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电脑

电脑教程08

谁发明了电脑,第1张

问题一: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谁发明的? 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

问题二:电脑是谁发明的 确切的说 现在的电脑网络不是某人 发明的 因为他们发明的初衷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电脑 是美国国防网络的复制版 电脑不强大,强大的是 互联网。第一个个人计算机 是美国 ibm公司生产,电脑的产生,当然有电脑是不管用的 能让电脑运转的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系统 从ibm开始和 比尔盖茨合作 到现在 全球99以上的用户使用微软系统 现在的电脑是 硬件+软件+互联网 的结合体 缺一就是废物。

问题三: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

“埃尼亚克”(原文为Eniac ,早先也有人汉译为“伊利阿克”),是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发明的。如果你参加计算机常识考试,这样回答并不算错;

但如果你给别人讲计算机历史,这样说可就错了。另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阿坦纳索夫所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公布资

料,大多数人无法知道;由英国无名英雄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模样,更是谁也无法推测。由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却是有资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机”:全机共用了电子管18000 个,耗电量150 千瓦/ 时,占地面积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层楼房那样高大,但是运算速度每秒钟却只有5000次。而且输入的计算程序十分繁复,又长又多的打孔卡,能把专家的脑袋都搞疼。一旦出了问题,则专家们从楼下跑到楼上,又从楼上跑到

楼下,忙得满头大汗,还很难诊断出毛病在哪里。

时间则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尾

问题四:电脑起源于哪个国家,是谁发明的? 美国 没有计算机,世界将会怎样?1946年2月14日,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时至今日,电脑已有60岁。 选择“情人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揭开神秘面纱,是当事者预料这个当时“使用时全城电灯变暗”的庞然大物将会成为人类新宠而有意为之,或者根本是无心插柳,已不可考。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历经60年变迁,这台1946年“情人节特别礼物”的后裔,那些被我们形象地称为“电脑”的电子元件组合体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甚至已然成为许多人身边最好的“情人”。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许多来宾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因为他们要参加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外形奇怪、浑身闪闪发光的庞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揭幕仪式上,“埃尼阿克”为来宾表演了它的“绝招”――分别在1秒钟内进行了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继电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来宾们喝彩不已。然而谁又知道,在这个庞然大物诞生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问题五:笔记本电脑是谁发明的? 1982年11月,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重28磅约合14公斤),采用4.77Mhz的Intel 8088处理器,128KB RAM,一个320KB的软盘驱动器,一个9英寸的黑白显示器。而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由日本的东芝(TOSHIBA)公司于1985年推出一款名为T1100的产品

问题六:电脑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处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

问题七:最早的电脑是谁发明的?是哪个国家?什么时候?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制成的,那时,随着火炮的发展,弹道计算日益复杂,原有的一些计算机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快速的计算工具。这样,在一些科学家、工程师的努力下,在当埂电子技术已显示出具有记数、计算、传输、存储控制等功能的基础上,电子计算机就应运而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埃尼阿克,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它装有 18 000多只电子管和大量的电阻、电容,第一次用电子线路实现运算。埃尼阿克每秒能做 5 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如果用当时最快的机电式计算机做40点弹道计算,需要两小时,而埃尼阿克只要3秒钟,这在当时,的确已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然而埃尼阿克还不完善,实际上它没有存储器,只有用电子管做的寄存器,仅仅能寄存10个数码。当需要换算别的题目时,得重新焊接连线,很费时间。

问题八:谁发明了电脑 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着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个人电脑 ( Personal puter ) 简称 PC。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宽30(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

问题九:电脑是哪一年发明出来的,是谁发明的? 计算机发明于1946年。大约在1940―1942年间,在研制导弹的过程中,急需要有一种能迅速计算的工具,以便对导弹的飞行进行控制。在它偏离人所预测的轨道时,把它拉回到轨道上来。这样就产生了能在1/10秒或1/100秒的时间内计算出导弹运行轨迹同预定轨道的偏差的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不以十进位制进行计算,而是用二进位制计算的。它的出现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发明之一。

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冯・诺埃门的数学家。

前华人首富王安,被誉为“电脑大王”,他在传统电脑领域叱咤全球的时候,微软和苹果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安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创造了财富神话,对抗美国巨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可这样一位传奇华人,却因为一念之差,错判了市场的未来,被微软和苹果超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在电脑领域败下阵来……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前华人首富王安,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关于王安的传奇一生,要从1920年说起,他是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上海,入学就读于新式学堂,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936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

放在那个时代来说,王安属于是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王安入校之后,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者说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如何报效国家。

据说,在抗战期间,王安身为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做出过很多贡献。

日本投降后二战宣告结束,25岁的王安远赴美国,进入了哈佛大学读书。

放在当时来说,美国吃尽了二战红利,经济开始腾飞,正是年轻人闯荡的大好时代,并不像今天这样实体空心化,反而是制造业和 科技 领域的黄金时代。

王安恰恰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了那个时代最好的上升空间,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珍惜每一寸光阴,拿到了全校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给的全额奖学金。

他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他想着自己能凭借高学历,能一辈子享受上层 社会 的生活。

