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广场

Python019

华盛顿广场,第1张

华盛顿广场

Amazon上面有订购的

华盛顿广场 Washington Square

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威治村与东村中间,被纽约市最波希米亚的自由与颓废环绕着,西边的格林威治村自广场建立后,即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栖身之所。东村的身段稍低,庞克族与实验剧场在此出没。以华盛顿广场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内,有好咖啡馆、好酒馆、好餐厅,还有彻夜不眠的爵士酒吧。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格林威治村在19世纪初,原是城里人逃避黄热病的临时住所,这一块地区道路错综复杂,迥异于棋盘式的规划,自从1831年华盛顿广场建立后,开始出现转机,许多艺术工作者陆续进驻于此,从艾伦坡、马克吐温、惠特曼到鲍伯迪伦等,这里的高租金只有混得开的艺术家才住得起。

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

占地9又2分之1公亩的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是昵称「村子」(The Village )的格林威治村的灵魂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18世纪末为公墓,埋葬当时因黄热病去世的人,后来挖掘出来的尸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至成为决斗或绞刑示众的现场,这些血腥的过往自1827年正式成为公园后开始转变,1916年达达主义的创始人--杜象 (Duchamp)与史隆(John Sloan),率领一批艺术家登上华盛顿广场的拱门,宣称「华盛顿广场取得自由、独立,成为新波希米亚的国度」,从此开启了华盛顿广场充满艺术、活力的新纪元。

华盛顿广场通常挤满了人,有些是街头艺人,有些是附近纽约大学的学生,还有滑直排轮的、拍照的、睡午觉的…,广场的表演空地上不乏爱炫人士秀出绝技,有人穿得像圆桌武士,拿一只木剑,独自儿表演话剧,还有些打扮得怪里怪气,活像刚吸毒的模样,站在表演台上跳舞或耍宝。广场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常看到摄影机,可能是拍片取景,或是电影系的学生正在练习。华盛顿广场现在是纽约最具活力的户外空间之一,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举办大型的户外艺术季。过瘸哜里曾经是兜售毒品的热门地点,自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上任后,强势取缔并在此设立监视器,这些小毒贩就销声匿迹了。

广场上最醒目的设施是大理石拱门,这座拱门原建于1889年,为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宣誓就职 100年纪念,1892年时,由史丹利怀特(Stanford White)设计的大理石拱门取代,拱门右侧有一个隐藏式楼梯可攀登其上,另外,拱门的两侧均立有华盛顿的雕塑,右侧是和平时期的华盛顿,左侧是战争时期的华盛顿,分别为1918年、1916年增加的。

汤普森街(Thompson St.)

有一个寻找美食的原则是颠扑不破的,只要在校区附近必定有便宜又美味的餐厅,所以,位于华盛顿广场的南方的汤普森街(Thompson St.)上,就有许多特别的餐厅,譬如:意大利料理、西班牙料理、日本料理等,从店面斑驳老旧的窗台、门板可以看出年代久远,另一个特征是窗户上多贴着各报章杂志的推荐文章,可以在纽约这个地方获得推荐的餐厅,可都是有几把刷子的。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原来是纽约市立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NYU),现在则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学费也相当的“贵族化”,以艺术学院及电影学院最著名,国际知名导演李安就是毕业于此,另外,去年坠机去世的小约翰甘乃迪即就读NYU的法律系,美国甜心女星--梅格莱恩也是NYU的杰出校友,只是她读的是新闻系,这间大学内最吸引人的是大学村内一件毕加索的作品--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高达11公尺,矗立在草坪中央。

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

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曾以同性恋大本营而著称,主要是因为石墙酒吧(Stonewall Inn)事件而声名大噪,现在可以说是同性恋文化的圣地,不过,如果以为可以在这里看到同志们大集合,那可能要稍稍失望了,即使如此,克里斯多福街仍不失其观光魅力,位于120号的Li-Lac Candy Shop是美味的巧克力专卖店、109号的Mc Nulty ' s咖啡专卖店,如果想感受一下同志聚会的场所,那104号的The Factory Café非常值得进去坐一下,先提醒大家,成为被众人瞩目的焦点是会有点紧张的喔!或许,终于可以体会同性恋族群在主流社会中的孤立无援了。

