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ve App开发即我们所称的传统APP开发模式(原生APP开发模式),该开发针对IOS、Android等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框架进行开发,该模式通常是由“云服务器数据+APP应用客户端”两部份构成,APP应用所有的UI元素、数据内容、逻辑框架均安装在手机终端上。
Web App开发
Web App开发即是一种框架型APP开发模式(HTML5 APP 框架开发模式),该开发具有跨平台的优势,该模式通常由“HTML5云网站+APP应用客户端”两部份构成,APP应用客户端只需安装应用的框架部份,而应用的数据则是每次打开APP的时候,去云端取数据呈现给手机用户。
Web APP应用呈现以下特点:
(1)每次打开APP,都要通过APP框架向云网站取UI及数据;
(2)手机用户无法上网则无法访问APP应用中的数据。
(3)框架型的APP无法调用手机终端的硬件设备(语音、摄像头、短信、GPS、蓝牙、重力感应等)
(4)框架型APP的访问速度受手机终端上网的限制,每次使用均会消耗一定的手机上网流量;
(5)框架型APP应用的安装包小巧,只包含框架文件,而大量的UI元素、数据内容刚存放在云端;
(6)APP用户每次都可以访问到实时的最新的云端数据;
(7)APP用户无须频繁更新APP应用,与云端实现的是实时数据交互;
适用企业:电子商务、金融、新闻资讯、企业集团需经常更新内容的APP应用。
Native App(原生型APP)应用呈现以下特点:
(1)每次获取最新的APP功能,需要升级APP应用;
(2)原生型APP应用的安装包相对较大,包含UI元素、数据内容、逻辑框架;
(3)手机用户无法上网也可访问APP应用中以前下载的数据。
(4)原生型的APP可以调用手机终端的硬件设备(语音、摄像头、短信、GPS、蓝牙、重力感应等)
(5)APP应用更新新功能,涉及到每次要向各个应用商店进行提交审核。
适用企业:游戏、电子杂志、管理应用、物联网等无需经常更新程序框架的APP应用。
移动Web无所不在,移动Web是目前唯一的支持各种设备访问的平台,与桌面Web一样,移动Web支持各种标准的协议。移动Web也是唯一一个可供开发者发布移动应用的平台,它将各种移动交互与桌面任务有效地连接了起来;而开发Native App可以充分利用设备的特性,而这一点往往是Web浏览器做不到的,所以对一个产品本身而言,Native App是最佳的选择。
1.H5的性能很差,一般经常改的地方可以用H5,比如论坛,咨询之类的,而且限制也是很大,很多效果是没办法做到的。GUI框架的WebView普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APP全部由H5来做(不太可能,送审很可能被拒),那么会显得非常卡。
2.用iOS SDK,如果实现热更新是比较麻烦的。对于论坛,咨询这种模块,动不动就改版,做起来比较头疼,用H5就很合适了。尤其在APP跨安卓和iOS的时候,这类模块如果直接用H5,那么就很容易共用。
H5网页App开发和纯原生的App的差距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
动画有很多种,比如侧边栏菜单的滑入滑出、元素的响应动画、页面切换之间的过场等等,在H5之下的众多实现方法都没有办法达到纯原生的性能。一般这些的话有几种不同的选择:css3动画、javascript动画、原生动画。
css3动画非常的消耗性能,如果某一个元素用到css3动画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大面积或过场使用css3动画会让app低端手机体验非常差。最好的选择一般是通过框架调用底层的动画,但不管怎么样等于在原来的代码上包上了一层,性能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比如在一个新页面的载入上,如果调用底层动画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本身资源页面的渲染问题,另一个是远程数据的获取。即便是这些动画能够很快的响应,但大量的css页面会导致渲染卡顿,滑入时可能会有白屏/机器卡顿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性能问题又必须要用到预加载或模拟动画。即便是这样,滑入滑出的动画在低端的安卓机器上还是有很多问题,如果获取服务端数据处理的方式不合适,卡顿白屏的现象会更严重。具体看下面的数据获取方式。
2、获取服务端数据
首先要接受的是,这里的数据获取都是在资源页面上异步完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资源页面完成预加载或者渲染。但是异步拿到的数据在填入页面中时可能会涉及DOM操作,众所周知,DOM操作非常消耗性能,如果页面小还好,页面稍大数据稍微复杂一点,频繁的DOM操作会导致明显的闪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页面加载进来之后数据更新的速度太慢,也会让页面模板等待很长时间,对用户体验又不友好,总不能每次打开都像浏览器一样等待刷新是吧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H5开发是很难承担大规模数据的页面,在它们之中频繁切换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肯定有人也会想到用MVVM的方式,其实我也写过一些基于MVVM的H5app开发,相对来说它们获取数据和更新数据的方式更敏捷更科学,但写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很多H5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面的页面切换里来讲。
3、页面切换
上面我们看到了几种不错的实现方式,比如预加载和模拟动画,甚至有批量的预加载,批量的截图模拟动画等等,虽然看起来很友好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事实上如果页面足够多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页面的生存周期。
试想一下,如果引导页或者主页面缓存了5个子页面的资源,在跳转到响应的子页面时又会缓存这些子页面的下级页面资源,如此反复肯定会占据大量内存使APP的体验下降。那么怎么知道那些页面是需要的,最多缓存多少页面,什么时候结束哪些页面的生存周期呢?在我用过的很多H5APP的框架里都没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完美的解答,因此在页面较多内容较多的app开发中可能会因这些资源分配的问题降低性能。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MVVM的数据加载问题,实际上不管哪个MVVM框架,写过的人都知道管理这种新型的前端代码最重要的问题是内存的问题,你既要保证代码写的足够优雅没有任何内存泄露问题,也要考虑到在页面生存周期结束时它们的控制器/页面资源是否得到释放,这对全局有没有什么影响,在多个请求时也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甚至是复用这些父级页面传过来的缓存资源等等。较小的APP可能并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你想用纯H5来开发大型app,这很可能会浪费你很多时间——而且结果还不会让你满意。
