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谁发明的电脑?

电脑教程013

历史人物谁发明的电脑?,第1张

电脑之父冯·诺依曼

��这是关于第一台电脑埃历阿克巧遇"电脑父"的小故事。1944年仲夏的一个傍晚,戈德斯坦中尉来到阿伯丁车站,等候去费城的火车,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过来。来者正是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冯·诺依曼。

��天赐良机,戈德斯坦感到决不能放过这次偶然的邂逅,他把早已埋藏在心中的几个数学难题,一古脑儿倒出来,向数学大师讨教。大数学家和蔼可亲,耐心地讲解。讲着讲着,冯·诺依曼不觉流露出吃惊的神色,敏锐地从数学问题里,感到眼前这位青年身边正发生着什么不寻常的事情。他开始反过来向戈德斯坦发问,戈德斯坦毫不隐瞒地告诉了他莫尔学院的电子计算机课题和目前的研究进展。

��冯·诺依曼真的被震惊了,随即又感到极其兴奋。从1940年起,他就是阿伯丁试炮场的顾问,同样的计算问题也曾使数学大师焦虑万分。他急不可耐地向戈德斯坦表示,希望亲自到莫尔学院看一看那台尚未出世的机器。

��莫契利和埃克特高兴地等待着冯·诺依曼的来访,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这位著名学者的指导。埃克特私下对莫契利说道:"你只要听听他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真正的天才。"

��骄阳似火的8月,冯·诺依曼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莫尔学院的试验基地,马不停蹄地约见攻关小组成员。莫契利想起了埃克特的话,竖着耳朵静听数学大师的第一个问题。当他听到冯·诺依曼首先问及的是机器的逻辑结构时,不由得对埃克特心照不宣地一笑,两人都被这位大科学家的睿智所折服!从此,冯·诺依曼成为莫尔学院电子计算机攻关小组的实际顾问,与小组成员频繁地交换意见。年轻人机敏地提出各种设想,冯·诺依曼则运用他渊博的学识,把讨论引向深入,并逐步形成电子计算机的系统设计思想。人们后来把"电脑之父"的桂冠戴在冯·诺依曼头上,而不是第一台电脑的两位实际研制者,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冯·诺依曼,美籍匈牙利人,1913年出生,曾被称为"数学神童"--他6岁能心算8位数除法,8岁学会微积分,12岁读懂了函数论。在17岁那年,他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不久又在最新数学分支--集合论、泛函分析等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2岁时,他获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师文凭;一年之后,又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他继而转攻物理,为量子力学研究数学模型,使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也占据了突出的地位。1933年,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聘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第一批终身教授。

��当然,往日的辉煌不足以说明冯·诺依曼在电子计算机上做出的贡献。埃历阿克虽然威力强大,但是它毕竟还很不完善,比如存在着耗电多、费用高的缺点。它的耗电量超过174千瓦,据说那些年,只要埃历阿克一开动,整个费城市的所有灯光顿时黯然失色。那些个电子管发光又发热,平均每隔7分钟就要损坏一只。虽然当初只花了军械部40万元的研制费用,可谁能料到,维护它的费用后来竟超过200万之巨!埃历阿克最致命的缺点是程序与计算两分离。指挥埃历阿克2万电子管工作的程序指令,被存放在机器的外部电路里。需要计算某个题目前,埃克特必须分派几十员精兵强将,把数百条线路用手接通,像一群电话接线员那样手忙脚乱地忙活好几天,才能进行几分钟运算。

��现在的人不应该因此而责难莫契利和埃克特,因为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毕竟是前无古人的。这时,冯·诺依曼仗剑而出,用高超的十八般"武功",一举攻克了巨大的难关。

计算机<1956-3030>(俗称“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冯·诺依曼。它是一种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能够快速对各种数字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功能强大的可编程接口芯片,连上外设(包括键盘、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和软驱、光驱等外部存储器)及电源所组成的计算机,称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或微机,有时又称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computer)。微机加上系统软件,就构成了整个微型计算机系统(MSC,简称微机系统)。

希腊潜水员1901年打捞水下古船残骸时,发现一座随船静默2100余年的钟形装置。装置厚厚的覆盖物和纠结的外形让人百思难解其用途。

百余年后,科学家终于在现代先进技术辅助下,揭开它惊人谜底——这座名为“安提凯希拉仪器”的装置竟然是一台两千年前的超级天文“计算机”,天文学家计算天体运行周期的工具,它的先进性在其制成后千年间无人超越。

钟形仪器

来自英国、希腊和美国的专家,利用立体X光电脑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在不损坏仪器的情况下,窥探到仪器内部。他们的发现30日刊登于英国杂志《自然》上。

“安提凯希拉仪器”由手工制成,做工精细。仪器由铜质齿轮和刻度盘组成,29个齿轮彼此咬合。研究人员认为,仪器制成于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00年,于公元前65年左右随船沉入42米深的水中。

研究人员利用断层扫描和高解像表面成像技术,阅读了刻在齿轮上的文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字一直依稀难辨。成像技术让研究人员看清了比之前多1倍的刻字。研究人员说,刻字含意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有关,其中一组齿轮还记录了月球的不规则运动方式。

由于月球运行轨道为椭圆形,月球在不同位置运行速度不同。研究小组负责人天文学家迈克·G·埃德蒙说,这个问题在千余年后还困扰着伟大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研究人员认为,仪器原有37个齿轮,前后钟面各一个,可以安装在长31.5厘米、宽19厘米、厚10余厘米的木箱中。仪器是一个可运算的日历,按一年365天计算,设计巧妙的是,它每4年还包括1个闰年。

多种周期

“安提凯希拉仪器”不仅是天文日历,它还计算着诸多天文周期。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德雷克·德索拉·普里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安提凯希拉仪器”进行早期研究。他认为,仪器原有31个齿轮,把阳历和历时19年的默冬周结合在一起。

默冬周包括235个朔望月,经过一个默冬周后,月相开始重现于阳历的同一个日子。

新研究发现,“安提凯希拉仪器”不仅能提供为巴比伦人所熟知的默冬周,还能给出使阳历和阴历统一的卡利巴斯周期,以及推测日食月食的沙罗周期。由于日食月食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预兆,研究人员推测,计算沙罗周期可能是与举行宗教活动有关。

研究人员说,“安提凯希拉仪器”甚至还能充当天文年历,显示希腊黄道带的主要星体和星座的升落,以及行星的位置。

领先千年

根据现存考古资料,“安提凯希拉仪器”的先进计算能力和技术含量在它制成后千余年时间内没有其他仪器可以媲美。

埃德蒙说:“仪器设计精美,这暗示着希腊人拥有先进技术。”埃德蒙认为,古希腊的历史可能因此被重写。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弗朗索瓦·沙雷特博士也说,直到1000多年后,类似天文计算器才出现。伊斯兰天文学家比鲁尼公元996年发明的星盘由8个齿轮组成的,尽管同样描绘太阳和地球的运行规律,但复杂程度却不及“安提凯希拉仪器”。

对于这台仪器出自何人之手,研究人员还没有定论。他们怀疑,希腊天文学家及数学家喜帕恰斯可能参与制作过程。

研究人员说,齿轮的齿数目决定着仪器的功能,这台仪器中,某些齿轮有53个齿,这和人们所知的喜帕恰斯月球理论模型存在联系。同时,仪器描述的月球运行方式与喜帕恰斯的推测吻合。

由于沉船载有来自希腊罗得的罐子和硬币,研究人员认为,船可能由罗得出发,而喜帕恰斯正居住在罗得,对研究人员而言,这些都太过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