王尔德书店

这里另一个要去膜拜的地方是15号的王尔德书店(Oscar Wilde Bookshop),王尔德是英国大文豪,曾经因同性恋的罪名被起诉,以王尔德为名是彰显同性恋的祖师爷地位。这家书店比想象中还袖珍,门外挂着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室内空间是红砖与原木的装潢,精巧而整齐的书架,与其说是书店,应该更像是私人书房,店员很可爱,虽然只有一个人,他会不厌其详地帮你找资料,还可以为你解答关于克里斯多福街的种种问题。

克里斯多福街51号

这就是石墙酒吧的旧址,1969年6月27日,这家酒吧的顾客(多为同志,有些克药)与取缔的警方发生对峙,当警方要将酒吧老板押入囚车时,引发激烈的冲突,顾客对着警方丢掷啤酒瓶与垃圾,这次的事件被视为同性恋人士争取权益的滥觞,所以每年6月都会在此举行同性恋大游行以兹纪念,现在石墙酒吧原址已经变成服饰店,旁边的53号则仿原貌重建石墙酒吧,门牌上有一段话,Site of the Stonewall Riots,June 27-29 1969, Birth of the Modern。

克里斯多福公园

位于石墙酒吧前的这座小小的克里斯多福公园(Christopher Park),里面有一座谢尔登将军(General Philip Sheridan)的塑像,他是美国内战的英雄,不过引人注目的是谢尔登前的小广场上,一对女同性恋与一对男同性恋的塑像,他们自由自在的在公园里面聊天。

东村(East Village)

而华盛顿广场另一边从第四大道或Bowery往西,正是所谓的「东村」(East Village),指格林威治村的东部,这个地区在1960年代,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大批的披头世代,嬉皮、庞克族依序进驻,实验性音乐团体与小剧场充斥,塑造了本区前卫、自由的特殊文化气息。林立的小餐厅、小酒馆,乌克兰移民、小印度区逐渐在此占有个别的领域地盘。

圣马可坊街(St. Marks Place)

圣马可坊街(St. Marks Place)是东村的核心区域,在第三大道与A大道之间,50年代的披头,如Allen Ginsberg、Jack Kerouac曾居住在这里写作,60年代怪里怪气的光头、粉红头庞克族接着出没(现在是晚上出没),当今最时髦的怪样子是“恋皮肤癖”的刺青外加挂铜环,挂的地方从眉毛到肚脐,以及任何你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地方。

相对于出没于此的特殊装扮人士,东村有一种让人舒服自在的氛围,苏活区太商业、格林威治村太拥挤,圣马可坊是恰到好处的宁静与平民化,两行绿意满溢的行道树筛过阳光的刺目光芒,小小别致的餐厅友善地蔓延到露天的小庭院,重要的是,价格也相当地平易近人。

圣马可坊80号靠近第一大道的Pearl Theatre Company,表演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歌剧,周围的步道区上镶满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巨星的手印、脚印与照片,包括Joan Cwawford、Ruby Keeler、Joan Blondell、Myrna Loy……。

公共剧院(Astor Place)

地址:425 Lafayette St. 电话:212-260-2400

位于亚斯特坊广场(Astor Place)附近的公共剧院(Public Theater),是纽约最具影响力的戏剧殿堂,看到外墙写着图书馆Library可千万不要怀疑,这里原是亚斯特图书馆,1849年落成时,是纽约第一座免费图书馆,1965“莎士比亚节”(New York Shakespeare Festival)的创立人帕普(Joseph Popp)说服政府之后才改为剧院,曾经风靡一时的歌舞剧Hair、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这里举行第一次演出,另外,公共剧院还有一些非商业性质的戏剧表演,现在则由导演George C. Wolfe主持剧院相关事务,主要以现代歌舞剧及莎翁的古典歌剧为表演重心,同时公共剧院还负责制作中央公园Delacorte Theater的夏季免费露天剧码。

