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v1-基础知识

Python07

R语言-v1-基础知识,第1张

R语言-v1-基础知识

Iretara  12-17 21:18

以例题的形式简述R语言基础知识

# 读取文件

setwd(" 文件链接的时候,用  /  ")

install.packages(" readxl ")

library(readxl)

library (tidyverse)

hw1_a<- read_excel ("hw1_a.xlsx", col_types=c("numeric", "numeric", "numeric", "numeric", "numeric") )

hw1_b<- read_excel ("hw1_b.xlsx")

#读取csv

library(readr)

hw1_a<- read_csv ("/")

View(hw1_a)

# 描述型函数

hw1_a + hw1_b 表

#描述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均值,标准差

Str (hw1_a) #查看数据并指出各个 变量的形式

summary (hw1_a) #指出各个变量的形式, 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均值

library(psych)

describe (hw1_a) #比summary更简便的方法, 可以直接读取标准差等;但是,使用describe不可读取 NA值, 可以尝试使用 Hmisc包中 describe

描述型函数-R

# 连接

hw1_a %>% inner_join (hw1_b, by ="ID")

hw1_a %>% left_join (hw1_b, by ="ID")

hw1_a %>% right_join (hw1_b, by ="ID")

hw1_a %>% full_join (hw1_b, by ="ID")

inner_join<- inner_join (hw1_a,hw1_b, by =“ID”) #报告合并后的 总行数 ,178行

full_join<- full_join (hw1_a,hw1_b, by ="ID")

( nrow (full_join)) #报告合并后的 总行数 ,200行

>  length (full_join$ID)

#找出各个列的 缺失值

i<-NA

a<-NA

for(i in 1:length(full_join[1,])){ a[i]<- sum(is.na( full_join[,i] ) ) }

paste("缺失值是",a)

#缺失值总数

sum(is.na(full_join))

#删除缺失值 na.omit()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is.na(full_join[2]))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3]))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4]))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5]))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6]))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7]))

full_join1=filter(full_join1,!is.na(full_join1[8]))

sum(is.na(full_join1))

找出Income中的 极端值 并滤掉对应行的数据

quantile (hw1_a$Income,c(0.025,0.975))

hw1_a2= filter (hw1_a,Income>14168.81 &Income<173030.92)

#使用dplyr进行数据转换

arrange()

>arrange (hw1_a,Income) #默认升序

>arrange(hw1_a, desc (Income)) #desc降序,NA排序一般最后

select()

>select (hw1_a, - (Years_at_Address:Income)) #不要变量

>rename (hw1_a, In_come=Income) #改名

>select(hw1_a,Income, exerything ()) #把Income放在前面

拓例题1:

library(nycflights13)

view(flights)

#counts

(1)

not_cancelled <- flights %>%

filter(! is.na(dep_delay), !is.na(arr_delay))

(2)

not_cancelled %>%

group_by (year,month,day) %>%

summarize (mean=mean(dep_delay))

(3)

delays <- not_cancelled %>%

group_by (tailnum) %>%

summarize (delay=mean(arr_delay))

ggplot (data=delays,mapping=aes(x= delay))+

geom_freqpoly (binwidth=10) #freqpoly

(4)

delays <- not_cancelled %>%

group_by(tailnum) %>%

summarize(delay=mean(arr_delay,na.rm=TRUE), n=n() ) #tailnum的次数

ggplot(data=delays,mapping=aes(x= n, y=delay))+

geom_point(alpha=1/10)

拓例题2:

#请按照价格的均值,产生新的变量price_new, 低于均值为“低价格”,高于均值为“高价格”。 同样对市场份额也是,产生变量marketshare_new, 数值为“低市场份额”和“高市场份额”

price=data1$price

pricebar=mean(price)

price_new= ifelse (price>pricebar,“高价格”,”低价格”)

marketshare=data1$marketshare

marketsharebar=mean(marketshare)

marketshare_new=ifelse(marketshare>marketsharebar ,“高市场份额”,”低市场份额”)

data1= mutate (data1,price_new,marketshare_new)

#可视化

#将Income 对数化

lninc<- log (hw1_a$Income)

