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对象的 3D 旋转角度
前三个参数分别代表旋转的方向 x,y,z,第四个参数表示旋转的角度,参数不允许省略
前三个参数只有三个取值效果:正数,0,负数
如果多个方向发生改变,小数会代表在这个方向的旋转程度,最小小数取值为 0.1
指定对象 Z 轴的平移(更多用于遮罩)
z 值不能省略
指定对象的 3D 位移
第一个参数对应 X 轴,第二个对应 Y 轴,第三个对应 Z 轴,参数不允许省略
指定对象的 Z 轴缩放
参数对应 Z 轴,不允许省略
指定对象的 3D 缩放
参数不允许省略
指定观察者与 XOY 平面(也就是屏幕)的距离,使具有三维位置变换的元素产生透视效果
指定透视点的位置
x-axis:50%
y-axis:50%
3d变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坐标轴的方向, 3D变形的坐标轴则是X,Y,Z三条轴组成的立体空间,X轴正方向是朝右,Y周正方向是朝下,Z轴正方向是朝屏幕外
假定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平面坐标应该更加简单,刻画一个点的向量应该: [x, y, z]
所谓变换矩阵就是指,该矩阵 X 坐标向量 可以得到变换后的新坐标,满足如下性质
<"平移"后 的坐标>= <平行移动变换矩阵>X <原始坐标>
<"缩放"后 的坐标>= <缩放移动变换矩阵>X <原始坐标>
<"旋转"后 的坐标>= <旋转移动变换矩阵>X <原始坐标>
<"斜切"后 的坐标>= <斜切移动变换矩阵>X <原始坐标>
初始化的变换矩阵
初始化的变换乘法后的结果
所以matrix3d的默认值
观察者站轴的正方向看向负方向,旋转物体,逆时针为负,顺时针为正。
其中有
可以得到旋转矩阵
移动的变换矩阵
dx: x轴移动的距离
dy: y轴移动的距离
dz: z轴移动的距离
缩放的变换矩阵
斜切是最不好理解的,符合右手定则,如果y轴斜切角度,是指垂直Y轴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的坐标
在前端开发中,我们采用的动画方案有主帧动画 、 补间动画、骨骼动画 等等
借助css3的transform,我们可以实现很流畅的补间动画
如果物体发生了上面的几种变换,可以把上面所有矩阵依次序相乘,然后就得到了最终的变换矩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 一个css变换举证 M 总可以写成一个
M = SRT
其中 S 是缩放举证 R 是旋转矩阵 T是缩放举证
变换过程中,我们可以对S R T 分别实现补间动画,来进行变换动画
层叠上下文 (stacking context),是HTML中一个三维的概念。在CSS2.1规范中,每个盒模型的位置是三维的,分别是平面画布上的X轴,Y轴以及表示层叠的Z轴。一般情况下,元素在页面上沿X轴Y轴平铺,我们察觉不到它们在Z轴上的层叠关系。而一旦元素发生堆叠,这时就能发现某个元素可能覆盖了另一个元素或者被另一个元素覆盖。如果一个元素是层叠上下文元素,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元素在Z轴上就“高人一等”,最终表现就是它离屏幕观察者更近。
你可以把层叠上下文元素理解为理解为该元素当了官,而其他非层叠上下文元素则可以理解为普通群众。凡是“当了官的元素”就比普通元素等级要高,也就是说元素在Z轴上更靠上,更靠近观察者。
层叠等级 (stacking level,叫层叠级别/层叠水平也行),决定了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元素在z轴上的显示顺序。
联系上面说到的层叠上下文可以得出结论:
1、普通元素的层叠等级优先由其所在的层叠上下文决定。
2、层叠等级的比较只有在当前层叠上下文元素中才有意义。不同层叠上下文中比较层叠等级是没有意义的。
层叠顺序 (stacking order)表示元素发生层叠时按照特定的顺序规则在Z轴上垂直显示。由此可见,前面所说的 层叠上下文 和 层叠等级 是一种概念,而这里的 层叠顺序 是一种规则。
前面说了那么多,到底如何产生层叠上下文呢?如何让一个元素变成层叠上下文元素呢?
