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资料

新手学堂010

端午节的资料,第1张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新闻

2005年6月11日端午节,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将在北京举行研讨会,韩国的民俗学者希望藉助中国两千年的端午节历史底蕴,共同商议将端午节申报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前韩国单方面申报成功江陵端午祭。

在端午节的故乡汨罗市,停办了6年的汨罗国际龙舟赛将於2005年6月11日重新开始,共有11个国家参加比赛,包括来自韩国的留学生组成的韩国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生平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将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则为香草,实则怀疑屈原与当时的楚怀王有不可告人的关系,是否为现今所称的同性恋,有待考察。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其他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有人根据《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复(郢)」,认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后(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也有学者认为他根本就没见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还有学者认为他是高寿而终,并非自投汨罗江。关於屈原的绝笔作,《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的先后顺序的分歧也相当大。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

离骚

九章

九歌

天问

哀郢

怀沙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蠋)。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徵,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於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十四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帝王也称乎自己为「真龙天子」,龙也具有权力的象徵。

钟馗,传说人物,最早见於《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称南山钟馗,高祖年间应考武举人,但因其貎不扬落第,羞愤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缘袍陪葬,钟馗化鬼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像,颁布天下。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避邪。

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ǖ),名员,字子胥,其先袓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於楚国亦有名声。

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吴国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

在楚国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谗臣无忌所害,在楚国被囚禁,楚王与无忌以伍奢为人质,要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相救,否则杀死伍奢,其实楚王与无忌欲杀伍子胥兄弟以除后患。伍子胥已料到楚王与无忌的诡计,劝兄长伍尚勿往,要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可惜伍尚不忍心眼睁睁看到父亲被害,最终亦去相救而被擒。伍子胥逃出楚国后得悉父兄被杀,混出昭关(传说一夜愁白头),一路求乞(后世有将其奉为丐帮始祖),历尽千辛万苦逃到楚的仇敌吴国。

在吴国,公子光以专诸弑吴王僚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其后伍子胥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击败了楚国,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其尸。

后来,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吴王不听,后来便将他赐死。

伍子胥更狂言要家人於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大门上,看越国军队怎麼灭吴。吴王夫差极怒,把他的尸首抛弃於河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 画家李钰

人物档案

李钰 ,著名画家。生于山西沁县,文学硕士,自幼随父亲喜爱绘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韩书画会副会长、世侨画院副院长,山西工笔画协会秘书长;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艺术委员会特聘艺术家,人民日报海外网频道艺术委员会特聘艺术家。

▲ 李钰作品:《满庭芳》  136cm×68cm

认为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显现个性的创作活动,创作过程是艺术家的心灵之旅,也是不断创造新视觉图式的过程就是用有温度的笔头,表达自己认知的本源创作了《水墨家风》及《诗与远方》等系列作品多表现家园、家风等人文环境美好和谐的题材和方向。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米兰博览会等美术馆展出,与《常青藤》、《手机财经》、《新艺术》各大艺术品平台签约,在《美术》、《国画收藏》、《世纪人物》等刊登,著作有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艺术类《艺术概论》、十三五规划教材创意大师产学融合系列丛书《中国山水画》、《嘉德拍卖行出品《当代最具艺术收藏价值画家——李钰中国画精品集》等国内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参加邀请展;国外到米兰、挪威、老挝等地参加当地政府的邀请展。2019年4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 李钰作品:《清平乐》  68cm×68cm

艺术年表:2012年《殷实家风》获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铜奖;2013年《敦厚家承》入选“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展;2014年《敦厚家风》获“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4年《淳朴家风》获“重温精典”全国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4年《爱莲人家》入选吉祥高原、丹青鹿城•内蒙古全国中国画展;2014年《清廉人家》入选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全国中国画展;2015年 米兰世博会意中联合馆邀请展并获优秀奖;2015年 首届《我爱丹青》中国画作品展一等奖;2016年《中国梦》入选“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资格奖);2016年《坤泽霜骨》入选“翰墨青州”2016全国国画展。

▲ 李钰作品:《逍遥乐》  68cm×68cm

山河故园中的原乡追问与民俗重构

——读著名画家李钰的笔墨韵致

■ 记者 王雨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换成孔子的说法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见,回归自然,做到天人合一,是中国士人普遍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返回自然本真状态的欣喜。

李钰在传统士大夫思想的熏陶下拿起了画笔,先画山水,后画建筑。在她的画笔下,不管是冷月幽窗,还是深宅窑洞,不管是亭台楼阁,还是瓜果静物,都代表着她的家乡山西丰盈富饶的民俗文化以及漫长的古中国农业社会下的浪漫视角。

