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悲剧:80年代月赚30亿美元,扼杀微软,失败后隐藏了什么

电脑教程06

王安悲剧:80年代月赚30亿美元,扼杀微软,失败后隐藏了什么,第1张

悲情英雄王安

二战以后全世界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第3次工业革命时代,电脑研发成为了先锋 科技 ,谁掌握了电脑技术,谁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俗话说,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这些电脑大佬正是站在风口正中央的人物,但他们的前方居然还站着一位中国人,他叫王安。

他曾凭借自创的电脑及存储硬件等设备称霸世界电脑界, 1986年巅峰财富值达到20亿,美国排名第五, 王安公司享誉世界,创造了华人在美国的 科技 奇迹。但王安犹如唐吉可德,一直在以一己之力跟IBM电脑巨头死磕,最后因决策失误彻底败下阵来,以极其悲壮的方式收场。

比尔盖茨都承认,如果王安能够决策正确,抓住机会转型成功的话,就没有微软什么事了。王安犹如一颗划过 科技 夜空的流星,华美绚丽,但昙花一现, 他是一位悲情英雄。

天纵奇才

王安,1920年出生于上海,他的少年时期是在老家昆山度过的。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安天纵奇才, 16岁便以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刚上大学,他便遇上了淞沪会战,上海全面沦陷。

1941年王安被迫流亡到西南大后方,他不甘落后, 与7个同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军设计了无线电设备, 也算是为苦难的国家出了一份力。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民国政府派王安作为公派留学生到美国学习技术,以便学成后支援战后建设。

王安到达美国后便另辟蹊径,其他留学生都选择到美国的技术公司当一职员,而 他却选择了到哈佛去当研究生, 学习更先进的技术。眼光和思维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此时王安手里仅有一张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他却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

上天喜欢眷顾做好准备且胆子大的人,王安精心准备了一份申请哈佛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申请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哈佛大学。 老天眷顾,他居然被录取了。

磁芯内存发明人

在哈佛,王安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伯乐——世界第1台万用型计算机的设计者霍华德艾肯。王安凭借其非凡的智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继续留在其导师的实验室工作。之后, 他有了自己的专利发明——磁芯内存。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原先的电脑存储都是用真空管,真空管既费电,又容易导致电脑死机,一旦断电、死机,原先电脑的存储便会全部化为乌有。而磁芯内存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即便电脑断电、死机,存储数据依然完好。

磁芯内存很快成为了新电脑的标配。 王安不但是个技术狂人,而且很有商业头脑,他马上想到要为自己的发明注册专利。但由于其实验项目是由美国空军资助,哈佛大学只能申请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利。

再者,王安的研究成果,也属于其导师的研究项目,他导师并不同意他申请专利,主张计算机发明应该公开献给公众。为此王安并没有贸然申请专利,而是请了专业的律师帮其运作, 最终他获得了磁芯内存的部分使用专利。

王安公司横空出世,叫板IBM

拿到专利之后的王安从实验室辞职,拿着600美元租了一间月租70美元的小办公室,组建了他的公司,定名为王安实验室,开启了他的 科技 创业之路。王安要一改美国人对华人的传统印象,非要在 科技 前沿干出一番事业, 向美国人证明华人不仅仅只会开餐馆和洗衣店。

但王安也不是菜鸟,来来回回跟IBM交涉了十几个回合,价钱上谈不拢。IBM使出了杀手锏,以 "未决专利申请" 打官司来要挟王安,王安被迫以50万美元将其专利权卖给IBM。王安被IBM逼到了墙角,有仇不报非君子,这成为了他们恶斗的开始。

王安公司走向巅峰

通过这次交锋,王安抓住了IBM的软肋,大公司在一日千里的电脑业却反应迟钝, 王安意识到自己的小公司有机会能跟击倒对手。 很多人认为王安跟IBM竞争无疑是一个笑话,IBM是世界头号电脑巨头,全世界其他所有电脑公司市值加起来都不到IBM的1/4,遑论王安几十万美金创立的小公司。

王安就是这么有种。作为天选之人的王安,经过了十几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将这笑话变成了现实。迅扩张的王安公司凭借发行250万份g票,凭借王安在电脑界的威望和王安电脑的质量,市值飙升, 不仅偿还了债务,还急剧扩充了规模。

1975年王安公司首创了世界上第1款拥有编辑、检索文字功能的系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让王安公司能跟IBM分庭抗礼。王安公司从此开挂, 相继推出了卡片辨认机、自动打字机、无线电印刷机等新产品, 每一款产品都能迅速风靡全球,占领市场。

