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种类有以下几种:
1 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2 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3 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
4 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扩展资料:
原理:
病毒依附存储介质软盘、 硬盘等构成传染源。病毒传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环境来定。病毒激活是将病毒放在内存, 并设置触发条件,触发的条件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时钟,系统的日期,用户标识符,也可以是系统一次通信等。条件成熟病毒就开始自我复制到传染对象中,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等。
病毒的传染是病毒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染环节中,病毒复制一个自身副本到传染对象中去。
第一次病毒入侵网络是在1988年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生莫里斯将其编写的蠕虫程序输入计算机网络,程序输入后迅速膨胀,几小时内造成网络堵塞,造成96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指某些有问题的计算机软件或程序,能够在计算机内把问题反复地自我繁殖和扩散,危及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就像病毒在生物体内繁殖导致生物患病一样。
计算机病毒最初起源于美国。本世纪8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制造出病毒。后来,一些恶作剧者为了显示自己手段高明或寻求刺激,制造了不少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者的恶作剧,已成为世界公害。人类现在已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对计算机进行“接种疫苗”,但这对于层出不穷的病毒来说,显然处于被动状态。从根本上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还有待高科技界的大力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算机病毒
电脑病毒根据病毒的传染方式分类:
(1)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是指能够感染文件、并能通过被感染的文件进行传染扩散的计算机病毒。这种病毒主要感染文件为可执行性文件(扩展名为c0M、ExE等)和文本文件(扩展名为DOC、XLS等)。
(2)系统引导型病毒:这类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者软盘启动,或者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磁盘中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会开始发作。
(3)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综合了系统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的特性,它的危害比系统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更为严重。这种病毒不仅感染系统引导区,也感染文件,通过这两种方式来感染,更增加了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存活率。
(4)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存于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主要利用MicrosoR word提供的宏功能来将病毒带进到带有宏的Doc文档。
扩展资料: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
(1)系统无法启动,数据丢失。计算机病毒破坏了硬盘的引导扇区后,就无法从硬盘启动计算机系统了。有些计算机病毒篡改了硬盘的关键内容(如硬盘分配表、根目录区等),使得原先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几乎完全丢失。
(2)部分文档丢失或者破坏。类似系统文件的丢失或者被破坏,有些计算机病毒在发作时会删除或破坏硬盘上的文档,造成数据的丢失。
(3)部分文档自动加密码。还有些计算机病毒利用加密算法,将加密密钥保存在计算机病毒程序体内或其他隐蔽的地方,而被感染的文件将被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