#画出直方图和 density curve密度曲线

hist (lninc,prob=T)

lines ( density (lninc),col="blue")

# 添加额外变量 的办法,在 aes()中添加 样式 (color、size、alpha、shape)

ggplot(data=inner_join)+

geom_point(mapping = aes(x=Years_at_Employer,y= Income, alpha= Is_Default))

# 按照Is_Default 增加一个维度,使用明暗程度作为区分方式

ggplot(data=inner_join)+

geom_point(mapping = aes(x=Years_at_Employer,y= Income,

alpha=factor( Is_Default ) ))

#使用形状作为另外一种区分方式

ggplot(data=inner_join)+

geom_point(mapping = aes(x=Years_at_Employer,y= Income,

shape=factor( Is_Default)))

可视化-R

拓展:

#将 flight1 表和 weather1 表根据共同变量进行内连接,随机抽取 100000 行数据, 将生产的结果保存为 flight_weather。 (提示:sample_n()函数,不用重复抽取)

flight_weather <- inner_join(flight1, weather1) %>% sample_n(100000)

# 从 flight_weather表中对三个出发机场按照平均出发延误时间排降序,并将结果保留在 longest_delay表中。把结果展示出来

longest_delay<- flight_weather %>%

group_by(origin) %>%

summarize(delay=mean(dep_delay, na.rm=TRUE )) %>%

arrange(desc(delay))

#根据不同出发地(origin)在平行的 3 个图中画出风速 wind_speed(x 轴)和出发 延误时间 dep_delay(y 轴)的散点图。

ggplot(data= flight_weather) +

geom_point(mapping=aes(x=wind_speed,y=dep_delay))+

facet_grid(.~origin, nrow = 3 ) # 按照class分类,分成3行

#根据 flight_weather 表,画出每个月航班数的直方分布图,x 轴为月份,y 轴是每个 月份航班数所占的比例。

ggplot(data=flight_weather)+

geom_bar(mapping=aes(x=month, y=..prop .., group=1))

#根据 flight_weather 表,画出每个月航班距离的 boxplot 图,x 轴为月份,y 轴为 航行距离, 根据的航行距离的中位数从低到高对 x 轴的月份进行重新排序

ggplot(data=flight_weather)+

geom_boxplot(mapping=aes(x= reorder (month,distance,FUN=median),y=distance))

线性回归

# 以Income作为因变量,Years at Employer作为自变量,进行 OLS回归

m1<- lm (Income ~ Years_at_Employer,data=hw1_a)

#通过***判断显著性

summary (m1)

#画出拟合直线

ggplot(data= hw1_a)+

geom_point(aes(x=Income,y=Years_at_Employer))+

geom_abline(data= m1,col= "blue")

#证明拟合直线是最优的

b0=runif(20000,-5,5)

b1=runif(20000,-5,5)

d<-NA

sum<-NA

n<-1

while(n<=20000){

for(i in 1:24){

d[i]<-(hw1_a $ Income[i]-b0[n]-b1[n]*hw2$ Years_at_Employer[i])^2}

sum[n]<-sum(d)

n<-n+1

}

resi=m1$residuals

resi2=sum(resi^2)

check=sum(as.numeric(sum<resi2))

check

向量是 R 语言中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在 R 中没有单独的标量(例如 1 本质上是 c(1)) 。

R 中可以用 = 或者 <- 来进行赋值 , <-的快捷键是 alt + - 。

R的下标是从1开始的,和python等不同(python四从0开始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逻辑进行筛选,例如

负数下标表示不选这个这些下标,例如:

c() 可以合并向量,例如

向量有个比较有趣的性质,当两个向量进行操作时,如果长度不等, 长度比较短的一个会复制自己直到自己和长的一样长。

a 自动变成了 c(3,4,3,4) 然后与b相加 , 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遇到不懂得函数,可以用help("函数")查看函数用法。

矩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多维的向量,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如何新建一个矩阵。

可以看到向量元素变为矩阵元素的方式是按列的,从第一列 到第二列,如果我们想按行输入元素,那么需要加入 byrow = TRUE 的参数:

