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画图-条形图,堆叠条形图(ggplot2)

Python013

R语言画图-条形图,堆叠条形图(ggplot2),第1张

1. barplot函数

>a=matrix(1:18,2)

>a

     [,1] [,2] [,3] [,4] [,5] [,6] [,7] [,8] [,9]

[1,]    1    3    5    7    9   11   13   15   17

[2,]    2    4    6    8   10   12   14   16   18

>class(a) #查看a数据类型

[1] "matrix"

注意barplot函数对象要么是向量,要么是矩阵,若不是,则要进行数据数据类型进行转换

>barplot(d)  #所有参数默认

>?barplot

常见参数就不赘述了,几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参数如下

names.arg----在每个条形图或条形图下绘制的名称向量。 如果省略此参数,那么如果它是向量,则从height的names属性中获取名称;如果它是矩阵,则从列名称中获取名称。

legend.text----数据为矩阵的时候用,如果legend.text为true,则height的行名称非空时将用作标签。

horiz----默认false,为竖直条形图,改为TRUE,为水平条形图

beside---如果为FALSE,则将高度列描绘为堆叠的条,如果为TRUE,则将列描绘为并列的条

space---每根柱子之前留出的空间量(以平均柱子宽度的一部分为单位)。 可以以单个数字或每个小节一个数字的形式给出。 如果height是一个矩阵,并且next为TRUE,则可以用两个数字指定空间,其中第一个是同一组中的条形之间的间隔,第二个是组之间的间隔。 如果未明确给出,则如果height为矩阵,并且next为TRUE,则默认为c(0,1),否则为0.2。

还有很多参数可以通过help()查询

>barplot(a,names.arg = c('1','2','3','4','5','6','7','8','9'),beside = TRUE,horiz = TRUE,col = rep(c('blue','green','gray'),3),legend.text = TRUE)

>barplot(a,names.arg = c('1','2','3','4','5','6','7','8','9'),beside = F,horiz = TRUE,col = rep(c('blue','green'),2),legend.text = TRUE)

>barplot(a,names.arg = c('1','2','3','4','5','6','7','8','9'),beside = F,horiz = F,col = rep(c('blue','green'),2),legend.text = TRUE) 

2.ggplot2包

安装加载包

install.package('ggplot2')

library(ggplot2)

#创建矩阵

data<-data.frame(Sample<-c(rep('control1',3),rep('control2',3),rep('control3',3),rep('treat1',3),rep('treat2',3),rep('treat3',3),rep('treat4',3)), contion<-rep(c('Cell','Tissue','Organ'),7), value<-c(503,264,148,299,268,98,363,289,208,108,424,353,1,495,168,152,367,146,48,596,143))

colnames(data)=c('sample',"contion","value")

ggplot(data,mapping = aes(Sample,value,fill=contion))+geom_bar(stat='identity',position='fill') +labs(x = 'Sample',y = 'frequnency') +theme(axis.title =element_text(size = 16),axis.text =element_text(size = 14, color = 'black'))+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

#ggplot函数,geom从数据到几何图像,geom_bar为柱状图,geom_line为线型图等,aes形成映射,x轴为sample,y轴为value,堆叠为contion,geom_bar()函数为建立柱状图,stat参数-统计变换,position参数为柱状图形式,position= 'fill'(图形元素堆叠且高度标准化为1),position= 'stack'(图形堆叠图),参数position= 'dodge'(并列数据,非堆叠展示),coord画图在某个坐标系中,facet将绘图窗口分成若干子窗口用来生成数据中不同子集的图形

# labs为标题,theme为设置标题参数,axis.title为轴标题信息,axis.text为轴注释文本,axis.text.x表示设置x轴的信息,还有更多参数详查ggplot2包

ggplot(data,mapping = aes(Sample,value,fill=contion))+geom_bar(stat='identity',position='fill') +labs(x = 'Sample',y = 'frequnency') +theme(axis.title =element_text(size = 16),axis.text =element_text(size = 14, color = 'black'))+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coord_flip() #加的函数可实现水平柱状图展示

ggplot(data,mapping = aes(Sample,value,fill=contion))+geom_bar(stat='identity',position='stack') +labs(x = 'Sample',y = 'frequnency') +theme(axis.title =element_text(size = 16),axis.text =element_text(size = 14, color = 'black'))+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

ggplot(data,mapping = aes(Sample,value,fill=contion))+geom_bar(stat='identity',position='dodge') +labs(x = 'Sample',y = 'frequnency') +theme(axis.title =element_text(size = 16),axis.text =element_text(size = 14, color = 'black'))+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

