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1和CSS2有什么区别?

html-css037

CSS1和CSS2有什么区别?,第1张

样式表背后的技术称为CSS,即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CSS是一种定义样式(如字体、颜色和位置)的语言,用于描述如何格式化和显示网页中的信息。CSS样式可直接存储在HTML网页中,也可存储为独立的样式表文件。不管以哪种方式保存,样式表都包含将样式应用于特定元素类型的样式规则。在外部使用时,样式表规则放在外部样式表文档中,文件扩展名为.css。

CSS是一种简单的样式表语言,最初用于HTML。CSS存在两个版本:CSS1和CSS2。CSS1提供有关字体、颜色、位置和文本属性的基本信息,该版本已经得到了目前解析HTML和XML的浏览器的广泛支持。CSS2是一个较新的标准,其中增加了对有声样式表、用户界面样式表、国际化和双向文本等等的支持。

CSS2是对CSS1的补充,两个基本上是包含关系,就是CSS2包含了CSS1,CSS1能做的事情CSS2能做,CSS2能做的事情,CSS1不一定行。区别主要在这里。现在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是兼容CSS1的,CSS2的话,在IE6、7里面会有一些样式有显示上的bug,例如margin双倍边距等,当然这些问题现在都有解决办法了。

至于CSS3,由于html5标准还没有最终定稿,CSS3的标准也在争议过程中。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一款浏览器可以百分之百地支持CSS3样式,不过在chrome、Firefox等浏览器里面CSS3的绝大多数属性都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支持的,IE9、IE10在这方面表现得略差一些,基本上只能支持CSS3属性里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的样子。至于IE8及以下版本的IE,基本是不支持CSS3的。所以要说CSS3有没有普及,只能说除了IE,所有浏览器都可以比较好的支持了,但普及还谈不上。

对于像我一样的很多老网民来说,IE浏览器绝对是不陌生的,其位置也是不可替代的。

虽然,如今IE浏览器已经“寿终正寝”。与其说是“IE已死”,倒不如说是“IE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我觉得这样说,更能体现一种东西——情怀。毕竟,IE至今已经诞生27年,而对于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说,其服役时间也基本上长达20年,这期间,给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于80、90后来说,IE也算是美好“青春的回忆”里的一部分。

IE于2022年6月15日正式退役,网友纷纷表示不舍,“爷青结!”、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几代人的青春见证者”,而IE给我们带来的回忆,其实就是IE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

在此,我们不妨一起来回忆一下……

中国互联网简史与IE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开创于1962年,直到1994年,中国才获准加入互联网并成功完成互联网接入。

1997年,被公认为中国互联网元年,中国早期最知名的三家互联网公司成立,它们是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这是中国互联网的1.0时代。

1998年,腾讯创立,它将“人和人”进行了连接;

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它将“人和商品”进行了连接;

2000年,百度创立,他将“人和信息”进行了连接。中国互联网进入2.0时代。

而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阶段,IE也迎来了其“人生巅峰”!

1995年8月16日,微软Internet Explorer 1.0发布;

随后,IE2.0发布,并成为所有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附送的缺省浏览器,而此时,Windows操作系统正是大名鼎鼎的Windows 95。

1996年,IE3.0发布,背靠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强大背景,IE浏览器迅速的扩大了市场份额,并一举打败网景Navigator浏览器。

1997年IE4.0发布,IE4.0新增了Active Desktop活动桌面,支持DHTML,Outlook Express 4.0也包含其中。

1999年IE5.0发布,IE5.0对CSS1和CSS2的支持使得文本渲染得到了增强。

2001年IE6.0发布,也是在这个时候,微软将IE与Windows XP打造成黄金组合,从而统治了互联网多年,到2004年,IE市场份额达到了其历史最高点的95%,而这正好也是中国互联网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2006年IE7.0发布,IE7.0首次独立于操作系统作为一款应用程序存在,微软也通过种种措施来鼓励用户放弃IE6.0,升级IE浏览器至最新的版本。

同时,IE的竞争对手Mozilla Firefox的产品Firefox 2.0也问世了,现在看来,IE的统治地位也在这个时间节点过后,逐步走向衰弱。

2009年,备受争议的IE8.0浏览器发布,虽然,当时微软宣称IE是全球增长最快和最受欢迎的一款浏览器。

但是,微软随后逐渐放慢了IE更新和优化的速度,IE浏览器逐渐被打上缓慢、卡顿、功能少、难用等标签,遭到不少网民的吐槽。“科技史上 50 种最糟糕科技产品之一”,是网民2011年赋予IE 的称号。

在产品迭代速度惊人的互联网市场,微软的懈怠给竞争对手提供了超越良机,而且IE也没有觉察到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同时期的Chrome浏览器在10年内进行了多达70次更新,相比之下,IE浏览器只是在IE 8和IE 11之间更新了4次!而当谷歌的Chrome已经成为安卓操作系统的默认浏览器时,IE甚至没有开发安卓和iOS平台版本。

长期的懈怠和疏忽,造成的后果就是用户体验欠佳,安装包大、下载速度慢、打开速度慢、反应迟钝、功能单一、兼容性不佳、安全性很差,这些都成为了IE始终摆脱不掉的负面评价,最后不得不逐渐沦为“明日黄花”。

时间转眼来到2015年,IE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跌破20%,微软也不得不宣布放弃IE,而接力IE的是沿用至今的Microsoft Edge,至此,Edge成为新的Windows系统默认浏览器,IE的蓝色“e”标也被更为圆滑、更加开放的新标志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猎豹浏览器、百度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火狐浏览器、360浏览器、qq浏览器、UC浏览器、欧朋浏览器、2345浏览器……越来越多的浏览器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面对更快、更聪明、更听话的众多浏览器,用户也找到了IE的另外两个优点:不用下载、可以下载其它浏览器。

2016年,IE11之前的版本停止安全更新;2018,Edge浏览器从HTML内核迁移为竞争对手Chrome同款Chromium内核;2020年,微软宣布停止office对IE的支持;2021年,微软预告IE将推出历史舞台;2022年6月,IE正式退役。

 一直陪伴我们的IE浏览器也落下帷幕,属于它的时代结束了,新的浏览器已经崛起,作为使用者和受益者的我们,希望它们越做越好吧,同时,我们在此,向无数的浏览器开发和运维的工作人员表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