圣乔治乌克兰天主教堂(St. George ' s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

地址:30E. 7th St. 电话:212-674-1615

这座拥有醒目的铜制大圆顶、三幅颜色鲜艳之宗教壁画的圣乔治乌克兰天主教堂(St. George ' s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是小乌克兰区(Little Ukrainian)的地标,也是附近3万多名乌克兰移民的聚会中心,每年春天这里会举办乌克兰民俗音乐节(Ukrainian Folk Festival)。

**Surma**

东7街是乌克兰移民聚集的场所,11号有一家专卖乌克兰式物品的小商店,包括乌克兰的书、杂志、复活节的彩绘蛋、卡带,以及特别的卡片。

Mcsorley ' s Old Ale House

地点:15E. 7th St. 电话:212-473-9148

这是一家老字号的爱尔兰酒吧,自1854年开张迄今,是纽约最古老的酒吧之一,里面还陈列着一个世纪前的煤气灯、桃花心木吧台,在1970年前这里可是拒绝女性顾客进来这个男人的天堂喔!Mcsorley ' s Old Ale House的啤酒与爱尔兰农夫午餐(ploughman ' s lunch,有啤酒、乳酪与面包)相当著名。

**小印度区(Little India)**

小印度区(Little India)位于东6街南侧,区内拥有许多物美价廉的印度餐馆,与贩卖印度佛像、香料、饰品的小商店。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的每个城市,我们都会常常看到一个老人的笑脸,花白的胡须,白色的西装,黑色的眼睛,永远都是这个打扮,就是这个笑容,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贵的笑容了,因为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标志——哈兰·山德士上校,当然也是这个著名品牌的创造者,今天我们在肯德基吃的炸鸡,就是山德士发明的。从最初的街边小店,到今天的食品帝国,山德士走过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创业之路。 “山德士上校” 1890年9月9日,哈兰·山德士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亨利维尔附近的一个农庄。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也还过得去。然而就在他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留下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度日。 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在外面接很多个活计来做,白天得去食品厂削土豆,晚上继续给人家缝衣服,自然就没功夫照料幼小的孩子,山德士是老大,他肩挑起了照顾弟妹、为母亲分忧的重任。白天母亲不在家,小山德士只好自己做饭,一年过去了,他竟然学会做20个菜,成了远近闻名的烹饪能手。 12岁那年,母亲再嫁,山德士和继父的关系却不是很好,才念到6年级,他就再也不想读书了,家里的空气憋闷无比,山德士决定去工作,重新换个环境。他来到格林伍德的一家农场去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能维持个人温饱。 此后他换过无数种工作,可以说什么活儿都尝试过,做过粉刷工、消防员,卖过保险,还当过一阵子兵,后来他还得过一个函授法学学位,使他能在堪萨斯州小石城当上一段时间治安官。 40岁的时候,山德士来到肯塔基州,开了一家可宾加油站,因为来往加油的客人很多,看到这些长途跋涉的人饥肠辘辘的样子,山德士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不顺便做点方便食品,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呢?况且自己的手艺本来就不错,妻子和孩子也时常称赞。想到就做,他就在加油站的小厨房里做了点日常饭菜,招揽顾客。 在此期间,山德士推出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肯德基炸鸡的雏形,由于味道鲜美、口味独特,很快炸鸡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客人们交口称赞,甚至有的人来不是为了加油,而是为了吃可宾加油站的炸鸡。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山德士是为了扩大自己加油站的生意,但是现在反而炸鸡的名声超出了加油站,由于顾客越来越多,加油站已经容不下了,山德士就在马路对面开了一家山德士餐厅专营他的拿手好戏——炸鸡。 为了保证质量,山德士系上围裙动手烧炸,并投资扩建了可容纳142人的大餐厅。这样,他就创建了一个初级的炸鸡市场。以后的几年,他边经营、边研究炸鸡的特殊配料(含11种药草和香料,使炸成的鸡表皮形成一层薄薄的、几乎未烘透的壳,鸡肉湿润而鲜美。