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病毒特指对香蕉的病毒与电脑无关。
香蕉病毒病是香蕉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推广试管苗以来,由于试管苗对病毒病极敏感,发生率很高,发病严重的病株可达70%以上,严重影响香蕉产量及商品价值。
发生危害:香蕉束顶病由香蕉束顶病毒(BBTV)引起的,是香蕉生产上重要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植株早期染病会导致植株严重发病,完全失去经济价值;中后期染病,当年虽可获得一定产量,但果实品质有所下降。我国发生普遍,一般危害率5%~10%,严重的20%~40%,甚至更高。采用组培苗种植技术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少数非洲国家,而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迄今未见发生的报道。BBTV是香蕉和车前草上最严重的病害,20世纪初在斐济和20年代在澳大利亚曾大面积流行,使香蕉产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在新南威尔士,1922年香蕉因病平均减产90%。
传播方法:病害主要通过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nigronervosa以半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田间流行主要与越冬毒源和田间香蕉交脉蚜数量密切有关。也可通过带毒种苗、组培苗、吸芽、球茎可实行远距离和大面积传播。不土传,也不能通过机械接种传播,因而剪枝等农艺操作不会传播病毒。
传毒介体:自然状态下由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nigronervosa半持久或持久传播。循环期48h,最短获毒时间17h,最短传毒期1.5~2h,保毒期13d,蜕皮后仍保持传毒能力,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病毒在虫体内循环,但不增殖复制。病毒的传播不依赖任何辅助病毒。
种苗传植物:香蕉等芭蕉科植物带毒无性繁殖材料。
自然寄主:香蕉Musanana等芭蕉科植物。如大蕉Musasapientum、蕉麻M.textilis、长梗蕉、尖苞叶蕉、班克氏芭蕉M.banksi和象腿蕉Enseteglaucum。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芭蕉属的Eumusa种群中大多数可食用的品种,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南太平洋诸岛屿的Sawaqa种群的食用品种均能被侵染。而姜、芋不是香蕉束顶病毒的寄主。近年来,姜花Hedychiumcoronarium和美人蕉Cannaindica亦被认为是不定的寄主,而后一种植物由于在田间能产生类似束顶的症状而被界定为寄主的。但是,在接种试验证明,美人蕉属Cannaspp.、鹤望兰属Strelitziasp.、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和玉米Zeamays等均不能被病毒侵染。
国内周仲驹等人的研究表明,香蕉、粉芭蕉和大蕉等是香蕉束顶病毒的寄主,但美人蕉、芋头、艳山姜、芭蕉芋、姜黄、长春花、甜瓜等其他24种供试植物不是该病毒的寄主。研究结果还认为,在福建省香蕉产区,香蕉束顶病流行的主要侵染源为香蕉病株,而粉芭蕉和大蕉等病株则可在病区中病害的长期定殖和流行起重要的作用。
侵染循环:新植区的初侵染来源为带毒吸芽和种苗。种苗的带毒性决定新区的严重度。有研究指出,新植区毗邻病园50~100m,1年后发病率达88%,新植区67%的新病株都在老病株周围20m内。疫区或常植区病株间通过香蕉交脉蚜重复传染。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病害发生与香蕉交脉蚜发生数量、毒源植物多寡紧密相关。干旱、少雨季节,由于有翅型蚜虫出现而严重。在蕉园中从10月开始香蕉交脉蚜虫口量逐渐上升,到1~2月达高峰,5月达发病高峰。浓绿幼嫩的植株或中、小苗期最易感此病。蕉园失管,杂草丛生,病株多,将显著加重病害的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