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公司在其后的20年中,因为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推陈出新之举,使事业蒸蒸日上。如1972年,公司研制成功半导体的文字处理机,两年后,又推出这种电脑的第二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公室中必备的设备。对科研工作的大量投入,使公司产品日新月异,迅速占领了市场。这时的王安公司,在生产对数电脑、小型商用电脑、文字处理机以及其它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当然,任何公司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王安公司也不例外。早在60年代中期,由于公司初期生意不错,而老板王安博士又雄心勃勃,想与电脑行业霸主IBM公司一争雌雄,导致公司业务扩张过快。公司实力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只能四处借贷。最终负债累累。1967年8月23日,公司在债权银行的压力下,只能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来偿还债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为王安公司飞黄腾达的起点。原来,由于公司业绩很好,深受大众信赖,公司股票以每股12 5美元上市,当天收盘的股价竟高达40 5美元。一日之间,王安家族成为拥有帐面财富达5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
至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佣了3 15万员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脐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
然而,幸运并非总是眷顾着王安公司。在80年代末期,几乎与王安患上绝症的同时,王安公司也由于一连串的重大失误,由兴盛走向衰退。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比过去4年总收入额下降了16 6亿美元。同时,王安公司的市场价值也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4年前,鼎盛时期的王安公司雇员达3.15万人,现在却将减至8000人。正如十几年前王安公司神奇的崛起一般,它又以惊人的速度衰败了。
实际上,早在3年前,王安公司就已陷入了资金医乏的困境中,但那时王安的儿子王烈仍然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拥有30亿美元的年收入,决不可能垮台。"王烈自信地说道。
事实证明,他错了,王安公司的产业损失相当惨重,在他们申请《破产法》第十一章"破产保护"之前3个月的痛苦煎熬中,王安公司没有得到新的投资者,深陷在债务的困境中。王安公司似乎在劫难逃,将近全部资产四分之一的巨额损失赫然逼近。这时的王安公司面临着违反银行债务协定的危险,该协定要求公司至少保持一个最低资产净值。即使王安公司能够成功地重组债务,也会规模锐减,甚至不能继续从事电脑行业。如此悲惨的处境将使王安公司5000名职工失业,而且,王安公司的股东们也损失惨痛——包括王安家族本身,他们曾拥有价值近16亿美元的股票。一个辉煌灿烂的帝国梦想破灭之后,"竟是一个多么黯淡无奈的尾声啊!
是什么使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年轻电脑帝国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崩溃了呢?当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王安未能激流勇退,推出新人。晚年的王安失去了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在经营上故步自封,判断力趋向迟钝,使公司失去了原有的日新月异的优势,可谓王安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以他的天才,居然没有发现向更廉价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个人电脑,必将淘汰他的功能单一的文字处理机和大体型的微机。当IBM等公司致力发展个人电脑之际,王安却不听下属劝告,拒绝开发这类产品。当电脑行业向更开放、更工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时,王安却坚持自己老一套的专有的生产线。这时王安公司的产品不但未赶上发展兼容性高的个人电脑这一电脑新潮流,而且失去了王安电脑原有的宝贵特征和性能。在电脑这一高科技含量且高速发展的行业中,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脱离必然导致一个公司的失败。
此外,王安公司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背离了现代化企业"专家集团控制,聘用优才管理"的通用方式,反而像许多华人企业一样,延续传统的家族管理方式,任人唯亲,造成用人不当。1986年11月,王安以"虎父无犬子"的心态,不顾众多董事和部属的反对,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为公司总裁,其实王烈出掌研究部门时就表现不佳,1983年他宣布推出的10馀种产品无一兑现。由于他才识平庸,缺乏父辈的雄风,加之不很了解公司业务,令董事会大失所望,一些追随王安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愤然离去,公司元气大伤。从1986年底王烈赴任至1988年中,仅1年多时间,公司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1988年的亏损额高达4 24亿美元。1989年9月,病危之中的王安,不得不亲自宣布王烈辞职,另请高明。1990年王安去世后,王安公司每况愈下,不仅逐渐失去市场,也逐渐失去了顾客的信心。
