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一般是指文章中的语言,一般作用表达内心的想法或者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的影响。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富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词语理解型答题格式: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5、句子理解型的答题格式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对此类命题,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句子的含义。
拓展阅读:
表达效果有哪些
1、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序四种记叙顺序。
2、描写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包括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描写等,表达效果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议论用在文章开头、中间与结尾表达效果是不同的。文章开头的议论是点明主旨、总领下文,中间是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结尾是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4、抒情分为触景生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理等,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能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说明是把事物的特征、特质、性状等都说清楚,分为概说、解说、界说等。解说包括定义、举例、数字、比较、引用解说等。说明的表达效果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准确。
表达效果和表达特色的区别
1、应用不同
①前者可以体现文章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
②后者在介绍对象中反映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
2、性质不同
①前者包括结构、语言修辞、论证方法和人物的描写方法
②后者的主要分类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3、形式不同
①前者在行文细节、字词句和标题等方面表达自身的写作风格
②后者通过记叙表达、描写方式和修辞用法等使句子变得生动出彩。
题型一:
1、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
2、请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3、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题模板:
① 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 引出……论题。
② 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 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 反面进行论证。
④ 最后得出……的结论 / 强调……的中心论点 / 发出……的号召 /
提出……的希望。
题型二:
1、请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2、××部分(××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模板:
并列 / 递进 / 总分 / 分总 / 总分总关系。
题型三:
1、××段能否去掉?
答题模板:
① 表态:一般是不能去掉。
② 分析1:该段的内容是什么?
③ 分析2:上下文的内容是什么?
④ 分析3:与上下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⑤ 总结:得出不能去掉的理由。
题型四:
1、××句子(段落)能否调换?
答题模板:
① 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
② 分析: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 总结:得出不能去掉的理由。
破立结合的答题格式
一、模板建构
(1)摆现象:引述某一或多个事实现象。
(2)揭原因:多角度“破”析原因,挖出根源(表层、深层原因;主要、次要原因;内因、外因——自身、他人及社会原因等)。
(3)析危害:进一步“破”析弊端(近期、长远)。
(4)明立旨:明确树“立”中心论点。
(5)谈方法:针对现实切实中肯地树“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升主旨:呼应上文,升华中心论点。
【注意:此模板中,前3个环节属于“破”, 后3个环节属于“立”。(2)(3)的位置可颠倒,且相关内容均可不止写一段;(4)也可体现前面的段落之中。】
二、范文赏鉴
“灰色儿歌”之殇
1、曾几何时,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和笑语,而且还给他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然而时至当下,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却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甚至不健康色彩的“灰色儿歌”。
如“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这种现象真是令人堪忧! (摆现象——对比)
2、“灰色儿歌”为何能大行其道?这些“儿歌桥段”的出现并非偶然,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它已成为当下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从表面上看,这些改写流行歌曲、古诗词、老童谣的儿歌,被儿童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对学习的不满,因而被孩子奉为“经典”。
然而从实质上看,叛逆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庸俗性等特征,让“灰色儿歌”刻有大众文化的深深烙印,它的出现有社会发展、教育滞后、儿童社会化步伐加快等诸多因素,但大众文化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大众文化被人形容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孩子们正处于求学阶段,一不小心,大众文化成为他们文化精神的销蚀剂,无聊与庸俗替代了文化品位,自然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一年级的强盗;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一群群;五年级的情书漫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如此庸俗的儿歌从儿童口中吐出实在让人尴尬,不过谁能否认成人文化和低俗文化对孩子的冲击?灰色儿歌同时折射出教育力量的式微。
灰色儿歌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是因为它们一方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反映了一些学校缺乏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缺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揭原因——从表层、深层“破”析)
3、无可否认,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
从学校到家庭,都围绕成绩给学生施压,造成一些孩子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通过编写一些灰色儿歌来表达不满。倘若长此以往,让这种不良现象任意蔓延下去,儿童的未来发展将不堪设想,更谈何民族国家的发展兴盛!(析危害——进一步“破”析弊端)
4我们不能让“灰色儿歌”大行其道,而应该让“阳光儿歌”大为流行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明立旨——明确树“立”中心论点)
5、儿歌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应该能丰盈心灵,让儿童“解渴”、家长放心,而不是让整个社会都为之忧心忡忡的“灰色儿歌”。
应该给学生减负,给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儿歌,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谈方法——针对不良现状树“立”解决办法)
6、我们坚信,“灰色儿歌”就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阳光儿歌”一定会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 (升主旨——照应上文,运用比喻、对比升华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