与向量相似,我们可以用下标来筛选矩阵, 例如:

a[行,列]

当我们对两个矩阵相乘,我们得到的结果是 对应元素两两相乘的结果,例如:

而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矩阵乘法,在 R 中我们在乘法旁边加两个 百分号来做矩阵乘法:

此外,我们可以用 t() 来求矩阵的转置 , 用 solve() 来求矩阵的逆。

数据框类似矩阵,与矩阵不同的是,数据框可以有不同的数据类型。 一般做数据分析,我们把一个类似 excel 的表格读入 R ,默认的格式 就是数据框 , 可见数据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分析的数据,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每一列代表一个 变量。

下面我们用 R 内置的数据集 iris 来看一看数据框的使用。

我们用 data 函数调入了 iris 这个数据集 , 然后用 head 函数来看一看这个数据 的前几行 , 可以看到有 sepal 的长度,宽度,petal 的长度和宽度,还有一个变量 Species 来描述样本的类别。

我们可以用 summary 函数来对数据集做大致的了解。

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变量的信息,对于几个数值变量,我们可以看到最小值,中位数等等统计信息。而对于 Species 这个分类变量,我们看到的是计数信息。

筛选数据框与矩阵相似,都可以通过数字下标来获取子集,不同地是因为数据框有不同的列名,我们也可以通过列名来获取某一特定列,例如:

我们可以用 names() 函数来获取数据框的列名

并可以通过为其赋值改变列的名字。

列表是一种递归式的向量,我们可以用列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

列表有多种索引方式,可以用如下方式获取。

今天我们实验的对象就是一组从原始 R 进化出来的工具链 Tidyverse , 它是由 Hadley Wickham 主导开发的一系列 R 包的集合。 Tidyverse 继承了R语言进行快速统计分析的优势 , 并实现了一些新的理念 , 例如 magrittr 包中的管道操作 , 让线性嵌套的函数组合变得更加清晰易懂;可视化方面中的 ggplot ,使绘图变成搭积木式的图层叠加。

这样的小发明有的改变了分析的运作方式 , 有的改变了使用者的认知方式 , 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的生态链 。具体来看 , Tidyverse 有如下核心组件:

mpg 数据集是刻画不同汽车的排放状况的一个数据集, 总过有 234 个样本 , 11 个变量 。 这 11 个变量分别是:

manufacture: 制造商

model: 车型

dispel: 汽车排放量

year: 制造年度

cyl: 排气管数量

trans: 排放类型

drv: 驱动方式

cty: 每公里耗油量(城市道路)

hwy: 每公里耗油量(高速路)

fl: 油的种类

class: 车的类型

更多数据相关信息可以通过 help(mpg) 指令获取。

在属性映射中加入 color=class 参数后 ,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点的汽车对应的类型被用 不同颜色表现了出来 , 对于散点图 , 还有 size(大小) , shape(形状) 等等参数 可以用于确定点的属性。

对于条形图的y轴就是数据框中原本的数值时,必须将geom_bar()函数中stat(统计转换)参数设置为’identity’,即对原始数据集不作任何统计变换,而该参数的默认值为’count’,即观测数量。

R 有几种用于制作图形的系统,但 ggplot2 是最优雅和最通用的系统之一。与大多数其他图形包不同,ggplot2 具有基于图形语法的底层语法,它允许您通过组合独立组件来组合图形。如果想要更加了解ggplot2,请阅读 ggplot2: Elegant Graphics for Data Analysis ,可以从 https://ggplot2-book.org/getting-started.html 学习本书

所有的图都由数据data,想要可视化的信息,映射mapping(即数据变量如何映射到美学属性的描述)组成

1. 图层(layers) 是几何元素和统计变换的集合。几何对象,简称 geoms ,代表你在图中实际看到的东西:点、线、多边形等等。 统计转换,简称 stats ,总结数据:例如,装箱和计数观察,以创建一个直方图,或拟合一个线性模型。