还有,在最后关键性的3年中,公司决策羁于优柔寡断,没有作出坚决的选择,迅速降低产品成本。他们没有生产出为更多客户所期待的新产品,反而通过对已售出产品的维修,软体换代和其它附加费从顾客兜 榨取钱。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损伤公司形象、消蚀"上帝"信任的做法,也必然会将公司引向末路。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分析,王安公司对其客户基础造成的最大伤害,是该公司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了维持电脑运行所必须的更换软体的费用。无论谁购买了王安公司的大型微机,都必须支付5000美元的费用,而以前这项费用只需1000美元。
王安公司与那些王安电脑的销售公司的关系也极度恶化,那些公司专向有特别要求的客户出售特制的王安电脑系统。当这些公司因为技术方面的问题用电话询问王安公司的工程师时,竞要每次收费175美元。凡此种种,不但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合作伙伴,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衰败,这就是王安的惨剧。
爱德华 米勒是著名的经营专家,他曾屡屡挽救濒临绝境的公司。1989年9月3日,垂暮多病的王安博士亲自下令大儿子辞职,并高薪聘请米勒接任这一职务。米勒向王博士表示了坚定的信心,当时,他简直被当成了王安公司的救世主。他订下3年契约帮助王安公司重整旗鼓,年收入100万美元。他的加入给股民又一次带来了希望,王安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了25美分,达到6 25美元。
米勒上任后,果然表现出了他在处理债务方面的才干,迅速缓解了致命的财务困难。1年内,他大幅减少了附有义务要求的银行债务,成功地将债务总额由5 75亿美元降至1200万美元。这部分债款大部分是靠出售分公司的资产和卖掉台湾一家工厂30%的股份所得到的资金偿付的。
但是,对于电脑这一高科技的新兴产业来说,米勒有其致命的缺点——他是个新手,因此他无法有效地解决王安失败的基本问题,即促使王安实验室迅速推出新产品。由于他对电脑行业所知甚少,所以不能正确预测公司新产品的研制进度,也不能成功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研制活动。他曾许诺要生产一种能使Unix作业系统运转的工业标准电脑,但到1991年底他还未组织软体专家进行开发。他甚至声称要在原有的图文兼容机的市场基础上把公司变成一个软体公司。这一切使王安公司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再次丧失了。
原有客户已逐渐用个人电脑取代了王安公司的文字处理机,而其它的潜在客户中又对王安公司的发展状况心存疑虑。资讯开发顾问特纳先生说:"他们失败于没有接受开放系统,而他们一旦开始着手,又落后太多。"是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停滞不前甚至进步缓慢都将使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另外,米勒也没有保住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客户的信任。他在某些方面行动太迟缓了。例如,本来事先决定裁减1000名雇工,可是直到几个月后使公司元气大伤的停工之后,他才将其付诸实施。许多伤害顾客的规定和做法,也未能被尽早地禁止。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没有客户的公司是无法生存的。
而且,米勒错误地估计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一厢情愿地盲目乐观,甚至就在王安公司宣布其巨额损失之前仅几刻钟,他还在预告利润的回升。
无论如何,爱德华 米勒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致命的债务和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使公司一次次错过了重振雄风的良机,机会转瞬即逝,造成的损失则已是不可挽回了。
仅仅10年之前,也就是80年代初期,王安公司的股票曾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在顶峰的42 5美元。这样的鼎盛时期实在太短暂了,当王安公司山穷水尽,前途黯淡的财务状况曝光后,王家B种普通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由1992年2月份的75美分,一天就下降了37 5美分。在这之前股市疯狂的3天中,有超过800万美元的股票易手。
在百般无奈之中,爱德华 米勒申请了破产保护。他说,提出破产保护是为了使王安公司继续经营,并实行重组。重组后的王安公司将成为更精简、更专业化而且更具竞争性的公司,员工将由1 3万人裁至8000人。以王安公司目前财务和经营状况,要想实行重组,扭转公司的亏损局面,甚至要想使王安公司继续存在下去,申请破产保护是唯一的出路。重组后王安公司,重点将不再是电脑硬体的研制和生产,而是转向软体的开发和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按照美国的破产法,申请减产保护并不等于破产。众多的中国人仍怀着善意在关注着王安公司的动向。毕竟,王安作为一个中国人,开拓了为千千万万中国人自豪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对王安公司,中国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不希望看到王安博士以一生心血浇灌的美丽梦想如此地破灭,他们期待着王安公司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创造东方的又一奇迹。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则是严峻的。呈现在王安公司面前的,是一条看不清终点的路。评点
王安,一个到美国闯天下的中国人,用短短20多年的奋斗,创造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现代神话。而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神话又破灭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大企业领导人的作用的体现。