1、向量是用于存储数值型,字符型或者逻辑型数据的一维数组。执行组合功能的函数为c(),可以用来创建向量。向量可根据位置进行索引,需要用[]。 2、矩阵是一个二维数组,每个元素都拥有相同的模式,可通过函数matrix()创建矩阵。 3、数组是一个可以在两个以上维度存储数据的数据对象。例如,如果创建尺寸(2,3,4)的数组,那么就是创建4个矩形矩阵每个2行3列。数组只能存储数据类型。 4、矩阵和数组一样都只能包含一种数据类型,当有多种模式的数据时,使用数据框就更为方便。数据框可以用函数data.frame () 创建。 5、$  被用来选取一个给定数据框中的某个特定变量。 6、attach()绑定数据集,detach()解除数据集。 7、with:attach,detach最好在单独的数据框内使用,在多个同名对象最好不要使用,函数with(),可以再具有多个同名对象的数据框内使用,但是必须加入花括号{},这样就无须担心名称冲突了,但是它也有局限性,赋值仅在此函数的括号内生效。 8、列表是一些对象的有序集合。 9,、数据导入 read.table(),其中header = T,代表第一行为变量名称,不作为数据,header = F相反。sep代表数据分隔符,txt为"\t",csv为","。 10、table函数,用 table() 函数统计因子各水平的出现次数(称为频数或频率)。 >sex = c("女","女","女","男","男") >table(sex) >sex   男 女   2 3 求众数 >aim = table(sex)[table(sex)==max(table(sex))] >aim   女    3 > max(table(sex)) [1] 3 > table(sex)==max(table(sex))   sex   男    女   FALSE TRUE 11、 无尺度网络: 是指在某一复杂的 系统 中,大部分节点只有少数几个连结,而某些节点却拥有与其他节点的大量连结。这些具有大量连结的节点称为“集散节点”,所拥有的连结可能高达数百、数千甚至数百万。这一特性说明该网络是无尺度的,因此,凡具有这一特性的网络都是无尺度网络。 12、options(stringsAsFactors = F) #在调用as.data.frame的时,将stringsAsFactors设置为FALSE可以避免character类型自动转化为factor类型。 13、class():查看数据结构:vector、matrix、array、dataframe、list。 14、str():作用用英语来表示是:check classification of viriables,一般用于检查数据框当中有哪些数据。 15、mode() :查看数据元素类型。 16、typeof() :查看数据元素类型,基本等同于mode(),比mode()更为详细。 17、example():假设有一个函数foo,example("foo"),函数foo的使用示例。 18、apropos():列出名称中含有foo的所有可用函数。apropos("foo",mode="function")。 19、data():列出当前已加载包中所含的所有可用示例数据集。 20、ls():列出当前工作空间中的对象。 21、rm():移除(删除)一个或多个对象。 22、history(#):显示最近使用过的#个命令(默认值为25)。 23、options():显示或设置当前选项。有一个收藏文件有介绍options的功能。 24、boxplot():生成盒型图。 25、sum():计算和。sum(x,na.rm = TRUE)。 26、median():计算中位数。 27、cbind():以列结合变量。cbind(x,y,z)。 28、rbind():以行结合变量。 29、vector():以向量形式结合数据。vector(length = 10)。 30、rep():以矩阵形式结合数据。rep(c(1,,2,3),each = 10) 31、seq():生成一个有序的数列。seq(1,10)。 32、dim():矩阵或者cbind输出的维数。dim(Mydata)。 33、scan():从ascii文件中读取数据。scan(file = "test.txt")。 34、write.table():把一个变量写入到ascii文件。write.table(Z,file = "test.txt")。 35、order():确定数据的顺序。order(x)。 36、merge():合并两个数据框。merge(x,y,by = "ID")。 37、str():显示一个对象的内部结构。str(Mydata)。 38、factor():定义变量作为因子。factor(x)。 39、tapply():tapply(X = Veg$R,INDEX = Veg$Transect,FUN = mean).tapply函数根据第二个变量(Transect)的不同水平对第一变量(R)进行了求平均值运算。还可以求sd,var,length等操作。R语言初学者指南P75详细介绍了这个函数。 40、下一页介绍了sapply和lapply。 41、summary():计算基本信息。 42、table():计算列联表,统计因子各水平的出现次数(频数或频率)。table(x,y)。 43、plot():y对x的图形。pch形状,col颜色。 44、par():par(mfrow = c(2,2),mar = c(3,3,2,1)) mfrow生成一个具有4个面板的图形窗口。mar选项指定每个图形周围空白的大小,底部、左侧、顶部、右侧。 45、paste():将变量连接成字符串。paste("a","b",sep = "")。 46、log(): log = "x",log = "y",log = "xy",生成对数轴。 47、%in%: a<-c(1,3,13,1443,43,43,4,34,3,4,3) b<-c(1,13,11,1313,434,1) a%in%b # 返回内容#  [1] TRUE FALSE TRU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 取反操作 !(a%in%b) 48、sort()函数是对向量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 rank()函数返回的是对向量中每个数值对应的秩 order()函数返回的值表示位置,依次对应的是向量的最小值、次小值、第三小值……最大值等(位置索引) arrange()函数(需加载dplyr包)针对数据框,返回基于某列排序后的数据框,方便多重依据排序。 49、subset(): df <- data.frame( a = 1:10, b = 2:11, c = 3:12 )df <- subset(df, select = c(a,c)) #选取列a和c df <- subset(df, select = -c(a,c) ) #去除列a和c

“+”标示语句没有闭合,比如在循环中,在分支中,或者写函数等,分多行都会有加号;

直接键盘按Esc键退出就可以把+号去掉,恢复正常的编辑状态。清屏用快捷键Ctrl+L 就可以清除所有编辑的语句。

例如;

td<-function(fx,a,b,r){ #(fx:是表达式,方程是fx=0,变量是dux;a,b,区间[a,b],r是精度。

x<-ada<-eval(fx)

调用函数:

fx<-expression(x*x-x-1)

a<-1b<-2r<-1e-5

td(fx,a,b,r)

扩展资料:

R语言有程序的控制结构和函数function。尽管R语言是解释型语言,但是可以用编译的方式实现,调用方法是source(file.R)命令。R语言的软件包能在编程环境中,通过子菜单下载后安装,因此是无障碍的。

程序中加载软件包的命令,

>library(parallel) #并行计算软件包,单线程多核

查找软件包中所有函数,

>library(help=parallel)

>help(packet=parallel)

R语言和解释型语言一样,没有变量声明。R语言能编写c++程序,应用Rcpp软件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语言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