至今,这种配料配方还在使用,但调料已增至40种。而这就是肯塔基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正如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 到了1935年,山德士的炸鸡已闻名遐迩。肯塔基州州长鲁比·拉丰为了感谢他对该州饮食所做的特殊贡献,正式向他颁发了肯德基州上校官阶,所以人们都叫他“亲爱的山德士上校”,直到现在。 “二战”后的一贫如洗 虽然生意不错,但山德士并不满足这样的成就,他别出心裁,又进一步,在饭馆旁边加盖了一座汽车旅馆。这样在著名的霍德华、约翰逊汽车旅店建成之前,山德士成为第一个集食宿和加油为一体的企业联合体。 但随着顾客增加,山德士感到自己管理经验的缺乏,为此他专门到纽约康乃尔大学学习饭店旅店业管理课程,这使他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后面对的饭店管理问题,但是还有问题存在。随着山德士餐厅的名声越来越大,客人越来愈多,要为那么多的顾客很快地炸好鸡,端上桌,却不是个容易解决的事儿。他总是一边手忙脚乱地为顾客炸鸡,一边听着急着赶路的顾客在旁边不停地抱怨。 山德士为此烦恼不堪,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压力锅展示会给了他一个启发,压力锅可以大大缩短烹制时间,又不会把食物烧糊,这对于他的炸鸡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1939年,山德士买了一个压力锅,他做了各项有关烹煮时间、压力和加油的实验后,终于发现一种独特的炸鸡方法。这个在压力下所炸出来的炸鸡是他所尝过的最美味的炸鸡,至今肯德基炸鸡仍维持这项使用压力锅的妙方。并且正如他所想象的,炸好一只鸡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短、味道好的炸鸡顿时成为当时大家谈论的热点,众多食客趋之若鹜,即便在30年代大萧条时间,山德士的经营依然红火。 可是二战的爆发给了他一次小小的打击,战争期间实行汽油配给,他的加油站关门了,从此山德士专心经营自己的饭店。然而外界的变化再一次威胁到他的安稳生活。新建横贯肯塔基的跨州公路计划最后确定并向大众公布了,山德士餐厅所在地旁的道路被新建的高速公路所通过,这对桑德斯是个巨大的打击,打乱了他所有计划,他的雄心和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他不得不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所得的款项只相当于公路通车前的总资产的一半。为了偿清债务,连他的银行存款也用光了。一下子,哈兰·桑德斯,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上校,从人人尊敬的富翁变成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人。 这时的山德士已经66岁了,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每月105美元的救济金。但是山德士并不想就此了却自己的一生,况且这点救济金根本不能维持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1009次的失败 山德士冥思苦想,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困境,他拥有的最大价值的东西就是炸鸡了,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突然,他想起曾经把炸鸡做法卖给犹他州的一个饭店老板。这个老板干得不错,所以又有几个饭店主也买了桑德斯的炸鸡作料。他们每卖1只鸡,付给桑德斯5美分。困境之中的山德士想,也许还有人这样做,没准这就是事业的新起点。 就这样,山德士上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他带着一只压力锅,一个50磅的作料桶,开着他的老福特上路了。 身穿白色西装,打着黑色蝴蝶结,一身南方绅士打扮的白发上校停在每一家饭店的门口,从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兜售炸鸡秘方,要求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炸鸡,就卖给他们特许权,提供作料,并教他们炸制方法。 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饭店老板甚至觉得听这个怪老头胡诌简直是浪费时间。桑德斯的宣传工作做得很艰难,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有了一个人,就会有第二个人,在山德士的坚持之下,他的想法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1952年,盐湖城第一家被授权经营的肯德基餐厅建立了,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紧接着,让更多的人惊讶的是,山德士的业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短短5年内,他在美国及加拿大已发展了400家的连锁店。 