▲ 李钰作品:《淳朴家风》  180cm×90cm

原乡魅力,家风文化

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起唐代,下至民国,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山西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有393处,晋中有62处,占总量的16%。

▲ 李钰作品:《东风瘦》  68cm×68cm

这些建筑使广袤的晋中大地蔚为壮观,也让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诗意地栖居在这片丰厚的土地上。然而,要想诗意地栖居,就离不开诗意的建筑,在山西,在晋中,建筑是诗、是音乐、是艺术,这里的建筑早已从最初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演变成了艺术与功能的综合体。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李钰对山西建筑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别样的喜欢。因此深谙中国古典水墨画美学原理的李钰,便在创作中另辟蹊径,将传统山水画中作为画眼的建筑提取出来,变成自己创作中的主角,放大而细心刻画,并赋予其超越古今的艺术魅力。

▲ 李钰作品:《洞仙歌》  138cm×68cm

“家风”一词出现在世族为主的西晋,南北朝时期渐次传播开来,而在今天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作为山西人,李钰热爱这片土地,她正是通过“家风”系列作品传达出新时期艺术家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李钰喜欢晋商的宅院,她说,在晋商的宅院中镌刻着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体现着山西独特的地方特色。她画了若干张以晋商宅院为对象的工笔画,灰色的砖墙、雕花的照壁、严谨的窗棂,无不显示出画家对山西晋商文化的精准把握。从《殷实家风》《敦厚家风》到《淳朴家风》,无不是从山西建筑的青砖灰瓦中寻找题材,寻找情感的寄托,来展示她的艺术观念和情致,来体现她长期在这些灰砖青瓦中的院子里、窑洞群中生活所获致的感喟和叹息。在李钰的笔下,晋商的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她笔下的大院多左右对称,大门紧闭,中庭开阔,体现大院主人的正大威严,严于律己。

▲ 李钰作品:《坤润秋霜》  180cm×98cm

山西的民居在李钰笔下依次展开,正大威严的宅院虽然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和居住条件,但同时严谨的空间序列、对称的布局、沿轴线空间等级的递进,反映了宗族合居中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差别,她用空间的差异区分了人群的等级关系,也传递出深宅大院的传统礼教观念,隐藏着“庭院深深深几许”、“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传奇故事。李钰尤喜画门匾、屋檐、楹联、照壁,这些建筑的细节,既装饰门面,又留下永久的纪念,是富贵人家标榜文人风雅、彰显主人品味最下功夫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又意义深刻。门匾和楹联中多以慎俭德、 仁周义溥、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为善最乐、居之安、淳风、静观、洞达、诒多福等为内容,无不倡导着儒家的伦理道德,将德行与做官行商紧密结合,同时也彰显出万代家业的百年根基,儒家传统文化在她的笔下通过深宅大院落到了实处。

▲ 李钰作品:《殷实家风》  195cm×150cm

丹青词牌,笔墨小令

在李钰的山水画中游目骋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山水,还有山水与人文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人文山水。李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更是通过画作的命名而体现出来,比如出自词牌名的《清平乐》《逍遥乐》《潇湘曲》《洞仙歌》《小重山》《破阵子》等等,不胜枚举。作品里山水线条中蕴含的音乐感相继喷薄而出,形成一曲现代与古典交织的动人旋律。词牌成为统摄整幅画的眼睛,山峦和湖泊的脉络随着音乐感流向无边的天际。

▲ 李钰作品:《风如松》  138cm×68cm

▲ 李钰作品:《基》  138cm×68cm

这也就是李钰在采访中跟笔者不断强调的:“人应当从历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清晰了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李钰十分了解自己,因此也就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在《洞仙歌》中,李钰就将山水藏与露的处理变为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中国画贵含蓄,藏得好,可以使“无景色处似有景色”,“形不见而意见”。在这幅画中,李钰借烟云掩映,隐去山间水涯许多景物,使人觉得江山无尽、气象万千,从而引发观赏者的想象与联想,使有限变无限,画面反而更显得丰富了。她在画中巧妙隐藏的一角亭台、一行脚印,都意境无穷,体现藏即是为了露的理论,正如郭熙所比“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 李钰作品:《福贵人家 》  138cm×68cm

