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电脑教程018

计算机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第1张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下:

1、巨型化,指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运算速度、大容量的存布空间;2、微型化,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3、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4、智能化,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

软盘简介:

软盘(Floppy Disk)是个人计算机(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软盘驱动器设计能接收可移动式软盘,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软盘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装可卸、携带方便。作为一种可移贮存方法,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软盘的前世

出现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

1971年 Alan Shugart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

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容量仅为81KB。

1976年 Alan Shugart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售价390美元,后来用在IBM早期的PC中。Alan Shugart后离开IBM创办了希捷(Seagate)公司,他也被尊为磁盘之父;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双面软盘,容量875KB,到1983年已达1MB;

20世纪90年代 3.5英寸/1.44MB软盘一直是PC的标准的数据传

输方式之一

古老的软盘图片

一、软盘的鼻祖——8英寸软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但是IBM的System370计算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存储在半导体内存中,一旦计算机关机,指令便会被抹去。于是在1967年,IBM的SanJose实验室的存储小组受命开发一种廉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保存和传送微代码。这种设备成本必须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于更换,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于是软盘的研制之路开始了

二、5.25英寸软盘和餐巾

8英寸的软盘虽然从技术原理上已经很接近现代软盘,但缺陷就是体积过大,携带很不方便,于是5.25英寸的软盘诞生了。这里5.25英寸软盘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当时打算发布用于字处理的计算机,感到8英寸的软盘太大,于是开始与ShugartAssociates公司合作生产小一点的磁盘。一天晚上,在波士顿一家昏暗的酒吧中,他们最后一致同意采用某种尺寸的软盘,这种尺寸就是餐桌上的一块鸡尾酒餐巾的尺寸,它的大小恰好是5.25英寸。从此这种软盘成为电脑的最佳

移动存储设备,容量也达到360K。5.25英寸软盘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来终于被另一种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产品替代了,那就是3.5英寸软盘。

三、大行其道的3.5英寸软盘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厂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为先进的软盘。新一代软盘的开发终于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头筹。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刚推出的时候在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于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M、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存储量(1.44M,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

软盘今生

闪盘、移动硬盘的崛起日渐使人们相信,软盘、软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软盘将被市场淘汰”“闪盘将在两年内终结软盘”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而现有大容量软盘、软驱突然的揭竿而起,令市场顿生变数:到底谁将淘汰谁呢?

根据摩尔定律,电脑的CPU速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但是传统软盘的容量多年来却一直停顿在1.44M上,早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大容量、高速度的可移动存储设备。

此时闪盘应运而生。这种基于USB接口、采用闪存芯片的存储工具,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无需驱动器等优点,初刚面世便受到人们的追捧。闪盘的存储容量也由最初的8M一路攀升到2G,目 前64M容量已成为闪盘市场的主流产品。

前不久,Intel喊出了“终结软驱时代”的口号,随后联想立即发布了两款以闪盘作为标准配置的笔记本电脑,方正电脑也已开始推荐用户选用闪盘以代替传统的软驱。由于市场前景可观,加之技术和资金壁垒都不是很高,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小厂商纷纷上马生产闪盘,平均每月就有三四家新进入者。据赛迪顾问统计,目 前市场上各种品牌已近40家。

除了闪盘之外,移动硬盘、刻录光盘、MO、Zip等存储技术都对传统软盘虎视眈眈,图谋“篡位”,其中以移动硬盘颇受欢迎,堪与闪存盘平分秋色。前不久三星电子已在韩国明确宣布“包括桌面PC和笔记本电脑在内的三星产品以后将不再随机装配软驱,取而代之的是具备启动功能的USB移动硬盘。”

在闪盘和移动硬盘左右夹击之下, 传统软盘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给了软驱致命的一击。现 在小于1.38M的文件(一张软盘的容量),已经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以邮件的方式来传送和存储。人们普遍相信:软驱的使命即将终结,闪盘即将成为新一代移动存储领域的霸主。

但利与弊往往结伴而行。虽然大容量软盘、软驱具有分发和备份优势,但必须配备大容量软驱才能使用,在普通软驱上则毫无用武之地,这显然不具备易用性。

虽然闪盘发展的势头迅猛,但弘升却认定未来主流的移动存储方式将会是大容量软盘。“大容量软盘、软驱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分发和备份功能。”刘嵘分析道。在采访中,刘嵘多次提及其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据刘嵘称,弘升拥有5项专利技术,有“最经济、最可靠”的方法使产品成本降低,价格比主要竞争对手艾美加的产品至少低30%。据悉,弘升新式软驱的价格不超过200元,比传统软驱贵不到一倍;144M新式软盘的售价则在10元以内。由于大容量软盘售价较低,在需要交换文件的时候,人们可以把文件拷到软盘之后连同软盘送给对方。

但闪盘的价格则较贵,目 前16M闪盘售价在100元左右。因此,如果用闪盘拷贝文件交给对方,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归还”的问题,这就给用户带来了不便,这一点可以说是闪盘的致命伤。由于闪盘是采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其成本肯定比大容量软盘高,因此,同样容量的闪盘价格永远要高于新式软盘。

但利与弊往往相辅相成。大容量软盘的软肋是其必须配备大容量软驱才能使用,在普通软驱上则毫无用武之地。而闪盘则无需驱动器,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就可直接使用,在易用性上显然更胜一筹。事实上,人们曾经对ZIP、Clik等高容量存储设备寄予厚望,但正是由于这些移动存储设备的驱动器和存储介质是分离的,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而且整体价格偏高,使这类产品至今难成气候。在国内,只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广告公司、图片公司以及高级商业应用中才能见到它们的影子。“现在弘升能解决价格这一瓶颈,但无法改变软盘和软驱分离这一事实。”一家闪盘厂商的经理评价道。

可见,大容量软盘与闪盘是各有千秋,怎样取舍要视乎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应该说谁都吃不了谁。“在未来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问及与闪盘的竞争关系时,刘嵘沉思了一会后说。但谁会成为未来存储市场的主流呢?