王安公司经历了3位总裁,3位总裁不同的才干和风格,对应着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王安本人,青年乃至中年的王安,雄心勃勃,有胆有识。他作为一个电脑博士,有常人难以比拟的创造性。而这种独到的创新能力对电脑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的王安公司也因此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晚年的王安,不但夫去了敏锐的判断力,而且故步自封,刚愎自用,成为事业发展的障碍,王安公司也因此失去了电脑行业中领先的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如果这时的王安能够幡然醒悟,那么王安公司必然会柳暗花明了。可惜,他任人唯亲,育目地让大儿子接替自己。这第二任总裁才识平庸,毫无特长,不但不能弭补过去的失误,而且使公司雪上加霜,江河日下。
这时,公司的第三位总裁爱德华 米勒出现了。多次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米勒本应是个恰当的人选。但是,人们忽略了他对电脑行业一窍不通这一致命缺陷。虽然债务处理方面的特长帮助王安公司成功地减少了债务,但是,电脑企业兴盛的根本应是开发产品,增加收入,这对于米勒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所以,他终于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
由此可见,王安公司短短几十年中戏剧性的发展变化实在理所必然了。这深刻的教训,今天的我们,更要引以为戒。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如果王安能够及时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革,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微软”。
王安,闻名全球的发明家,也是富可敌国的企业家。1986年,是王安的人生巅峰:他被美国评选“杰出移民”第一人,其身价高达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五,全球华人榜首,被誉为是神一般的人物。当时,王安电脑在计算机界的地位更是如泰山般不可撼动。
然而谁有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传奇的一个人物,和他庞大的王安 科技 帝国,却在六年后轰然崩塌,公司的股份价暴跌,从43美元直降到75美分,损失超过40亿美元。直到1990年,癌症晚期的王安满心不甘的病逝在麻省总医院,两年后,王安电脑破产。
借用一句网上看到的话,“ 王安的成功,始于IBM,也终于IBM ”。他和IBM的恩怨情仇,贯穿了整整半个世纪。不同的是,IBM已经进军世界100强企业,而王安电脑,从鼎盛到衰亡,只有短短的十年。
无数人都对其唏嘘不已,也有无数人在思考: 王安的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王安电脑的结局,是必然!
王安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存储器技术的突破,在被IBM以5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后,他敏锐的察觉到计算机在未来的巨大市场,他将所有资金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1960-1980这期间,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企业和军事上,不论是IBM还是王安都没有涉及到个人PC上。时间到了80年代,个人电脑全面兴起,如何转型成了大问题。一向保守的IBM在饱受折磨后,毅然决定开放政策,团结了一批小型PC设备的厂商,这些小厂商虽然技术规模,业务范围都不大,但好处在于设备兼容,用起来方便,并且有自己的软件开发阵营。
这些小厂商里,有一个叫微软,一个叫苹果,一个叫ARM。
IBM抛弃旧日成见,终于在市场冲击下稳住了阵脚。但王安却不认同IBM的做法,他认为发展个人PC没有道理,单独发展与之不相容的高价位机器才是更好的选择。于是,在其他企业都在抱团取暖的时候,王安电脑选择了一条完全与未来方向相反的道路。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缩水的市场份额严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更致命的是:王安电脑几乎没有自己的软件产业!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成了日后压死王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由于思想上的保守,王安 科技 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第一次转型宣告失败。
在第一次转型失败后,王安 科技 陷入了低迷。终于王安忍痛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成果——基于电晶体制造的“洛赛”台式机,转向小型的个人PC。幸运的是,鉴于之前在领域内的影响力,王安的个人电脑做的还不错,公司状态逐渐回暖,于是王安乐观的认为,公司重回昔日荣光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和IBM斗争到底。
IBM的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不少是美国 科技 经济命脉产业,它的底蕴并不是王安 科技 能匹敌的。另外,之前提到IBM由于及时转型,合作共赢的态度赢得了众多美国本土企业的支持。昏了头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格鲁夫,要求他们脱离IBM跟自己合作。
在收到橄榄枝后,二者都不怎么激动的表示:我不去。
这实在是个不怎么高明的决策,微软靠着IBM这颗大树飞速成长,而且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是IBM的高管。而格鲁夫的理由更是让人汗颜,原来早年间,格鲁夫曾拜访王安,希望他能够为英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这其实就是卖个人情的事情,然而当时王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如果你早点来找我,就根本不会拿出现在这么差的产品”。自尊心极强的格鲁夫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羞辱,直接愤然离场。如今这么好的报复机会,他怎么可能和王安合作?