1955年山德士上校的肯德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他接受了科罗拉多一家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邀请。由于整日忙于工作,他只有找出惟一一套清洁的西装——白色的棕榈装,戴上自己多年的黑框眼睛,出现在大众面前。老资格南方上校烹制炸鸡的形象,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记者和电视主持人,70岁的山德士被吵嚷着要同他合作的人团团包围,要买特许权的餐馆代表还在蜂拥而至。为此他建起了学校,让这些餐馆老板到肯德基来学习怎样经营特许炸鸡店。 1964年,一位年仅29岁的年轻律师约翰·布朗和60岁的资本家杰克·麦塞等人组成的投资集团被山德士的事业深深打动,他们想用200万美元来购买该项事业,在当时这是笔不小的数额,虽然心中极为不舍,但考虑到自己已经74岁了,山德士还是同意了,把接下来的事业交给下一代去做。 永远的肯德基形象 在大家的眼中,退休的山德士总该好好歇歇了,但是这个永不知疲倦的老人又开始了另一项工作。自从在电视上露面之后,他的打扮已经成为肯德基独一无二的注册商标,人们一看到他,就会自然想起山德士上校的传奇经历和他永远笑呵呵的样子。为此山德士经常开玩笑说:“我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商标。”虽然他出售了全部专有权,但考虑到他的巨大声誉,这些新主人专门付给山德士一笔终身工资,请他继续担任肯德基炸鸡的发言人,广泛进行宣传。 伴随着富于进取的新经营管理人员的加盟,在美国快餐业的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肯德基炸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此后的5年里,销售额每年平均增长96%,1976年达到2亿美元。同年又新开了近1000分店,其中绝大多数是特许经营。 1971年,经由上校的同意,布朗和麦赛将这项潜力无穷的事业出售给休伯莱恩公司。而这时肯德基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亿美元。虽然此后肯德基事业不断转手、变化,但特许经营的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炸鸡配料虽然越来越多,但永远都是在那个最经典的11种原料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当然,它的形象也永远都是那个一身白色西装、满头白发,戴着黑框眼镜,永远笑眯眯的山德士上校。 山德士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国传奇,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在40岁的时候才在餐饮业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然后历经挫折,在66岁的时候又东山再起,重新创造了另一个辉煌,有了他的“特许经营”,今天的肯德基才会是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集团。 而山德士可以说为肯德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努力,就在他以90岁高龄辞世前不久,每年还要做长达25万英里的旅行,四处推销肯德基炸鸡。他的年龄及财富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工作的热诚,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经营他的事业。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还那样勤奋地工作时,山德士回答说:“人们因闲散而生锈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闲散而生锈过,我会下地狱。” 1980年,因为白血病,山德士上校不幸逝世,享年90岁。他的遗体曾安放在州议会受人们瞻仰。虽然他离去了,但他创立的炸鸡事业给肯塔基州带来永恒的魅力,人们可以不知道美国地理上的肯德基州,但他们不能不知道炸鸡肯德基的名字。他用一只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世界。 原始而神秘的配方 香辣鸡翅、原味鸡块、鸡腿汉堡……美味、香酥、可口的炸鸡让人回味不尽,百吃不厌。1930年的时候,Sanders 用11种香料调味品配出遍及世界的肯德基。随着肯德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目前这些配方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调配,而这价值百万美元的11种调料配方目前也放在在路易维尔安全的地方,一个银行的保险柜里,不为世人所知。