然而王安自信满满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求职的时候,却因为肤色问题饱受歧视。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身为 科技 巨头,却根本就瞧不上华人,不仅打断了王安的自我介绍,甚至建议王安去工厂做体力活,学学修车或者刷刷盘子。

人生遭遇挫折,因为肤色遭受羞辱,王安退而求其次,于是投入到“电脑之父”霍华德·艾肯门下,在实验室谋了一份差事。

艾肯仅仅是看王安成绩好,所以才让这个中国年轻人,来实验室处理一些杂乱的日常事务,并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国年轻人,将改变未来的电脑领域。

艾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但因为数据存储问题,体积有几间屋子那么大,他正在艰难攻关,想着如何为几十吨的电脑“减肥”。

万万没想到,王安在实验室呆了不到一个月,就研发出“磁芯储存器”,当场震惊了艾肯,直接解决了电脑体积过大的问题。

或者说,如果没有王安的磁芯储存器,当场震惊了艾肯。

这时候问题来了,电脑原本靠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设备来储存数据,倘若转而使用王安的储存器,将会挤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市场份额。

王安虽然在实验室升职加薪,但他决定离开艾肯,放弃年薪五千美金的工资,带着六百美元告别实验室的朋友们,独自去创业打拼。

他事业的起点,位于哥伦比亚的一处地下室,他在那里苦心搞研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推出了第一款智能产品。

紧随其后的,便是走街串巷推广产品,王安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但对于新鲜的 科技 产品来说,时代还没有做好迎接准备。

王安四处碰壁,有一天他总算等到有人敲门,可开门一看才知道,居然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对方直接拿着四十万美元,想要购买王安价值五百万美元的专利技术,而且态度很强硬。

王安一听四十万美元,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但这一专利除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之外,很少有谁愿意购买。

思前想后,王安强压心中的怒气,拿自己的专利技术,从对方手中换到了四十万美元。

道理也很简单,王安虽然有宏图大志,但却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作为人生支点,而他仅有的优势便是大脑,仅有的变现途径,便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他认为自己被对方接连羞辱,暗暗发誓一定要狠狠回击,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王安拿着自己创业得来的第一桶金,到处购买新式设备,提升实验室的研发实力,创立属于他自己的电脑公司,他发誓要击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王安在三十四岁那年,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脑,为人类的电脑时代,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凭借这一 科技 产品,王安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头一年便获得了百万美金的销售额,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复仇之路正式开始。

王安到三十七岁那年,电脑公司挂牌上市,他发誓要让全世界,都使用王安推出的商用电脑。

股票市场青睐王安的电脑公司,市值一路猛涨到七千万美元,一路将王安推到了 科技 领域的风口浪尖。

在王安看来,这还仅仅是个开始而已,他紧随其后推出新型文字处理机,获得了美国各部门的大笔订单。

紧接着,公司接连推出新产品,刷新了办公领域的一个个销售榜单,商业电脑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的微软和苹果,还处在茫茫人海当中名不见经传,王安已经登顶商业领域的 科技 巅峰。

到1986年,王安的事业到达顶峰,年收入高达三十亿美金,在美国五百家大企业当中,排到了第一百四十六位,在世界各地拥有三万多名员工。

王安本人,成为世界著名的“电脑大王”个人财富高达二十亿美金,成为美国十大富豪之一,同时也是华人首富。

王安实现了当年的梦想,从IBM的手中,抢夺大批市场份额,又被美国评为最杰出的移民之一。

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企业家,跟王安握手的时候,他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美国的里根总统,为王安颁发了“总统自由奖章”表彰王安在 科技 领域的突出贡献。

因为王安在电脑领域贡献巨大,所以入选了美国的 科技 名人堂,是第六十八位进入发明家名人堂的科学家,但凡是能进入这一领域的,很多都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 科技 巨擘。

也因为王安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黄皮肤的亚洲人,在西方的地位随之上升。

正应了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科技 改变生活,在电脑时代的初期,王安成了弄潮儿。

王安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未忘记身为企业家的责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王安也曾在上海投资办厂。

可就在王安电脑公司蓬勃发展的时候,市场则在悄然变化,他当初的死对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已经悄然跟微软结盟,另外苹果公司也在发展壮大,开发PC个人电脑领域。

王安刚开始的时候,认为PC没有未来,电脑的市场在政府单位在大公司,而不是在个人用户那里。

直到微软和苹果斩获巨额利润的时候,王安才意识到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公司里的高层也建议进入PC赛道。

可实际上,王安在个人电脑领域的业务,进展不甚理想,完全跟不上微软和苹果的脚步。

另外,那时候弱小的英特尔,也曾求助王安共同发展,但王安的态度很差,犹如是当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赶走他一般,他用同样的方式,拒绝了英特尔。

王安公司在转型这一方面,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他本人又患上了食道癌,等于是事业和 健康 的双重打击。

