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对于ios开发和HTML5应用的需求哪个更大?

html-css014

现在市场上对于ios开发和HTML5应用的需求哪个更大?,第1张

针对手机端来说ios的需求更大,针对pc端来说html5的需求更大,两个不同的平台没法放到一起比

H5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调试和修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几乎不用考虑用户的机型与适配性问题。智能手机主要被分裂为两大系统:Android和iOS,一个做应用的团队,怎么着也得准备两套班子来适应用户两种手机。而在Android体系中,版本的分裂和机型的五花八门,想要求得极致的体验,还得反复测试各种版本和机型。这无疑大大抬高了开发成本。

就像开发一个网站无需太多关注用户究竟是windows机器还是MAC机器(少许关注还是需要的,但比起开发软件所需要的关注,那就少多了),开发H5同样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在于版本升级。正如网站升级和用户无关一样,H5应用的升级,用户也不需要去update什么东西。这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强制升级”,这给开发者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他们不需要考虑应用的各种版本的兼容性问题。

第三个也必须注意到的优势是,如果使用H5(甚至是更低版本的html)开发出网络应用(web app),它可以绕过苹果的应用商店,让用户直接从网站上下载,这可以避免让应用商店在收费上扣去3成的分成制度。

不过,这绝不是H5在时下忽然大火的原因。因为上述这些特点,H5早就具备了。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直到去年10月29日,万维网联盟才宣布,经过近8年的艰辛努力,H5标准规范终于最终制定完成了,并已公开发布。有了标准规范,给H5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石。对于互联网世界而言,标准规范几乎就是生命线。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终于如燎原之势普及开来,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微信,又一直在很多模块里使用H5技术,比如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的朋友圈中,除了图片和文字以外,能发送进去和朋友们分享的,都是网页。过去一般都是分享公众账号的一篇文章,但很快,商业组织们意识到,如果把他们的商业信息做得有趣一些,借助用户们的分享,他们的传播效率会高很多。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今天的朋友圈里动辄就会出现商业组织的H5制作,比如会议邀请,比如组织招聘,比如活动策划。

于是,有人开始惊呼:H5会杀死原生应用(native app)——不过,这句话其实好几年之前就有人喊过,Facebook一度还使用所谓的“网络应用”来替代原生应用(不过但没过多久,就退了回去。网络应用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对交互性的即时响应)。

但我始终不这么认为。网站并没有杀死软件,web app也很难杀死native app,即便得到H5支持的web app。更有可能的是,一个native app里在部分甚至大部分模块里包含H5——事实上,微信就是这样的应用,Facebook所谓退回native app,本质上也是网页打包进入它的那个原生应用。很难有泾渭分明的web app或者native app。

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担心的,那就是今天对H5的使用,过于营销化了。朋友圈里动辙可见的H5,都是营销信息。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一度非常火爆的minisite,商业公司曾经疯狂在这种小型网站上烧钱,一个策划专题投入上百万都不算罕见,最终,minisite可以说是营销需求催动,也毁于过于营销化。普通用户图个新鲜第一次会看,第二次第三次,他们总有厌烦的一天。

真正能让H5大火的,绝不是今天朋友圈这些移动互联网里的“minisite”,而是能切实解决某种需求的H5式解决方案。一个我个人很看好的方向是视频。H5理论上是不再需要嵌入什么Flash技术了。不过,到目前为止,以谷歌、Firfox、Opera为一方,苹果为另外一方,就视频格式问题,还在继续纠结磨叽中。

HTML5是WEB的未来,不仅到广泛的应在电脑端,而且在移动端也一定会得用。据统计2015年全球将有10亿手机浏览器支持HTML5,同时HTMLWeb开发者数量将达到200万。毫无疑问,HTML5将成为未来5-10年内,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主宰者。据IDC的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5月,有79%的移动开发商已经决定要在其应有程序中整合HTML5技术。WEB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HTML5的到来更是把WEB技术推向了巅峰,目前HTML5技术已经日趋成熟,HTML5的未来十分光明,值得我们去学习。

2014年下半年,微信捧火了HTML5小游戏,自此国内各行各业开始对HTML5保持高涨关注。2015年是国内HTML5行业迅速发展的一年,在媒体大肆渲染“互联网寒冬”之际,HTML5作品的生产数量和传播广度却居高不下,为寒冬增添一把热火。

根据百度指数对关键词“HTML5”搜索趋势结果,2015年“HTML5”的指数约是2014年的1.5倍而HTML5的简单说法“H5”在2015年的检索量是前一年的2倍多,直逼“HTML5”。

2015年,国内HTML5的传播仍以移动端为主,但简单的翻页这种低层次的设计已经不再适应大部分受众的需求,HTML5平台也开始由简单的工具应用逐步转型。其中,发展得比较快的是面向商企用户的iH5,自主研发引擎,并于2015年年底添加即时通讯功能和线上交易机制。

HTML5在快速成长,值得所有人密切关注,最近的一两年,会有很多公司进入这个领域,我们或许会在Chrome应用商店看到一些重量级厂商,我们也有希望在GoogleTV和AppleTV领域看到一些应用商店的出现。HTML5会像传统的Flash,Flex,Silverlight,Objective-C那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HTML5将比Flash,Flex,Silverlight以及Objective-C更容易出现在任何设备。