其实,层叠上下文也基本上是有一些特定的CSS属性创建的,一般有3种方法:
1、HTML中的根元素<html></html>本身就具有层叠上下文,称为“根层叠上下文”。
2、普通元素设置position属性为非static值并设置z-index属性为具体数值,产生层叠上下文。
3、CSS3中的新属性也可以产生层叠上下文。
有两个div,p.a、p.b被包裹在一个div里,p.c被包裹在另一个div里,只为.a、.b、.c设置position和z-index属性。
效果:
因为p.a、p.b、p.c三个的父元素div都没有设置z-index,所以不会产生层叠上下文,所以.a、.b、.c都处于由<html></html>标签产生的“根层叠上下文”中,属于同一个层叠上下文,此时谁的z-index值大,谁在上面。
有两个div,p.a、p.b被包裹在一个div里,p.c被包裹在另一个div里,同时为两个div和.a、.b、.c设置position和z-index属性。
效果:
虽然p.c元素的z-index值为999,远大于p.a和p.b的z-index值,但是由于p.a、p.b的父元素div.box1产生的层叠上下文的z-index的值为2,p.c的父元素div.box2所产生的层叠上下文的z-index值为1,所以p.c永远在p.a和p.b下面。
另外,由于p.a和p.b这两个元素都在父元素div.box1产生的层叠上下文中,所以谁的z-index值大,谁在上面。
有两个div,div.box1内有div.child1,div.box2内有div.child2,来看一看.box1/.box2的z-index属性值分别为auto和0时,.child1和child2的层级有什么不同。
1、.box1/.box2虽然设置了position: relative,但是z-index: auto的情况下,这两个div还是普通元素,并没有产生层叠上下文。所以,child1/.child2属于<html></html>元素的“根层叠上下文”中,此时,谁的z-index值大,谁在上面。
2、而把.box1/.box2的z-index属性值改为0,最终结果完全相反。这时.child2覆盖在了.child1上面。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设置z-index: 0后,.box1/.box2产生了各自的层叠上下文,这时候要比较.child1/.child2的层叠关系完全由父元素.box1/.box2的层叠关系决定。但是.box1/.box2的z-index值都为0,都是块级元素(所以它们的层叠等级,层叠顺序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在DOM结构中后面的覆盖前面的,所以.child2就在上面。
CSS3中出现了很多新属性,其中一些属性对层叠上下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
父元素的display属性值为 flex|inline-flex ,子元素z-index属性值不为auto的时候,子元素为层叠上下文元素;
元素的 opacity 属性值不是1;
元素的 transform 属性值不是none;
元素 mix-blend-mode 属性值不是normal;
元素的 filter 属性值不是none;
元素的 isolation 属性值是isolate;
will-change 指定的属性值为上面任意一个;
元素的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属性值设置为touch。
CSS3中,元素属性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就会产生层叠上下文。我们用第1条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说明。
栗子有三个层级:div.box >div.parent >div.child
我们来看一下,给div.box设置CSS3属性display=flex对层级有什么影响。
1、.parent设置了z-index属性值,但是没有设置position属性,z-index无效,所以没有产生层叠上下文,.parent还是普通的块级元素。此时,在层叠顺序规则中,z-index值小于0的.child会被普通的block块级元素.parent覆盖。
2、当给.box设置display: flex时,.parent就变成层叠上下文元素,根据层叠顺序规则,层叠上下文元素的background/border的层叠等级小于z-index值小于0的元素的层叠等级,所以z-index值为-1的.child在.parent上面。
上面说了那么多,可能你还是有点懵。这么多概念规则,来点最实际的,有没有一个“套路”当遇到元素层叠时,能很清晰地判断出他们谁在上谁在下呢?答案是——肯定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