[编辑本段]创始人简介

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上校(Colonel Harland Sanders)。1890年出生的上校一生充满着美国式成功的传奇,他年轻时做过各行各业的工作,包括铁路消防员、养路工、保险商、轮胎销售及加油站主等等,最后在餐饮业上找到了事业的归宿。当他在肯德基州(即肯塔基州)经营加油站时,为了增加收入,他自己制作各种小吃,提供过路游客;生意由此缓慢而稳步的发展,而他烹饪美餐的名声也吸引了过往的游客,故肯德基州长Ruby Laffon于1935年封他为"肯德基上校",以表彰他对肯德基州餐饮的贡献。上校最著名的拿手好菜就是他精心研制出的炸鸡。这个一直受人欢迎的产品,是上校经历了十年的调配,才得到了令人吮指回味的口感。 山德士上校的成功起始于他40岁在肯塔基州经营Corbin 加油站时,为了增加营收他开始自己制作各式小吃提供给路过的旅客,因为他烹煮美食的名声吸引了过往的旅客,生意自此缓慢稳定的成长。在声誉日增的同时,当时的肯塔基州长Ruby Laffon于1935年授予他为肯德基上校, 以表彰他对肯塔基州餐饮的贡献。 上校最著名的拿手菜就是他精心研制发明的炸鸡。这是肯德基现今最受欢迎的产品,它是由上校在经历十年的钻研后,用调和出的神奇十一种香料配方烹制而成, 令人品尝后吮指回味。 美味的炸鸡虽然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顾客。然而,传统的炸鸡方法却使顾客必须等待三十分钟才可享用美食。到了1939 年,这个难题在上校参观一个压力锅展示时得到解答。上校购买一个压力锅回家,做了各项有关烹煮时间、压力和加油的实验后,终于发现一种独特的炸鸡方法。这个在压力下所炸出来的炸鸡是他所尝过的最美味的炸鸡,至今肯德基炸鸡仍维持这项使用压力锅的妙方。 上校的事业在1950年代中期面临一个危机,他的 Sanders Cafe 餐厅所在地旁的道路被新建的高速公路所通过, 使得他不得不售出这个餐厅。当时的上校已 66 岁, 但他自觉尚年轻,不需靠社会福利金过日子,而这反而成了他事业的转机。 当上校66岁之际,这位月领105美元的社会保险金的退休老人用自己那1946 年出品的福特老车,载着他的十一种香料配方及他的得力助手--压力锅开始上路。他到印第安州、俄亥俄州及肯塔基州各地的餐厅,将炸鸡的 配方及方法出售给有兴趣的餐厅。1952年设立在盐湖城的首家被授权经营的肯德基餐厅建立。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五年内, 上校在美国及加拿大已发展有 400 家的连锁店, 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同时,上校也受到电视台的关注,由于整日忙于料理,他只有找出唯一一套清洁的、-白色的棕榈装,这一打扮自此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注册商标。从此以后,人们便将这套西装与肯德基联想在一起;而他的这身白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胡子也成为了全国性的象征。 肯德基创史人哈兰·山德士的一生中的几个关健年份 1980s的哈兰·山德士1897s 只有七岁的哈兰·山德士已经熟知十余种乡村烹饪配方。 1930s 在他路边餐厅的小厨房内,哈兰·山德士成功研制出了肯德基神秘配方。 1939s 餐厅生意日趋兴隆,哈兰·山德士的手艺和声望吸引了大量顾客。为表彰他对烹饪业所作出的贡献,哈兰·山德士被命名为肯德基上校。 1950s 哈兰·山德士上校开始在美国范围内授权经营。凭着对质量严格的要求,上校亲自对被授权的加盟商进行指导。 1960s 在全美各地,人们都尽情享受肯德基吮指原味鸡所带来的美味。公司渐渐地溶入到人们生活中。 1980s 上校辞世,其家乡州政府赋予其终身荣誉。

真实的“绿皮书”和被弱化的歧视

资料显示,电影《绿皮书》的灵感,源自于195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编写的旅行指南。也就是说,这本“黑人出行指南”(即“绿皮书”)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绿皮书”的全名叫《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最早是由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于1936年编写出版。

1950年代,美国南部弥漫着各种对黑人的欺凌和不平等对待,甚至许多酒店、餐厅、学校都抵制黑人进入。在这种情形下,《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于1956年又进行了再版。

