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如何数据分析

Python030

r语言如何数据分析,第1张

r语言数据分析是查看数据的结构、类型,数据处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R语言是一个开源、跨平台的科学计算和统计分析软件包,具有丰富多样、强大的的统计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可视化可以绘制直方图、箱型图、小提琴图等展示分数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散点图和线性拟合来展示分数和年龄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析利用IBM离职员工数据进行分析。在对离职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的基础至上,建立模型并预测哪些员工更易离职。

一般而言,数据分析分为三个步骤:数据收集与清洗、探索性分析和建模预测。本文的数据集是IBM用于研究员工预测的 模拟数据 ,数据十分完整,无需清洗。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通过对IBM离职员工数据实践,本文希望发掘出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并对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复习,深化对数据分析工作意义的理解。

IBM离职员工数据集共有35个变量,1470个观测个案。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变量如下:

上述变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载入分析包和数据集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初步观测到:

分析结果:

基于对数据的探索性分析,员工离职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加班、离家远和出差等;

2.工作投入如果不能获得相匹配的回报,员工更倾向离职;

3.优先股认购等福利是员工较为关注的回报形式;

4.年龄、任职过的公司数量的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离职率;

删除需要的变量:EmployeeCount, EmployeeNumber, Over18, StandardHours

变量重新编码:JobRole, EducationFiled

分析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所得的AUC值为0.5612,小于决策树模型。

GBM模型得到的AUC值为0.5915

对于对于随机森林和GBM的方法,AUC值小于单一决策树模型的AUC值的情况较少见,这显然说明单一的树拟合得更好或者更稳定的情况。(一般需要得到AUC值大于0.75的模型)

当结果分类变量之间的比列是1:10或者更高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优化模型。本例中,离职变量的比列是1:5左右,但仍然可能是合理的,因为在决策树中看到的主要问题是预测那些实际离开的人(敏感度)。

加权旨在降低少数群体中的错误,这里是离职群体。

向上采样(up-sampling)指从多数类中随机删除实例。

向下采样(down-sampling)指从少数类中复制实例。

分析结果表明:

加权调整的模型表现最好,相比较于单纯的随机森林和GBM模型,AUC值从0.5612上升至0.7803,灵敏度也达到了0.7276。据此,后续将采用加权调整后的模型进行预测。

已经训练出一个表现较好的模型。将其应用于实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观察到影响员工流失的前5个因素是:

因此,在实践中就需要注意:

本例中对工作投入高、收入低的员工进行预测。

本例分析仍有需要足够完善的地方,还可以往更多更有意义的地方探索:

1.  R语言自带函数cor(data, method=" ")可以快速计算出相关系数 ,数据类型:data.frame

 如data.frame为:zz, 绘图如下:

a. single protein:线性回归画法

1. ggplot(zz,aes(x=a, y=HDL))+

   geom_point(alpha=1,colour="#FFA54F")+

   geom_smooth(method = lm,colour="#8B658B")+

   #scale_color_brewer(palette = "Set1")+

   theme_bw()+

   labs(x="Ferritin",y="HDL.C",title="Pearson’s correlation test of ferritin and HDL.C")+

   annotate("text", x = 1000, y = 2.5, label = "r = -0.51",colour="black",size=4)

2. library(ggstatsplot)

 ggscatterstats(data = alldata,

               y = TRANSFUSION.UNIT,

                x = NPTXR,

                centrality.para = "mean",  #"mean" or "median"                         

               margins = "both",                                       

                xfill = "#D8BFD8",

                yfill = "#EEDD82",

                #line.size= ,

                line.color="#8B6969",

               point.color="#2F4F4F",

                marginal.size=4,

               marginal.type = "density", # "histogram", "boxplot", "density", "violin", "densigram")

                title =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USION.UNIT and NPTXR")

b. ggcorrplot, 全部蛋白 global correlation map 画法

ggcorrplot(cor(alldata))

2.  summary(lm(y~x),method=" ") %>%.[["coefficients"]]   正规线性回归

     (其实就是:a<-lm(y~x1+x2+...,data)

      plot(summary(lm(y~x),method=" ")) #绘图

3.  ggcor部分数据绘图:  数据类型为data.frame,纵坐标为各指标or各蛋白,行为观测值。

data <- fortify_cor(alldata[,10:11],alldata,cluster.type = "col")

ggcor<-ggcor(data,label_size=0.5) +

  geom_colour()+

  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colour = "black",size = 4.7),

                                                        axis.text.y=element_text(size=5.5),

                                                        axis.ticks=element_blank())+

  geom_num(aes(num=r),colour="black",size=1.5)

4. corrr包画法

datasets::mtcars %>%

  correlate() %>%

  focus(-cyl, -vs, mirror = TRUE) %>%

  rearrange() %>%

  network_plot(min_cor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