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包括哪几部分?

电脑教程012

公文包括哪几部分?,第1张

党政机关公文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构成要素: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公文结构主要包括那三个部分

一般情况下,公文的三大组成部分是:

1、版头部分(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红色分隔线);

2、主体部分(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名称及印章、成文日期、附注、附件);

3、版记部分(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公文的结构指公文的组织构造。公文结构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确定性,党和国家对公文的基本构成作出了规范性要求。

党的机关公文一般由17个部分组成。《条例》第八条规定:“党的机关公文由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组成。”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一般由18个部分组成。《办法》第十条规定:“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从大的方面看,在我国,党政机关通用公文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公文版头部分、公文本体部分、公文文尾部分。

公文的三大组成部分是

一般情况下,公文的三大组成部分是:

版头部耿(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红色分隔线);

主体部分(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名称及印章、成文日期、附注、附件);

版记部分(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

公文都包括什么

广义公文的指称范围包括机关、团顶、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文件、电报、报表、会议文件、调查资料、记录、登记表册等。

狭义公文的指称范围包括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根据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覆、意见、函、会议纪要共十四种。

公文的标题一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公文的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眉首:公文份数序号(为分发、清退和查找提供依据,便于统计和管理),秘级保管期限(区分密集件和平件,确保秘级公文的安全)、紧急程度(揭示公文处理时限,引起重视,为催办提供依据,避免延误)、发文机关标识(表明公文责任者,显示公文权威性和郑重性)、发文字号(为引用和检索文件提供便利,也便于统计和管理文件)、签发人(表明机关发文的具体责任者,督导各级领导认真履行职责,为迅速联系工作、咨询问题提供方便)

主体公文标题(概括公文主要内容和行文目的,引导阅读)、主送机关(表明公文的空间效力范围,明确对公文付法定办理或答复责任的机关,保证公文效用的实现)、正文(用于阐述具体内容,表达发文意图,使受文者对所传递信息具有明确的认识)、附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文的内容)、成文时间(明确公文生效的时间)、印章(是公文的生效标志,证明公文效力)、附注(对文章内容或有关事项要求进行注明,简化公文,方便阅读)等

版记:主题词(与标题配合进一步简要精确地解释公文内容,为主题检索提供标识,为公文处理标准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抄送机关(明确公文的抄送范围,使有关机关及时了解公文内容,以便及时予以协助、配合)、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印发机关是印制主管机关,时间是为了准确反映公文生成时效)。

公文文头部分指定的内容有哪些项目?

即红色反线之前的部分,包括:

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和签发人。

参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huiyang.gov/...14.doc

以企业为例,办公室文件可以分为行政类、业务类、人事类、技术类等。

1、行政类

有关规章制度、事项决策、通知等文件归为行政类。

2、业务类

有关业务合同、客户函件等经营事项归为业务类。

3、人事类

有关人员招聘、安排、奖惩等文件归为人事类。

4、技术类

有关技术标准、发展动态、同行业资料等文件归为技术类。

5、其它类

扩展资料

广义的“文件”指公文书信或指有关政策、理论等方面的文章。文件的范畴很广泛,电脑上运行的如杀毒、游戏等软件或程序都可以叫文件。

狭义的“文件”一般特指文书,或者叫做公文。文件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记录。狭义的"文件"并不能等同于”档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保存价值以及是否具备原始记录的性质。如果两者都具备,则可以称之为”档案“,否则只能算作文件。虽然两者有很大的交集,但绝不能等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件

我国行政系统通用公文文种体系中包括有:条例、规定、办法、决定、命令、指示、批复、通知、通报、公告、通告、议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函、会议纪要等,它们性质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二是看作者的法定权限;三是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和表现公文主题的需要。

扩展资料:

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第八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二、公文在语句组织中作者真实的意思表达不清楚,上气不接下气,前言不搭后语怎么办。主要从句子成分和语序安排上下功夫。

主谓搭配,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要合理,句子成分要完整,一句话不能出现两个主语,语句要遵从语法和逻辑规则。这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也是大家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光讲理论没用,我给大家讲四点体会:

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之分,大小、高低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如“国库券”的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小到大)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运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该犯从北京市××监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3、当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觉醒,催人奋进”。

4、当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参考资料:《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