恰恰公司的接班人,又是他的儿子王烈,引起了公司高层的反感。

王安需要接班人带公司走出危机,很显然王烈并不是那个拯救公司的人,王安偏偏又不信任外人来接管公司。

1990年,王安败给了病魔在波士顿去世,他七十年来大起大落的传奇生涯,就此落下了帷幕。

到1992年,王安电脑公司的盈利,只剩下十九亿美元,四年锐减三分之一以上,员工也只剩下八千多人。

他犹如奇迹一般崛起,又好似悲剧一般落幕。

而王烈则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要带公司重登巅峰,可大家更愿意相信那惨淡的数据。

即使王烈辞职,换米勒接手公司,但米勒擅长的是处理债务,对于公司业务却知之甚少。

公司在工业软件的研发方面,进度又远远低于预期。

王安电脑公司的股票,从巅峰时期的42.5美元,跌落到37.5美分,无奈申请破产重组。

在商业领域,王安成了反面教材,很多的分析机构,罗列了他破产的各项原因。

首先是王安的优点,便是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毕业于交大和哈佛,为他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发明“磁芯记忆体”,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可,天赋是他攫取人生第一桶金的关键所在。

王安在管理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启用大批有才华的 科技 人员,忍受书呆子的缺点,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当公司三剑客“考布劳、斯加尔、考尔科”争斗时,王安根据三人的特点,分配到三个不同的部门,全部都加以重用,实现了公司产品的革新,和财富的腾飞。

从心理来说,王安拥有执着的追求,和超越大多数人的坚强意志。

普通人拿到四十万美元的巨款,往往会存到银行吃利息,想着如何通过金融操作,维持一辈子体面的生活。

当王安拿到四十万美金的巨款,并没有用于自身的享受,而是全部用来研发新产品,倘若他以普通人的思维,想着往后余生如何过上安稳生活,也就不会有王安电脑公司的横空出世。

据公司内部人员回忆,王安始终有良好的情绪,他作为公司的领导,总能感染身边的大多数人,所以公司的氛围一直都很好。

当公司内部人员争权夺利,尤其是实验室的那“三剑客”相互争斗之时,王安没有开除任何人一人,反而利用他们的强项彼此竞争。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王安并没有偏安一隅,反而爆发出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拥有超越多数人的开拓精神,这让他稳压IBM。

这便是他从六百美元,发家到五十六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至于失败原因,则是他对传统电脑领域的执着,认为市场以后的发展,会集中在文字处理机、对数电脑、或者是小型化的商业电脑,而不是PC个人计算机。

或许是因为拥有电脑领域的霸主地位,王安站得太高了,忽视了PC机背后的巨大利润,以至于错失了发展先机。

危机明明已经来到,可王安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危机意识。

尤其是微软和苹果,推出初代产品的时候,王安依旧没有放在心上,并未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王安开始追赶的时候,公司规模越大,转型却越是困难,甚至是举步维艰。

随着公司逐年亏损,债务越来越高,王安脑子里想着的,并不是改进产品工艺,升级电脑的性能,反而是提高了服务费用,通过维修和养护,从老用户的身上薅羊毛。

王安电脑公司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推着老用户往外走,自然也伤害了各地代理商的感情。

商界提起王安,往往会提起他的儿子王烈,任人唯亲是王安的几大昏招之一,他越是到晚年,就越是相信自己人,不肯相信家族以外的人。

当王安的思维,拐入到家族企业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公正和宽大,两个儿子都进入到公司的重要部门。

王安确诊食道癌之后,他把家里三十六岁的大儿子,当做了公司的接班人,而不是去请职业经理人。

家族观念破坏了公司团结,这是近代许多大公司在转型之时,都遭遇过的困难。

而原先那些有能力的公司高层,又得不到王烈的重用,于是一怒之下递交辞职信愤而离职,这对于公司来说损失巨大。

王安进入老年之后,他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失去了往日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公司偏向于保守,他本人的性格也变得执拗,并未把握住用户的实际需求。

偏偏在这个关键时期,那些没有能力的职员,抓住了晋升的机会,于是紧随王烈的步伐,从而获得了重用。

王安遭各界质疑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听取建议,却反过来驳斥说:“我是公司的创始人,我要保持我对公司的安全控制权,使我的子女能有机会证明他们有没有经营公司的能力。”

王烈做了公司总裁,公司也是从他这里开始,逐年走向了下坡路。

时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抛弃落后公司的速度更快。

王烈上任两年,公司亏损四百多亿美元,王安这时候才意识到,儿子并不能带公司走出危机。

王安思考的重点是债务,是让公司活下去,而不是研发顺应时代的产品,所以米勒才会上位,债务倒是处理得很好,公司却迅速垮台。

王安用二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华人暴富的“神话”,公司却在最后的两年时间里跳崖一般坠落。

当王安电脑公司,这个行业巨无霸倒下时,让人唏嘘感叹。

总结王安电脑公司破产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王安没有现代化管理思想,家族观念成了破坏团结的“毒药”。

公司失去了创新能力,并未认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果公司无法适应 社会 ,就注定会被 社会 抛弃。

也有人分析说,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服务消费者,可王安电脑公司为了扭转亏损,却从消费者的身上压榨价值,失去了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

后记:

王安顺着时代的风潮崛起,却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被消费者抛弃。

学习他成功的优秀品质,也要吸取他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