虽然被拒绝,但王安电脑还是有着庞大的财力和制作水平,王安此时身患绝症不能在担任CEO,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选贤任能,想要翻身仍有机会,但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一个直接将他毕生心血葬送的决定:
不顾董事会一次又一次的反对,王安将自己的儿子——王烈选为CEO。
第二次转型的机会,也这么错过了。
凭良心讲,王安真的很大方,他曾经投入7亿美元在人才培养和 科技 研发,而那一年他的营收是20亿美元,可见在这方面的力度是何等巨大。王安的公司可谓人才济济,连IBM自己都承认,“ 我们真的羡慕王安拥有那么多人才 ”。
但问题是,王安的潜意识中,公司就是我家的,他不主张公司投资,宣扬自己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并且在很多重要岗位上都选择自己的家人,就连约翰·钱博思,这位后来带领着思科市值狂飙到4440亿美元的牛人,也只是地区经理这样平庸的小角色。
在中国这么情况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在美国,这些人很佩服王安是真的,但是他们无法接受王安这种管理模式,在王安卸任,王烈接任后,他们的不满彻底爆发,大批人员离职,。在当时,计算机产业竞争空前严重,人才流失对王安的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打击,王安 科技 陷入绝境。
王烈无能吗?其实不是,他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技术功底相当扎实,曾经也劝说王安发展个人电脑,可见也有一定的眼光。如果让他当个技术主管或者项目主任绝对是一把一的好手,然而没那么多如果,王烈相比他的父亲,缺乏王安当初白手起家的那种魄力,也没有王安那种御人于心的手段,短短一年,公司股票大跌特跌。王烈慌了神,为了弥补资金空缺,开始“杀鸡取卵”:提高产品费用,连咨询电话都要收175美元,这一举措让王电脑的声誉暴跌,许多客户直接放弃了和王安电脑的合作。
王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赶紧撤掉王烈,换上了号称“企业修理工”的爱德华·米勒,这个人非常厉害,曾让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王安认为让米勒上台能够带公司走出困境。
又是个昏招!
爱德华·米勒确实是在企业经营上建树不低,上任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王安电脑将债务从5.57亿美元讲到1200万美元 ,但他不懂技术啊 !他对计算机产业差不多是一窍不通,虽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公司,但他不能组织公司有效的研发新产品,也不无法提出客户满意的方案,还闹出了“制造Unix工业一体化的个人电脑”、“王安电脑转型为图文一体的软件公司”等等笑话,再加上王家对米勒在公司现状上确实有隐瞒,使得他在种种举措上始终慢人一步,终于,1992年,王安电脑宣告破产。
王安电脑的 历史 就像昙花一现,没能跨进21世纪的大门。
王安在自传中说道: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脑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经济不断地变化,始终走在同行的前面。” 可惜他自己却没有做到。
几年后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传,记住了这句话,这个小伙子叫埃隆·马斯克,现实中的钢铁侠。
国人企业一直存在一个陋习——过度竞争。企业为了一块立足之地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断有公司兴起,发迹,消失,循环往复,始终没有一个长期有力的品牌。像之前提到的IBM,是在1911年创立的,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家“巨无霸”企业。
王安是成功的,但他也是失败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立企业时,都会最先创建一套合理的、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再由专业人士去管理,基于制度之上存在的合作关系能带来坚实信任,华人的企业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因为文化的关系,我们更倾向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企业逐渐家族化,难以转型。王安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下更为 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华人的企业该如何做好做大,是个很沉重,但也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