内存也被称为存储器和主存储器,用于在CPU中临时存储操作数据,并与诸如硬盘的外部存储器交换数据。
只要计算机在运行,CPU就会把需要计算的数据传送给存储器进行操作。当操作完成后,CPU将发送结果,并且存储器的操作也决定计算机的稳定操作。内存由内存芯片、电路板、金手指等组成。
扩展资料:
内存异步工作模式有很多意义。在广义上,当存储器的工作频率与CPU的外部频率不一致时,可以称为存储器异步工作模式。
首先,最早的存储器异步工作模式出现在早期的主板芯片组中,这使得存储器工作在比CPU外部频率低33 MHz或33 MHz的模式下,从而提高系统存储器性能或使旧存储器继续发挥余热。
其次,在正常工作模式下,许多主板芯片组还支持异步存储器模式,如英特尔910GL芯片组,它只支持533 MHz FSB、133MHz CPU外部频率。
但它可以匹配工作频率为133MHz的DDR 266、工作频率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频率为200 MHz的400 MHz的DDR,但只有不同的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存
内存容量指的是“随机存储器“的容量。
内存容量可以将内存看作是内存控制器与CPU之间的桥梁,内存也就相当于“仓库”。内存的容量决定“仓库”的大小,而内存的速度决定“桥梁”的宽窄,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内存容量”与“内存速度”。
作用
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随时读写(刷新时除外),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介质。RAM工作时可以随时从任何一个指定的地址写入(存入)或读出(取出)信息。
它与ROM的最大区别是数据的易失性,即一旦断电所存储的数据将随之丢失。RAM在计算机和数字系统中用来暂时存储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