书中详尽编写了美国境内愿意接待黑人的旅店、餐馆和度假旅游区。在种族隔离和歧视有色族裔的美国南部,该书专门为黑人出行指导衣食住行的安全去处。

这本绿色的小册子出版后很受黑人欢迎,一度外出旅行的黑人当成《圣经》一样随身携带,有人甚至称它为“黑人外出活命攻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黑人少不注意,就随时可能会遭遇到羞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绿皮书》让无数黑人免受白人的摧残和伤害,说它是一本黑人外出旅行的“保命手册”,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这本《绿皮书》是真实的之外,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也大多是真实的。真实的巡演、真实的遭遇、真实的隐忍、真实的碰撞......一幕幕都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真实发生过。

1956年,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受邀前往美国南部伯明翰地区表演。演出当时观众席坐着的全是白人,而唐谢利是第一位受邀的黑人音乐家。

正式演出时,唐谢利竟然被3K党成员推下舞台并遭到了一顿暴烈的殴打。真人真事,就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真实时空里“上演”过。影片实际上将黑人被歧视的丑陋现象,弱化了不少。

现实中的唐谢利和《绿皮书》中的唐

26根热狗、家信和压缩的行程

有观众对影片中的一些比较夸张的细节表示怀疑,比如托尼一次性吃完了26根热狗,比如雪利博士帮托尼写家信......其实,这些都是真的!

影片《绿皮书》的编剧之一尼克·瓦莱隆加,正是“托尼”人物原型的儿子。他表示:父亲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一次性吃掉26跟热狗的经历。

而当年他父亲写给母亲的信,也确实都是在“雪利博士”的帮助下完成的。

尼克·瓦莱隆加在创作剧本时,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他不仅参考了诸多真实资料,还专门对他的父亲及“雪利博士”进行了采访。

而两位仍然在世的故事主人公人物原型,对电影《绿皮书》的拍摄都有所知情。在尼克·瓦莱隆加讲述电影拍摄计划的时候,“雪利博士”还再三叮嘱他:"你应该把你父亲告诉你的一切都放进去,还有我告诉你的一切。"

尼克·瓦莱隆加表示:这部影片只对主要史实进行了唯一的一次创造性修改,那就是对旅程时间的大量压缩。“托尼”和“雪利博士”的真实旅程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影片将之压缩为两个月。

因为时间上的压缩,影片中某些特定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地点,可能与真实的故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仅此而已!

非实地拍摄和电影的魅力

无论是在真实故事里,还是在电影《绿皮书》中,两位主人公确实去过很多地方。从纽约到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从印第安纳州的汉诺威再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等等。

然而,实际拍摄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不是在事件真实发生地实地拍摄的。

影片中,在匹兹堡某座酒店大堂,雪利告诫托尼注意行为举止,同时改变称呼。这一场景,其实是在新奥尔良Canal大街的Saenger剧院里拍摄的;

图为Saenger剧院

影片中,托尼在印第安纳州汉诺威学院教训了一位不愿配合的工作人员,差点大打出手。这个场景,是在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McAlister礼堂里拍摄的;

前文提到托尼一次性吃了26根热狗,这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进行吃热狗比赛的场景,是在新奥尔良法国区波旁大街上一家名为"The Clover"的熟食店里拍摄的;

新奥尔良郊外的English Turn高尔夫球会,是雪利博士巡演的最后一站。而这一站的实际拍摄地,则是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豪华餐厅。

雪利博士最后实在忍受不了高尔夫球会里的种族歧视,外加担心托尼可能大打出手惹出乱子,他决定愤然毁约,前往"橙鸟"酒吧和黑人同胞们玩起了爵士。这个酒吧场景的拍摄地,正是位于曼德维尔镇上的Ruby's Roadhouse酒吧。

影片之所以这样取景,没有大费周章地前往事件真实发生地进行实地拍摄,首先当然是因为拍摄成本的考虑。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在不同地方拍摄到的场景,通过后期剪辑,最后形成一部连贯流畅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一部成功影片的背后,都会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也会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场景。更多地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去咀嚼影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