弘升要实现当上移动存储市场老大的美梦,必须跨越三大障碍:市场认知、竞争对手和软驱普及。

国内用户对大容量软驱软盘的认知度低是弘升的第一道障碍。在国外,大容量存储观念已相当普及,许多电脑出厂时已不再配置1.44MB软驱软盘而改配大容量软驱软盘。但是,对绝大多数国内用户来说,大容量软驱软盘是新鲜事物。当记者向一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的朋友说起144M软盘时,他一脸的惊诧:软盘也有144M的?

对于新事物,用户总会持观望态度。因此,弘升要取得国内用户的认可还需要一定时间。在记者问及弘升打算如何培育市场时,刘嵘的答案是举办研讨会,以及到企业去开讲座。但这种推广方式短期内效果恐怕不大。

再者,当前弘升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艾美加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硬盘厂商,目 前居个人移动存储市场磁技术产品的领导地位。艾美加Zip系列产品自1995年问世至今,在全球已销售了3700万台,在PC机配置的市场占有率达11%以上。这头巨鳄对于2003年产品才上市的弘升来说,显然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目前艾美加主攻中高端用户,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不菲,新式软驱800多元,软盘40元左右。弘升的出现已经引起了艾美加的高度关注,很难说在适当时候他们不推出低端产品。不过刘嵘强调,弘升合作方SpinDisk的专利技术能使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据刘嵘透露,艾美加曾有意出资1亿美元收购其专利技术,但遭到弘升的拒绝。“相对于每年高达60亿美元的软驱软盘市场来说,1亿美元的收购价无疑太少。“因此,我们没有转让专利,而是决定自己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刘嵘自信地说。

而且,大容量软盘只有在大容量软驱相当普及时,其最大的优势——分发和备份功能才能体现出来。假如你把文件拷到大容量软盘之后连同软盘送给别人,而别人又没有配置大容量软驱的话,你的软盘就形同废物。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朱学峰教授认为,使大容量软驱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应该是弘升努力的方向,“如果只是一小撮人在使用,它的意义就不大。”

一旦弘升的大容量软驱成为主流配置,闪盘市场必然倍受冲击。虽然闪盘厂商不会坐以待毙,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弘升这个程咬金,它们往后的日子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滋润了。

朱教授与刘嵘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目 前1.44M软驱仍然是电脑的标准配置,但是业界普遍认为,3年后1.44M软驱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果大容量软驱能够成为其接班人,则市场前景将无可限量。光驱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自从1991年光驱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后,光驱的发货量一路狂飙,预计2002年全球光驱的发货量将超过1.3亿台。

而要成为标配,与联想、方正、同方等老牌电脑厂商结盟应该是弘升的必由之路,在早期甚至可以采取让利方式。对电脑厂商来说,如果只增加一百来块的成本,就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装配了大容量软驱的电脑,显然会大大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而弘升则可凭借着几大电脑厂商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使大容量软驱软盘市场迅速成熟。

在行业化战略方面,刘嵘表示弘升在初期将主攻教育、科研等重点行业用户。目 前,教育、科研行业对大容量软驱软盘的需求最为突出,传统的1.44M软盘早已无法满足文件的备份及传输的需要。先以教育、科研行业作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在9月份的研讨会上,弘升就邀请到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广东工业大学这些华南重点高校的教授参加,足见其用心良苦。

虽然刘嵘一再表示,大容量软盘与闪盘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但明眼人都清楚,一旦大容量软驱成为标配,闪盘对消费者而言就形如“鸡肋”,其市场肯定会大受打击。但闪盘厂商也不会坐以待毙,象朗科这样的闪盘巨头已经喊出了“让闪盘成为标配”的口号。大容量软盘与闪盘之间的争霸战打响,虽然胜负难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弘升这个程咬金,闪盘厂商往后的日子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滋润了。

软盘退出历史舞台

据悉,拥有软盘七成市场的索尼公司宣布,将在2011年3月正式终结在日本销售这种老旧的存储媒介。3.5英寸软盘作为个人电脑存储与交换文件媒介已经有30多年历史。

1981年索尼率先推出3.5英寸软盘,最后取代了原有的5.25英寸软盘格式。不过随着文件与程序大小不断增长,软盘也被后来居上的存储媒介所取代,包括CD、DVD、Zip与U盘等,索尼在日本的软盘销售数量从2002年的4700万片下滑到2009年的1200万片。

许多厂商其实早已停产软盘,苹果iMac在1998年首开风气之先抛弃了软盘,戴尔在2003年跟进。索尼在海外市场也大半终止销售,软盘的消失早在预期之中。

虽然软盘从此退出,昔日的辉煌还是存在的,对于为社会、世界做出贡献的人,我们应该铭记心底!

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10/0512/00/66EMF2LU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