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层叠规则

html-css011

css层叠规则,第1张

之前只是认为z-index只是简单的值越大就越靠近观察者,越在上层。直到今天因为面试才发现不是这么简单的。在css世界中z-index属性只有和定位元素(position不为static的元素)在一起的时候才起作用,可以是整数或者负数。理论上,数值越大层级越高,但实际上其规则要复杂的多。但随着css3的到来,flex盒子的子元素也可以设置z-index属性。

要知道网页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定位元素,并且影响层叠顺序的不止z-index一个,z-index只是css层叠规则中的一叶扁舟。

所谓的层叠规则是指的当前网页中的元素发生层叠时的表现规则。

层叠上下文(stacking context):是HTML中一个三维的概念。在CSS2.1规范中,每个盒模型的位置是三维的,分别是平面画布上的X轴,Y轴以及表示层叠的Z轴。一般情况下,元素在页面上沿X轴Y轴平铺,我们察觉不到它们在Z轴上的层叠关系。而一旦元素发生堆叠,这时就能发现某个元素可能覆盖了另一个元素或者被另一个元素覆盖。

如果一个元素含有层叠上下文,(也就是说它是层叠上下文元素),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元素在Z轴上就“高人一等”,最终表现就是它离屏幕观察者更近。

层叠水平(stackinge-level):决定了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元素在z轴上的显示顺序。所有的元素多有层叠水平,包括普通元素,包括层叠上下文环境。

层叠顺序(stacking order):表示元素发生层叠时有着特定的垂直显示顺序,层叠规则。

默认的堆叠规则,即不含有 z-index 属性时:

对于浮动的块元素来说,层叠顺序变得有些不同。浮动块元素被放置于非定位元素与定位元素之间:

z-index属性的值只能是整数(正负均可)

在下一个例子中, 所有的层都是用z-index进行排序的。 元素div#5 的z-index无效, 因为他没有被指定position属性

在之前的[增加 z-index] 的例子中, 某些 DIV 的渲染顺序是由 z-index 的值影响的。这是因为这些 DIV 具有 使他们形成一个 层叠上下文 的特殊属性 。

在层叠上下文中,其子元素同样也按照上面解释的规则进行层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元素的 z-index 值只在父级层叠上下文中有意义。子级层叠上下文被自动视为父级层叠上下文的一个独立单元。

CSS中脱离文档流,也就是将元素从普通的布局排版中拿走,其他盒子在定位的时候,会当做脱离文档流的元素不存在而进行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float脱离文档流时,其他盒子会无视这个元素,但其他盒子内的文本依然会为这个元素让出位置,环绕在周围。

而对于使用absolute positioning脱离文档流的元素,其他盒子与其他盒子内的文本都会无视它。

扩展资料

在CSS 2.1规范中,识别符(包括选择符中的元素名、类、ID)只能包含A~Z、a~z、0~9等字符,加上连字符“-”、下划线“_”。

识别符不能以数字开头,以连字符和下划线开头也是不允许的。只有属性、属性值、单位、伪类、伪元素和“@”规则可以由连字符“-”开头。同时,其他元素名称、类和ID标识符也不允许用连字符开头。

CSS的识别符也需要用反斜杠“\”规避特殊字符,这些规避字符遵循IS010646规范。特殊字符的规避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遇到特殊字符则在这些字符前直接添加反斜杠,例如,“AT&T”变为“AT\&T”;

另一种方法为用反斜杠和Unicode或IS010646等值的十六进制数值一起,规避特殊字符,例如,“AT&T”变为“AT\26T”。

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CSS)有助于实现负责任的Web设计。CSS对开发者构建Web站点的影响很大,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无止境的。

将网页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表示信息从(X)HTML文件中移除,并将它们保留在一个样式表中有诸多优点,如降低文件大小、节省网络带宽以及易于维护等。

此外,站点的表现信息和核心内容相分离,使得站点的设计人员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整个网站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

CSS简化了网页的格式代码,外部的样式表还会被浏览器保存在缓存里,加快了下载显示的速度,也减少了需要上传的代码数量(因为重复设置的格式将被只保存一次)。

只要修改保存着网站格式的CSs样式表文件就町以改变整个站点的风格特色,在修改页面数量庞大的站点时,显得格外有用。这就避免了一个个网页的修改,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