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1新款笔记本都缺货

电脑教程012

为什么2021新款笔记本都缺货,第1张

主要还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产能不足,所以缺货。

近些年,智能手机的屏幕越做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价格也一天比一天低,一度挤压了平板电脑的市场份额。

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平板电脑就出现缺货的现象。如央视连线采访的荣耀智慧全场景业务部部长谈到,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他所负责的平板电脑业务,销量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30%。

2020年荣耀平板在一直处于缺货状态下都能同比增长30%,可见平板电脑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2020年的后三个季度,国内整个平板电脑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10.4%,国产平板华为更是增长高达194%,iPad也增长了107%,新加入平板行列的联想在2020年也增长560%。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的前9个月,国内平板电脑累计对外出口数量为一千五百多万台,同比增章了21.8%。

2021年平板电脑会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呈现出非常火爆的现象,这件事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平板电脑在2020疫情爆发前在整个数码市场上都是一种较平淡的产品。

2010年乔布斯发布iPad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手机屏幕都很小,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又太大,iPad正好介于二者之间,也可以说是为了弥补了当时大屏手机市场的空白。

随着10年的科技飞速发展,如今6英寸或7英寸的大屏手机已经成为标配,另外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也在越做越小,这也就导致平板电脑市场一度非常平淡。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的疫情爆发,使得大部分人减少了外出的频次,选择留在家里,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很多人选择购买平板电脑玩游戏,刷视频追剧。

再加上大量学生上网课对平板的需求,大大地冲击了整个平板电脑市场,使其由惨淡变为火爆。平板电脑的成本可以控制的相对较低点,比起笔记本电脑而言,平板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做出相对更好用的电脑。

第二,我们来看看疫情之后,无论是学生云上学还是白领云办公,逐渐成为了常态,而一般情况下家里短时间内配置电脑不是很方便,尤其是一家有多人要进行同步的话,这就相对不方便。

这时平板电脑的独特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孩子可以用平板来上网课,大人还可以把平板电脑作为办公设备来进行使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平板电脑就成了疫情之后一个实用的生产力工具。这就是平板电脑缺货一机难求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平板,未来几年平板电脑的优势还是很强的,从智能设备的普及角度看,平板电脑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智能办公设备,明显还有它的市场潜力和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使得人们对于互联网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具有价格优势的平板电脑,在数码市场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

从目前平板的火爆情形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平板电脑的整体市场火爆还会继续下去,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跌幅。

业内都知道目前华为消费者业务受到影响的华为是手机这一块,其它生态上的东东还没有受到影响,包括智能手表、笔记本、智慧屏等等。

在手机受阻的前提之下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其它产品需要全线发务,来弥补手机业务的损失。但是近一段时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华为笔记本几乎是全线缺货的情况,目前仅有定位于高端的MateBook X Pro 2021款以及2020款是现货,其它的全部是无货的状态。甚至上个月发布的MateBook 16目前也是无货的状态。

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业内人士分析应该与手机遇到的问题不同,而是产业链接上游元器件缺货导致的,至于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消息称华为笔记本这种缺货的现象会一直维持到8月份,到了9月就会有所缓解。并且现在华为正在积极的准备笔记本的新品,而且不止一款。包括轻薄本、 游戏 本、性能本等等,预计9月-10月会有惊喜。

对于手机品牌做笔记本来讲,别看华为不是第一个进入的。但是目前业内最认可的就是华为的笔记本,无论是做工还是整体设计,以及生态的联动华为在手机品牌之中是做的最好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只是目前遇到一些元器件的问题而已,以华为的能力相信很快就会解决的。

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讲虽然手机业务受阻,但笔记本、智能手表、平板等等一定会按自己的目标走下去。问题在于没有了手机业务的拉动,其它生态类的产品肯定会受到影响的。因为手机品牌做生态最核心的就是“手机”,华为的1+8+N,最核心的1指的也是手机。

苹果电脑缺货或也与近期的PC品牌普遍下调年度出货目标有关。

由于疫情导致中国零部件短缺等原因,高端款MacBook Pro机型的交付时间大幅延长。在线上Apple Store,内置M1 Max和定制的M1 Pro版本的14和16英寸MacBook Pro的交货时间被推迟到5月底或6月初,店内提货也要到6月才能拿到。

近期几乎所有一线PC品牌都开始下修年度出货目标,联想、惠普、宏_、华硕都在下调今年订单量,降幅约二位数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