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这个称呼原来是他定的

html-css021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这个称呼原来是他定的,第1张

2021.6.17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员再征太空

昨天(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前往中国“天宫”空间站(Chinese Space Station, CSS),开展为期3个月的天和核心舱驻留任务。

时隔近5年,神舟飞船再出征。这一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意义不言而喻。

三位航天员在舱内用手势表示一切正常

这些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以航天员的身份被大家知晓,在一代代人心中,播撒下未来也要参与 探索 浩瀚宇宙的种子。那么“航天员”这个称呼的由来,你了解吗?

“航天员”称呼由来

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钱学森

“东方红一号”纪念邮票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由太空传回地球,拉开了中国人 探索 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承担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体检组。

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这个称呼,是由钱学森提出的。当时国外一般称“太空人”或者“宇航员”。

本次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世界上第三个大规模的航天员训练中心,负责完成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全过程,提供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医务保障。其前身名为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

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曾两次面临被撤销的尴尬困境。所幸,两次都在钱学森的力挺之下,航医所的完整建制得以保留,人员精简,全所科研工作重心转入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几乎每周都到所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学术思想到技术方法都给予具体指导,长达六年之久。

他还一直与陈信、梅磊、梁宝林等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从模拟器研制到空间脑科学的研究,从航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到相关装备的研制,他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2004年春节,刚刚创造 历史 的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2006年1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看望钱老

从那以后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航天员们都会上门去探望钱老,聆听教诲。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现在,我们大家所习惯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世界,而 科技 人员通过各种探测仪器所观察到的范围比这个世界要广阔得多,观察加科学理论使科学技术人员能超出我们这个常规世界,进入深度几千米的大洋洋底,深入到地球地壳以下上千公里的地幔和更深的地核,同时科学家还能知道地球外几十万公里太阳风引起的磁爆,知道太阳系世界之外的恒星世界以及更外的几亿光年范围的世界…… 科技 人员心目中有十几个,二十个世界可以描述,等待着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那些最富于表达能力的各种手法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

——钱学森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师从大科学家冯·卡门,二十八岁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此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回国次年,钱学森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学科。

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钱学森图书馆中的“东方红一号”模型

这座科学家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这里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2012年10月,航天英雄杨利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2012年11月,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对太空的未知着迷的朋友,不妨来这里探访一番,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航天精神。本周末,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两场“航天动手做”活动,等未来航天员们来参与!

TIPS

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华山路1800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门票:免费(需预约)

“航天动手做”活动

1.发电能量转换装置

年龄:10-14岁

活动将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干电池发电原理,了解整个发电能量过程,即化学能 电能 机械能 电能。

2.航天员的“保护伞”

年龄:10-12岁

浩瀚的宇宙中各大行星有着不同环境。有的太过严寒;有的太过炎热;有的氢气、甲烷几乎充斥整个大气层使人无法呼吸。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这些恶劣的环境,创造出航天员的保护伞——航天服。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将了解航天员的航天服,并动手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宇航头盔。

END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49,神舟十二号的三名宇航员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为期3个月的太空生活。

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这次振奋人心的载人航天任务

9时22分(日期是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下同 ):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三名宇航员踏上征程。

9时39分: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太阳能电池板顺利展开。

15时54:升空6小时32分钟后,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8时49分:在对接完成2小时55分后,三名宇航员通过4道门后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

三名宇航员将在太空中做什么?

聂海胜指令长和他的团队在这三个月内的主要任务是让重达22.5吨的天和核心舱投入使用,他们需要紧密配合,在太空中建立一个中国基地,并测试一系列新技术。

我们对三名宇航员了解多少?

56岁的聂海胜此前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他是此次任务中年龄最大的宇航员,他已经有过两次太空飞行经验,其中包括2013年对原型空间站——天宫一号进行的为期 15天的访问。他的队友刘伯明(54岁)和汤洪波(45岁)之前也有过空军经历,刘伯明的上一次太空飞行经历是2008年的神舟七号任务,在那次任务中他执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 在本次为期三个月的任务中,将有两名宇航员执行两次长时间的太空行走。

中国的太空野心

近些年来,中国毫不掩饰其太空野心。它为其太空 探索 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于2019年成为第一个将探测器送到月球背面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空间站(CSS),并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例如,神舟十二号机组人员将进行由挪威领导的癌症调查;在空间站外面将装载有一台印度开发的望远镜光谱仪,用于研究来自深空的紫外线辐射,比如恒星的爆炸。

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正在实现的道路上!

严重恭喜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重要一步!话说中央电视台直播好评,画面流畅 ,曝光适度,上班开了个大屏幕看得很爽,胖五给力,观众心情大好。

谈到空间站,五十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发射并使用的空间站共有11个。这次上天的中国空间站(简称CSS,前端工程师表示很熟悉)算是第12个,那么,这个空间站地位怎么样呢?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后将呈T型,重约66吨,由三部分构成:一个18米长的天和核心舱、两个14.4米长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整个空间站建设完成以后,其总质量大约是国际空间站的约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大小不算太大,与之前的苏联和平号差不多。当然中国空间站技术水平还不错,配置了机械臂,有大量科研设备,核心段有五个对接口,设计使用寿命是十年。空间站一般情况下可以让三位宇航员在轨生活工作6个月,在多个机组交接情况下也可以同时容纳六名宇航员,呆的时间也就相对短一些。

有人说中国这技术实在一般般。但我们要回头看清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这些年中国航天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用有限的经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了自己的特色。

想当年美国登月的时候,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离美国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到了今天中国和美国仍然有差距,但是差距终于没有那么让人绝望了,比如说,主力火箭的力量差点,也差不太多,未来还有长征9号可以期待;空间站尺寸小是小了点,但我们是全自主的,国际空间站可是15个国家合建的,而且寿命也快到了;我们未来的巡天望远镜小是小了点,但在视场等方面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在世界上也属于领先。

我们在航天领域的特色国际社会也是非常认可的。NASA不和中国搞国际合作,中国就和联合国合作。比如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UNOOSA)和中国航天局(CMSA)一起挑出了9大研究项目,利用在空间站上的十多个个冰箱大小的实验架,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科学实验。目前已经敲定的最有名的项目是加拿大驻挪威的首席科学家Larose教授负责的“太空肿瘤”项目,研究团队准备在中国空间站上做一个31天的实验,看看微重力能否减缓癌细胞的成长速度 ,未来加拿大和挪威的科学家也将入驻空间站开展各类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做事情属于小步快跑,计划明显,执行力超强。未来几年中国航天在空间站方面还有一系列重大发射。2021-2022年,中国很可能开展11次以上的发射以初步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其中包括空间站3个舱段的发射,4次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和4次载人神舟飞船发射 。最近来看,天舟货运飞船准备在五月份发射,给天和核心舱运送补给和推进剂,发射火箭是长征7号;之后稳如泰山的火箭老将长2F将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神舟12号飞船,运送新一批三位航天员进入新建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人真不容易,用有限的经费,在国际航天竞争中做出了特色,在某些领域慢慢开始领先。而且现在的航天人看上去都年轻,都有朝气,看了就觉得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