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脑音乐?

电脑教程08

什么是电脑音乐?,第1张

运用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创作的音乐,叫做电脑音乐。

电脑音乐制作系统,是指以装有音乐软件的多媒体电脑为控制中心的、利用MIDI技术(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乐器数字化接口”的首字母缩写,音译“迷笛”,是处理电子乐器之间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之意)的数字音频系统,它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录音师为一身,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一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

系统构成电脑音乐制作系统有多种构筑方案,但基本上都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多媒体电脑、音源、MIDI键盘、录音设备、监听设备。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

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电子音乐一度几乎完全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艺术音乐连结,但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摩尔定律造就了可负担得起的音乐科技,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各式各样以及范围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形式如电子舞曲。

扩展资料

发展

1960年代,这是个电子音乐多产的年代——不只在学术界,独立艺术家们也是如此,那是因为合成器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操作。在这段期间,一个强而有力的作曲家与音乐家社群建立并茁壮,致力于创造新声音与新乐器。

1960年见证了卢宁为小提琴与录音带而作的《滴水嘴兽》(Gargoyles),以及史托克豪森为电子声音、钢琴与敲击乐器而作的《接触》首演。该作品存在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4频道录音带;另一个则是人群表演的录音带。

“在《接触》里,史托克豪森放弃基于线性发展与戏剧性高潮的传统音乐型式。他称这种新方法为‘瞬间型式’(moment form),类似20世纪早期发展出来的电影剪接技术。”

第一个此类合成器是布奇拉,出现于1963年,是具体音乐作曲家莫顿·苏柏尼克的一个先导性产品。

特雷门从1920年代起就有人使用,但它获得高度欢迎则是始于1950年代被用在科幻电影的原声带音乐(例如伯纳德·赫尔曼为《地球停转之日》经典的谱曲)。

在此时期的英国,BBC播音工作室(1958年建立)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具生产力且广为人知的电子音乐录音室,这得归功于他们为BBC科幻系列节目《超时空博士》所作的大量贡献。

当时一位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电子艺术家是该工作室员工戴莉亚·德比夏,她以1963年为具象征性的《超时空博士》主题曲实践电子音乐而闻名,该主题曲由朗·葛雷纳作曲。

1961年,约瑟夫·塔尔在希伯来大学建立了“以色列电子音乐中心”,而1962年休·勒·凯恩抵达耶路撒冷并将他的“创新带式录音机”安装于此。

后来到了1990年代,塔尔与舒洛莫·马凯尔博士(Dr. Shlomo Markel)共同带领一个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及福斯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Stiftung)的合作研究计划(Talmark),致力发展一套电子音乐的乐谱系统。

米尔顿·巴比特使用合成器创作他的第一部电子作品——《为合成器作曲》(1961年),过程中使用了位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的RCA合成器。

对巴比特而言,有3个理由让他觉得RCA合成器实现了梦想。第一,精准控制每一个音乐元素的能力。第二,原本需要耗费时间以实践精心创作,现在却能以简单实用的方式达成。第三,问题不再是“人类表演者的极限是什么?”而是“人类听觉的极限是什么?”

有些合作案也跨越了海洋与大陆。1961年,尤萨切夫斯基邀请瓦雷兹到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录音室(CPEMC)。在抵达后,瓦雷兹着手进行作品《沙漠》的修订版,由马利欧·大卫多夫斯基及毕伦·阿瑞尔协助。

发生在CPEMC及其他地方的热烈活动,鼓舞了莫顿·萨博尼克,便在1963年与宝琳·奥利维洛、雷蒙·仙德(Ramon Sender)、安东尼·马丁(Anthony Martin)、特里·赖利等人共同创建了旧金山带式音乐中心。

赖利在加录到原带的作品《弯曲大气中的彩虹》(1967年)中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电子键盘乐器,全部由作曲家即兴演奏。

之后,该中心迁移至米尔斯学院,由宝琳·奥利维洛指导,如今称为“当代音乐中心”。

在同时期的旧金山,作曲家史丹·夏夫(Stan Shaff)以及设备设计师道格·麦易群(Doug McEachern)在旧金山州立学院发表了第一场“Audium”音乐会(1962年)。

随后又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创作了另一件作品(1963年),可以设想它是即时地在空间中控制声音的流动。共有12具喇叭环绕着听众,另有4具喇叭被装置在上方一个旋转的、看似可移动的结构内。

在次年(1964年)于SFMOMA的一次表演中,《旧金山纪事报》音乐评论家阿尔弗列德·弗兰肯史坦因(Alfred Frankenstein)如此评论:“立体声音连续体的可能性难得被广泛地探索出来”。1967年,第一座Audium剧场,也就是“立体声音连续体”开幕,每周举办表演直到1970年为止。

1975年,由国家艺术基金出资成立一个新的Audium剧场,由地板至天花板都是为立体声音创作与表演而设计。“相形之下,有一些作曲家借由设置在表演空间内的多具喇叭,切换或筛选各音源来操作立体声音。

在这个方法中,空间操作的组成取决于各喇叭的位置,通常利用了场域的声学特性。范例有瓦雷兹的作品《电子音诗》(于1958年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飞利浦展示馆表演的录音带音乐)以及史丹利·夏夫(原文如此)目前仍活耀于旧金山的Audium设施。”

经由每周一次的固定节目(在40年内已超过4,500场),夏夫“雕塑”声音,透过176具喇叭表演如今已数字化的立体作品。

全尺寸穆格调谐合成器的一个知名使用案例是温蒂·卡洛斯的《接电巴哈》专辑,它触发了合成器音乐的狂热。

皮特罗·葛罗西是意大利的电脑作曲与带式音乐先锋,他首先于60年代早期实验电子技术。葛罗西曾经是个大提琴演奏家以及作曲家,于1917年在威尼斯出生。他于1963年成立了佛罗伦斯音韵音乐工作室(意大利语:Studio de Fonologia Musicale di Firenze,缩写S 2F M),以实验电子声音及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