李钰的画最终显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和谐的圆满,从画作的命名开始,画面内部的一切有机元素都与词牌紧密地契合,随着音乐的起伏,交织着线条的流动。让观者看到华夏山河大地上动人的生命之歌。词牌将古典的韵味有机融合在山峦河流的走势中,融合在断桥飞檐的瑞兽中。不管是《破阵子》中的盛唐气象,还是《小重山》中的大宋哀伤,赋歌一曲就是宋词的肝肠寸断和唯美悠扬。李钰将这种传递千年的情绪通过文人的思绪倾注到了画笔上,为传统美学的创作留下辉煌的一笔。使画作本身成为了词牌,词牌也融合进了画作,古典诗词文化与传统中国画终于走过漫长的岁月,在李钰的画笔下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 李钰作品:《加官进爵图》  138cm×68cm

既精既简,底蕴悠然

李钰的画用笔极其讲究,但是欣赏的时候,却有种简洁的感觉,体现出简约与丰富的辩证统一。简约,是对大自然现象的大胆取舍,是对表现对象主要特点的传神之笔,有道是“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丰富,胜在精神内涵,即画面能包容深广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意蕴,使人感到画外有声,画外有画,神远而含藏不尽,余味无穷。

李钰说,这就是她的老师林凡先生传授给她的“四字箴言”——既精既简。

在创作道路上,李钰越来越体会到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使得她的画用墨独具匠心,经常用泼墨的手法渲染气氛,并且辅助线条勾络实物,虚实结合,静中有动,这使她的山水有意境,有气氛,有联想,有期待,体现构图和人文意境上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点在李钰的山水画和静物画中就有极佳的体现。

▲ 李钰作品:《吉星高照图》  138cm×68cm

李钰早年师从林凡先生,并深得其艺术的精髓。例如在《风如松》《过往间》《遥》《坤润秋霜》等作品中,她的楼阁山水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变化,虽然画面上难以寻到一根笔直的线条,但更显得空灵、奔放、舒展、大气,同时又不失构图严谨、端庄精巧。画面上九曲回廊,斗拱飞檐,树木苍郁,怪石嶙峋,极富中国画鲜明的民族性。她又将西画技法中的明暗、透视、体积关系等重点融入画中,使画面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即使是水墨画法,也让人感到流光溢彩,诗意盎然。李钰从早期的山水画到如今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感悟到中国水墨画艺术和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深谙当代写意楼阁山水的精髓,努力追求写意楼阁山水画的新境界,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李钰作品:《祥》  138cm×68cm

在另一方面,李钰还喜欢刻画具有典型传统寓意的摆件,这些静物画在李钰的笔下精美而寓意丰富,每一个部分都蕴含故事,同时用笔的线条却非常简约。例如五谷丰登之类,这些物件通常是狮子、神鹿、锦鸡、青云一类的图案,取屋舍平安、平步青云、禄在其中的吉祥寓意。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蕴藏于大院无处不在的雕梁画栋中。诸如《祥》中一蔓千枝的火红石榴花(多子多福)、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狮护栏(事事时时如意)、五福捧寿、鹿鹤同春、七巧回文、八仙过海、八骏九狮,将大院装点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李钰画了大量这样的画作,例如:岁朝新供图、登、典、厚、回、基、祥等,这些画作中的双狮护门、《岁朝新供》中的凤戏牡丹、《福圆如意》中的佛手、如意,喜鹊登梅、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猫蝶闹春、渔樵耕读、出将入相、梅兰竹菊等等,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她笔下的宅院,都是清一色的灰砖墙,上部沿墙顶处分别用砖头露空砌成士字形和吉字形或者铜钱状,表达出传统士人追逐仕途和吉祥发财的美好愿望,将传统士人的心理愿望与儒家思想,与晋商文化揉合一起,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

▲ 李钰作品:《小重山》  138cm×68cm

李钰以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建筑“叠山、理水”的玄妙意境,将画家自身的独创性融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其笔墨、设色、章法等,如同古典园林的造园,讲求层次丰富,小中见大,宁静优雅,给人以意境悠远、空间无尽之感。这不仅符合民族传统的审美观,也是与其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

▲ 李钰作品:《镇木携水图》  138cm×68cm

马上就要到了中国旅游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划去旅游呢?可是有着很多具有优惠信息的景点啊!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新疆这里的旅游景点优惠信息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啊!

