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中“sync();”是什么意思?

Python015

C语言中“sync();”是什么意思?,第1张

sync是C语言的一个库函数。调用sync可以将系统缓冲区(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文件系统(磁盘)中。\x0d\x0async的声明为:\x0d\x0a\x0d\x0aint sync(void)\x0d\x0a位于头文件unistd.h。\x0d\x0a当同步成功返回0,否则返回-1。\x0d\x0a功能为将系统缓冲区的内容写回磁盘,以确保数据同步。\x0d\x0a在操作系统中,除非设置了自动同步,否则为了减少磁盘的写入量,延长磁盘寿命,写入文件时并不是即时写入到磁盘中,而是先写入内存,这段内存区域被称为系统缓冲区。在系统缓冲区数据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具体数量因系统实际设置而定),会有系统进程一次性写入所有缓冲数据。这样,如果意外断电,那么系统缓冲区内数据就会因此丢失。于是在写入一些重要数据时,都会在写入结束后进行一次sync()的调用,保证数据已经被写入磁盘,降低数据丢失或损坏的可能性。

sync(意指Synchronize,即“同步”)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系统调用,功能为将内核文件系统缓冲区的所有数据。

sync作为C语言的函数之一,sync()一般以void sync(void)的形式在unistd.h内声明。该函数也可以从命令行执行sync命令的方式调用,同时在其他程序语言(如Perl)中也有名字与之相似的函数。

UNIX中还有一些与sync相似的系统调用,如fsync与fdatasync。其中fsync负责写入所有与特定文件描述符相关的缓冲区数据;fdatasync功能与fsync相似,但只负责写入文件中被变更的数据,而不会修改文件的元数据(如文件属性)。

sync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在对数据进行修改操作(包括增、删、改)时,被修改的数据一般仅是暂存于基于内存的写入缓存,而当掉电时这些修改便会丢失;而为保证数据的持久性,数据库必须使用某些形式的sync,以确保修改的内容切实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如PostgreSQL就使用了多种sync类调用(包括fsync与fdatasync)来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对于旋转寻道的硬盘来说,每次旋转只能完成一项“提交”操作以将客户端的修改写入,因此每秒最多只能完成几百次的“提交”操作;而若关闭fsync的限定来放宽要求,则可大幅提升性能,但同时也会带来系统崩溃后数据库损毁的潜在危险。有鉴于此,数据库也使用囊括最近修改信息的日志文件(一般比主题数据文件小得多)来保障可靠性:根据日志文件,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系统崩溃后准确地重做修改操作,以此即可减少对主要数据文件的sync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