对于年轻一代开发者,HTML5应当是他们首选技能,HTML5会形成很大的市场,很有很多公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HTML5是移动互联网前端的主流开发语言,目前还没有一个前端的开发语言能取代HTML5的位置,所以说,无论做手机网站还是在手机app应用,前端的样式都是HTML5开发,通过手机与电脑上网的使用率来看,目前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远远高于电脑端,这些数据都足以证明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前景,而HTML5又作为移动互联网主流前端开发语言,那么从事HTML5相关开发工作,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html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HTML称为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标识性的语言。它包括一系列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可以将网络上的文档格式统一,使分散的Internet资源连接为一个逻辑整体。HTML文本是由HTML命令组成的描述性文本,HTML命令可以说明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表格、链接等。 

超文本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方式,它通过超级链接方法将文本中的文字、图表与其他信息媒体相关联。这些相互关联的信息媒体可能在同一文本中,也可能是其他文件,或是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某台计算机上的文件。这种组织信息方式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信息资源用随机方式进行连接,为人们查找,检索信息提供方便。 

由来

HTML的英文全称是 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由Web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标记语言,它是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SGML的应用。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如UNIX, Windows等)。使用HTML语言,将所需要表达的信息按某种规则写成HTML文件,通过专用的浏览器来识别,并将这些HTML文件“翻译”成可以识别的信息,即现在所见到的网页

自1990年以来,HTML就一直被用作WWW的信息表示语言,使用HTML语言描述的文件需要通过WWW浏览器显示出效果。HTML是一种建立网页文件的语言,通过标记式的指令(Tag),将影像、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内容显示出来。事实上,每一个HTML文档都是一种静态的网页文件,这个文件里面包含了HTML指令代码,这些指令代码并不是一种程序语言,只是一种排版网页中资料显示位置的标记结构语言,易学易懂,非常简单。HTML的普遍应用就是带来了超文本的技术―通过单击鼠标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与世界各地主机的文件链接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在运行HTML文档时所遵循的规则和进行的操作。HTTP协议的制定使浏览器在运行超文本时有了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的一个超媒体文档称之为一个页面(外语:page)。作为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在万维网上放置开始点的页面称为主页(外语:Homepage)或首页,主页中通常包括有指向其他相关页面或其他节点的指针(超级链接),所谓超级链接,就是一种统一资源定位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外语缩写:URL)指针,通过激活(点击)它,可使浏览器方便地获取新的网页。这也是HTML获得广泛应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逻辑上将视为一个整体的一系列页面的有机集合称为网站(Website或Site)。超级文本标记语言(英文缩写:HTML)是为“网页创建和其它可在网页浏览器中看到的信息”设计的一种标记语言。

网页的本质就是超级文本标记语言,通过结合使用其他的Web技术(如:脚本语言、公共网关接口、组件等),可以创造出功能强大的网页。因而,超级文本标记语言是万维网(Web)编程的基础,也就是说万维网是建立在超文本基础之上的。超级文本标记语言之所以称为超文本标记语言,是因为文本中包含了所谓“超级链接”点。

定义

超级文本标记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也是一种规范,一种标准,它通过标记符号来标记要显示的网页中的各个部分。网页文件本身是一种文本文件,通过在文本文件中添加标记符,可以告诉浏览器如何显示其中的内容(如:文字如何处理,画面如何安排,图片如何显示等)。浏览器按顺序阅读网页文件,然后根据标记符解释和显示其标记的内容,对书写出错的标记将不指出其错误,且不停止其解释执行过程,编制者只能通过显示效果来分析出错原因和出错部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浏览器,对同一标记符可能会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因而可能会有不同的显示效果。

HTML是用来标记Web信息如何展示以及其他特性的一种语法规则,它最初于1989年由GERN的Tim Berners-Lee发明。HTML基于更古老一些的语言SGML定义,并简化了其中的语言元素。这些元素用于告诉浏览器如何在用户的屏幕上展示数据,所以很早就得到各个Web浏览器厂商的支持。 

HTML历史上有如下版本:

①HTML 1.0:在1993年6月作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

②HTML 2.0:1995年1 1月作为RFC 1866发布,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③HTML 3.2:1997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④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⑤HTML 4.01(微小改进):1999年12月24日,W3C推荐标准。

⑥HTML 5:HTML5是公认的下一代Web语言,极大地提升了Web在富媒体、富内容和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被喻为终将改变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推手。

HTML在Web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应用,HTML过于简单的缺陷很快凸现出来:HTML不可扩展。HTML不允许应用程序开发者为具体的应用环境定义自定义的标记。HTML只能用于信息显示。HTML可以设置文本和图片显示方式,但没有语义结构,即HTML显示数据是按照布局而非语义的。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各行业对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未必都是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出来。例如。当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数据搜索时,按照语义而非按照布局来显示数据会具有更多的优点。

总而言之,HTML的缺点使其交互性差,语义模糊,这些缺陷难以适应Inte]met飞速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个标准、简洁、结构严谨以及可高度扩展的XML就产生了。

三人行_web前端开发_前端开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