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张首晟为何会活不下去?

JavaScript012

天才张首晟为何会活不下去?,第1张

官方给出的公告是天才张首晟因抑郁症意外离世。据其他媒体披露的消息称张首晟教授选择自杀的真正原因,或是因为学术生涯遇阻、无缘诺贝尔奖。

1、无缘诺贝尔奖

2018年11月,也即张首晟教授去世一个月前,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公布,张首晟在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两位搭档——Charles L.Kane 和 Eugene Mele 均获得了奖项,而张首晟教授却未在获奖名单中。

而在此之前,三人多次联合获得重大物理学奖项,包括2015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学奖章。此外,在2014年路透社所做的诺贝尔奖预测中,也提及了Charles L.Kane、Laurens W Molekamp 和 Shoucheng Zhang 三人的名字。

消息人士透露,“这件事为张教授本人带来了莫大的打击”,这意味着,他将与一直渴望的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2、学术声望或受“天使粒子”事件影响

有业界人士向钛媒体证实,天使粒子事件成为张教授学术生涯的分水岭。

事实上在“天使粒子”的发现过程中,张教授团队的贡献甚至达不到 top 5,如果不是主动要求,一般不会进入通讯作者署名的序列,但是在对外宣传中,张首晟教授却成了这个团队的主导力量。据公号左林右狸分析,张教授之所以坚持在论文署名和后续宣发中强调团队贡献,是因为天使粒子的发现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张教授对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已达世界级水平,该理论也是发现天使粒子的基础,而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天使粒子”只是时间问题,可作为第六作者的张教授,却不太可能同时获得诺奖。因为在诺奖历史上,同一奖项最多颁发给三个人。因此,张教授最后一刻跻身到通讯作者、率先向媒体公布自己是发现人、向合作实验室施压等做法引发争议,或进而影响到他在学术圈中的声望。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教授的学校同事在得知教授未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后,都了解他心情低落,还前往安慰,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其在旧金山自杀。事后便有知情人表示,自杀一事和11月奖项很可能有关——张也许认为这是学术界对他的负面意见的体现。而这一趋势往往很难逆转。

扩展资料

外界对张首晟的综合评价:

1、难得的理论物理学家

张首晟生于上海,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超过20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

张首晟于1987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学术生涯一帆风顺,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和IBM研究中心做了两期博士后之后,1993年,时年30岁的张首晟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助理教授,2004年,刚过40的他正式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正教授。

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站上,2018年12月6日刊登了一篇纪念张首晟的文章。文章中对张首晟的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称其为非常罕见的理论物理学学家,他的学术用非常抽象的概念来解释量子态物质,并对量子未来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优雅地捕捉霍尔效应

张首晟研究生学习的是超引力,不过后来他将注意力转移至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是过去二十年中,凝体物理研究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经常受到诺贝尔奖表彰的领域。要解释这个效应,需要用上许多量子物理中最微妙的概念。张首晟认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是他有生之年更有可能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1988年,张首晟与当时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的Kivelson以及Hans Hansson教授合作,对拓扑量子场论进行延伸,并得出一种能够用于优雅地捕捉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物理变化的方法。

3、预测大自然的天才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是张首晟生前最爱的一首诗,也诠释了他的人生。在张首晟看来,科学能够通过实验对自然界做出预测的能力是最为神奇的。他曾说:“理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预测,它揭示了人们认知的程度。”

而张首晟本人就是一个预测天才。他曾做出非常多的重要且成功的预测。“他的科学品位很高,他拥有预判哪些研究值得哪些研究不值得的直觉,而且能给出解释。”Moler教授说道。

4、跨界投资赶上破发潮

张首晟教授长期身在硅谷的发源地斯坦福大学,那里创业氛围得天独厚,张首晟最终也难以逃脱成为投资人的命运。2013年,他与学生谷安佳一起成立了风投丹华资本,致力于将硅谷模式引进中国,为中国的高新技术做贡献。据介绍,丹华资本的“丹”取之于斯坦福,“华”取之于中华,意在成为中国连接世界创新创业的圣地——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高速桥梁。

据丹华资本官方网站介绍,丹华资本已发展成为硅谷最大的华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两只美元基金和一只人民币基金,设有美国硅谷和中国北京两个办公室(上海外滩最近新设立了办公室),管理资金规模超过 5 亿美元,基金 LP(投资者)阵容包括国内外著名的互联网企业、顶级科技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业界领导者,有雄厚的产业资源。

长江商学院张晓萌具体年龄不详,只知道四十五岁左右。已在长江商学院授课十余年,加入长江商学院前,张教授曾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第一所商学院——美利坚大学科歌德商学院担任管理学副教授,并拥有终身教授教职。

她在2005-2007年获得史密斯商学院前15%教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基金奖(NSF);2007年获得史密斯商学院弗兰克·T·潘恩奖-杰出学术成就奖、史密斯商学院Krowe教学奖入围(排名第一);2010-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研究基金奖(Kogod商学院)。

教授简介

张晓萌博士拥有中山大学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士学位(荣获优秀毕业生)、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帕克分校(College Park)史密斯商学院(R.H.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学位。

张教授凭借她出色的学术成果斩获佩恩杰出研究成就奖(Paine Award),并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这几天听张首晟教授在混沌大学的课,他的核心思想是2+2=4。

    越是顶尖高手,思想越是纯粹,更是通透

        张教授毕生对科研的态度:从一个美丽的(数学)概念出发,寻求一个真理!

        虽然对教授的学术不太理解,但这句话用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也同样适用。

      在一个普通学生眼里,物理是多么的枯燥无味,但教授却在讲述的过程中,多次用“美丽”来形容。我想,那是极度的热爱才会有的脱口而出,能与人分享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也是极其幸福的!

     

      大道至简,这个成语都熟悉,但要做到不容易。我们努力工作,尽力生活,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可是真的有钱了就一定幸福了吗?为什么那么多富人依然幸福指数不高呢?这说明有钱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美丽”“美好”,张教授的课,给我的启发是:凡事都可以往“美丽”或“美好”方向作指引,那么所有事情,呈现在眼前的一定是一些“美好”的画面,心情想不愉悦都不行呀。

      大道至简,生活的最终目标是愉快的活着,活得长久,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力,是一种别样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