2019中国旅游日新疆旅游优惠信息

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为迎接“5·19中国旅游日”,全疆14个地州市共推出惠民措施112条,包含以下5个方面内容:

1、景区降价、免费等面向大众的优惠措施;

2、旅游扶贫助残措施;

3、对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先进群体实施旅游奖励的优惠措施;

4、公益性文艺演出、公共文化场馆扩大开放等文化惠民措施;

5、其他惠民措施等。

景区优惠信息

除门票免费、半价,5月19日当天,还有景区针对5月19日过生日、结婚纪念日的游客推出优惠活动。

以下景区免门票:伊犁州博物馆、汉家公主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及伊宁市规划展览馆、伊犁河旅游景区、巩留县伊力格代景区免费开放。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所有旅游A级景区、额敏县各景区门票免费;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对所有游客免门票(讲解费、区间车费用自理);巴里坤古城景区内各景点免费开放;和静县巩乃斯景区门票全免;叶城核桃七仙园景区免费开放。

花海石榴红,阳光策勒行

活动时间:5月18日—20日

活动地点:策勒县

活动内容:《乡村大世界》栏目组将举办《走进策勒》节目,拍摄策勒乡村美景,宣传策勒县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策勒县将用56万个灯笼摆出“福”字,创造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刀郎画乡”景区“中国旅游日”优惠活动

活动时间:5月18日—20日

活动地点:麦盖提县刀郎画乡景区

活动内容:“中国旅游日”期间,刀郎画乡旅游景区开展门票五折优惠活动,优惠至15元,优惠票数限制300张。

可可托海

活动时间:5月19日

活动地点:富蕴县可可托海景区

活动内容:拍下照片或视频,定位新疆可可托海景区并@新疆可可托海景区,有机会在微博、抖音等新疆可可托海景区官方账号上出镜并得到官方点赞。将会随机抽取十名幸运游客送出精美礼品。

景区优惠:5月19日当天,景区所在县域居民凭本人身份证可享受免门票优惠,可可托海景区外地游客可享受景区门票半价优惠

鸣沙山、胡杨林自由摄影活动

活动时间:5月19日

活动地点:木垒县鸣沙山胡杨林景区

活动内容:“中国旅游日”当天,鸣沙山胡杨林景区门票免费,面向所有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自由进入参加摄影活动。

于田县玫瑰风情文化旅游节

活动时间:5月19日

活动地点:于田县

活动内容:散发着浪漫气息的玫瑰风情旅游节将在于田县瑰觅玫瑰科技示范园举行,届时还会举办和田礼物特色产品博览会等活动。节日期间,您还可以欣赏玫瑰风情节开幕式歌舞,乘坐在散发着玫瑰芬芳的玫瑰马车游览,参与玫瑰风情文化旅游节摄影大赛。

皮山县石榴花节

活动时间:5月19日

活动地点:皮山县

活动内容:本届石榴花旅游节活动有文艺演出、石榴花摄影展、特色产品展、沙漠越野挑战赛等。目前,皮山县石榴花正值盛花期,走进皮山县,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石榴林里,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喜挂枝头,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蓝天白云下,此情此景美不胜收。

以上就是新疆这里在中国旅游日当天的优惠信息,这些优惠很是丰富,一定可以让大家很好的来一下新疆之旅吧!

1月份

16~18日福建漳洲“中国水仙花节”;春节前后云南昆明、丽江等地“茶花节”。

2月份

中旬江西“梅花节”;17日云南大理“兰花博览会”;22日南京“国际梅花节”。

3月份

云南、贵州“油菜花节”;浙江金华“国际茶花节”;绍兴“兰花节”;成都“郁金香节”;南京“夫子庙花会”;上海、无锡、成都、湖南桃源“桃花节”;昆明“杜鹃花节”;四川绵竹“梨花节”。

4月份

19日起至5月8日为无锡“杜鹃花节”;8日至25日为贵州省黔西金坡百花坪“杜鹃花节”;中下旬为山东菏泽、安徽巢湖“牡丹花节”;河北顺平、山东肥城、北京“桃花节”;20日山东莱阳“梨花节”。

5月份

1~8日青海“郁金香节”;5~8日江苏扬州“琼花节”;25日山东莱州“月季花节”;5~6月份天津“月季花节”;山东平阴“玫瑰文化节”。

6月份

郑州、常州“月季花节”;山东枣庄“石榴花节”;武汉、杭州、合肥、深圳、澳门“荷花节”;6~8月份四川新都“桂湖荷花展节”。

7月份

山东济南大明湖、河北白洋淀“荷花节”。

9月份

下旬为上海“桂花节”(10天);杭州“西湖桂花节”;广西桂林“桂花节”;南京灵谷“桂花节”。

10月份

北京、开封、广州、浙江余杭“菊花节”。

11月份

北京“红叶节”;浙江桐乡、河南内乡“菊花节”。

12月份

成都、广州从化流溪“梅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