2. Scales 将数据空间中的值映射到美学空间中的值。这包括颜色、形状和大小的使用。Scale还绘制图例和轴,这使得从图中读取原始数据值成为可能(反向映射)。

3. 坐标(coords) 或坐标系统描述如何将数据坐标映射到图形的平面。它还提供了轴和网格线来帮助读取图形。我们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但也可以使用其他一些坐标系,包括极坐标和地图投影。

4. 刻面(facet) 指定如何拆分数据子集并将其显示为小倍数。这也被称为条件反射或网格/格子。

5. theme 控制更精细的显示点,如字体大小和背景颜色。

ggplot2有许多参数,可根据需求自行选取,具体参数详情可见 https://ggplot2.tidyverse.org/reference/index.html

基础绘图:由 ggplot(data,aes(x,y))+geom_ 开始,至少包含这三个组件,可以通过"+"不断的添加layers, scales, coords和facets。

Geoms :几何对象,通常,您将使用geom_函数创建层,以下为常用的图形:

geom_bar() :直方图,条形图

geom_boxplot() :box图

geom_density() :平滑密度估计曲线

geom_dotplot() :点图

geom_point() :点图

geom_violin() :小提琴图

aes(),颜色、大小、形状和其他审美属性

要向绘图添加其他变量,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美学,如颜色、形状和大小。

按照属性定义

它们的工作方式与 x 和 y 相同,aes():

aes(displ, hwy, colour = class) #按照某个属性着色

aes(displ, hwy, shape = drv) #按照某个属性定义

aes(displ, hwy, size = cyl) #按照某个属性定义

整体自定义

geom_xxx(colour =自定义颜色)

geom_xxx(shape=形状编号)

geom_xxx(size =编号大小定义 0-10)

注意根据需求按照aes()还是geom进行添加属性

以下为R语言中各shape形状编号

scale控制如何将数据值转换为视觉属性的细节。

labs()和lims() 是对标签和限制进行最常见调整。

labs() ,主要对图形进行调整,注释等

labs()括号内参数:title主标题,subtitle副标题,caption右下角描述,tag左上角

xlab() ,x轴命名

ylab() ,y轴命名

ggtitle() ,标题

lims()

xlim() , xlim(a,b) 限制坐标(a,b)

ylim() , ylim(a,b) 限制坐标(a,b)

scale_alpha() 透明度尺度

scale_shape() , 搭配aes(shape=某个属性)使用

参数:name ,solid =T/F是否填充

scale_size()搭配aes(size=某个属性)使用

参数:name,range =c(0, 10)

1.适用于发散和定性的数据

a. scale_colour_brewer() ,scale_colour_brewer(palette =" "),scale_colour_brewer(palette ="Green ")

palette来自RcolorBrewer包,所有面板:

b. scale_colour_manual()

scale_colour_manual(values=c( )) 可以 自定义颜色 ,常用的参数

values可直接定义颜色,但是建议使用命名向量,例如

values=c("8" = "red", "4" = "blue", "6" = "darkgreen", "10" = "orange")

PS:注意在aes(colour=factor()),一定要把因素转换为factor型,否则无效

2.适用于连续的值,渐变颜色

a. scale_colour_gradient()

scale_colour_gradient (low =" ",high=" "),根据值大小定义颜色,创建两个颜色梯度(低-高),

b. scale_colour_gradient2()

scale_colour_gradient2(low = " ",mid = " ",high = " ")创建一个发散的颜色梯度(低-中-高)

c. scale_colour_gradientn()

创建一个n色渐变,scale_colour_gradientn(colours =许多R语言中的颜色面板),

默认坐标系是笛卡尔 coord_cartesian()

一般不会修改

facet_grid() ,在网格中布置面板

facet_grid(rows = vars() ) cols或rows = vars(因素),图形按列或行分割

facet_wrap()

facet_wrap(vars( ), ncol =n) , ncol或者nrow,分为多少行多少列

theme_bw() ,可以覆盖所有主题,背景变为白色,我们在文章中所用的图片大都需要该背景。

或者用 theme_classic() ,同时去除了网格线

theme() ,修改主题的组件,里面涉及多个参数,根据需求调整

常见参数:

legend.position,图例的位置,包括 "left" 左, "right" 右, "bottom" 下, "top" 上和"none",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