4、Android/iOS的区别
很多人都说纯H5app开发一次编写就能编译Android/iOS两种不同的APP,大大降低了成本。实际上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你写过这类APP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它们既不省事,又存在很多BUG,调试时尤其繁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ndroid和iOS在返回上一页的处理方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iOS的顶部bar在全屏下怎样处理,Android机器出现smart bar怎样处理页面的布局,调用底层硬件时怎样区分不同的场景等等,你需要写一个又一个机型和系统的判断,然后分别在Android和iOS下调试,最后你却发现这并没有卵用,累的要死却什么没学到,只有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过时的经验。
现在做H5混合APP开发的人很多,但是纯H5却很年轻,很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是我在做这些APP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最后说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H5优势,大家大谈H5APP时都是快速开发、低成本、多平台等等,但我却觉得它和很多APP开发方式相比有一个不同之处——图文混合的排版。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CSS样式消耗了性能,但是它带来了排版的多样性,能够细致到每一个字宽行高和风格的像素级处理,才是H5的优异之处。
课程1、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 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等等教材。 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化学,通信原理,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原理等课程后开设本课程,全面了解物联网之RFID、M2M、传感网、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应用。 \x0d\x0a课程2、C语言程序设计 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等教材。 物联网涉及底层编程,C语言为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OSGi,OPC,Silverlight等技术标准。 \x0d\x0a课程3、Java程序设计 ,使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等教材。 物联网应用层,服务器端集成技术,开放Java技术也是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Eclipse,SWT, Flash, HTML5,SaaS等技术。 \x0d\x0a课程4、无线传感网络概论,使用 无线龙通讯科技出版社《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短距离无线通讯入门与实战》等教材。 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Zigbee, 蓝牙,WiFi,GPRS,CDMA,3G,4G,5G等等 。 \x0d\x0a课程5、 TCP/IP网络与协议 ,《TCP/IP网络与协议》,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TCP/IP以及OSI网络分层协议标准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Socket编程技术也是基础技能,为必修课。 \x0d\x0a课程6、嵌入式系统技, 《嵌入式系统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教材。 嵌入式系统(包括TinyOS等IoT系统),是物联网感知层和通讯层重要技术, 为必修课。 \x0d\x0a课程7、传感器技术概论, 《传感器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对传感器技术与发展,尤其是在应用中如何选用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需要了解传感器的设计与生产,对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有深入了解。 \x0d\x0a课程8、RFID技术概论,《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RFID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之一,需要了解,它本身(与智能卡技术融合)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以是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x0d\x0a课程9、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需要了解,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作为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x0d\x0a课程10、M2M技术概论 , 《M2M: The Wireless Revolution》,TSTC Publishing,等教材。 本书是美国“Texas State Techinical College”推出的M2M专业教材,在美国首次提出了M2M专业教学大纲,M2M也是物联网主要领域,需要了解,建议直接用英文授课。 \x0d\x0a课程11、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软件是灵魂,中间件是产业化的基石,需要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对毕业后有志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学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