到80年代初,王安在全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 美国总部人员工达到了3万人,年营业额达到了30亿美元。此时比尔盖茨领衔的微软还只是个电脑界的小兄弟,差王安十万八千里,乔布斯开创的苹果月销电脑才400多台,二人都把王安当作行业老大。

1986年,王安达到了人生巅峰,他回国还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接见,邓公握着王安的手说, "你白手起家,家大业大,全靠个人奋斗啊" ,王安此时已经是华人首富。

风头正劲的王安还出了一本书,起名叫 《教训》 ,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拿起石头不会砸住自己的脚,久而久之,就会被认为是天才。

王安犯的第一个错误

谁曾想 王安自传这本书的名字成为了王安公司结局的最大讽刺, 一语成谶。80年代的电脑行业是行业风口,但行业市场变法转瞬即逝,稍微一个决策失误就会将公司带入深渊。连续当了十几年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微软离走向灭亡只有18个月。

风头正劲的王安公司,从巅峰到其破产只用了仅仅6年时间,王安的两大战略决策失误将驰名世界的王安公司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自己搬起石头真砸了自己的脚。

上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无论是IBM还是王安公司生产的电脑都是供企业和军方使用,而到了80年代以后,个人电脑成为了新的风口, IBM和王安公司都面临着转型问题。

一向保守迟钝的IBM这一次率先开放, 团结了一批个人电脑的小型厂商,抱团生产。 这些小厂商虽然技术规模、业务范围有限,但他们的优势在于设备可以兼容,用起来很方便,并且有各自的软件开发阵营。

在当年这些很不起眼的小脑小生产商里, 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微软,另一个是ARM。 IBM在新一轮的电脑市场革新浪潮中通过抱团取暖站稳了脚跟。而王安却误判了方向,他认为发展个人电脑没有前途,他将公司战略定位发展与个人电脑不相容的高价位机器。

王安公司生产的电脑与IBM、微软等公司生产的电脑不兼容,连显示器都不兼容,顿时让王安的众客户怨声载道。这一错误决定直接导致王安错过了风口, 高昂的成本和逐步萎缩的市场,严重耗损了王安公司。

更致命的是王安公司居然没有自己的软件团队。 王安就这么错过了个人电脑大行其道的风口。 遭到市场痛击的王安,终于放弃了自己一生引以为傲的用电晶体制作的洛赛台式机,随波逐流,开始转战个人电脑。

王安犯的第二个错误

凭借着王安在电脑界的强大影响力,王安公司制作出来的个人电脑销量还是不错的,公司逐渐回暖。 盲目乐观的王安认为公司重新走上巅峰,只是时间问题, 他又要跟IBM死磕到底。

IBM是美国官方扶持的涉及到 科技 经济命脉的庞然大物,一个小小的王安 科技 公司,怎么能对抗拥有可怕实力的巨无霸,王安确实有点自不量力。 冲昏头脑的王安居然鼓动跟IBM合作的比尔盖茨和格鲁夫离开IBM。

这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高管,格鲁夫曾经被王安羞辱过,二人拒绝了王安。 雪上加霜的是王安身患癌症,难以继续掌舵。 王安手下电脑人才云集,但他犯了中国人偏重家族血缘的老毛病,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让自己儿子王烈接了班。

这是王安一生犯的第二个错误,也是最大一个错误, 直接将其公司送上了穷途末路。王烈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技术扎实,曾劝王安果断转战个人电脑,可见他还是有一定眼光的,但是他相比于王安,缺乏的是御人于心的手段和使企业起死回生的管理能力。

王烈接手后,粗糙的管理迫使钱伯斯为首的大批电脑精英纷纷离职。 王安公司市值大跌,一年亏损4亿美元, 之后,王烈又采取了杀鸡取卵的策略。大幅提升产品价格,客户打一个咨询电话居然要收175美元。这一举动直接杀死了王安公司,使其信誉、口碑双双倒地。

王安的教训

弥留之际的王安换掉他的儿子,启用了素有 "企业修理工" 之称的爱德华米勒掌管企业,拼死一搏。米勒接受后,将公司债务从近6亿美元降低到1,200万美元,功勋卓著。

但米勒不懂电脑技术,止损的同时,没有组织人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再加上王氏家族对米勒倍加防范,关键信息隐瞒不报,导致米勒掣肘,公司新举措总是慢人一步, 最终导致1992年王安公司彻底破产,此时王安已经去世两年。

王安无疑是最有可能登顶世界首富,傲视群雄的人物,但最后却倒在了进击的路上。

王安是天才,也是英雄, 他没有任何背景,孤身一人闯荡美国 科技 界,混得风生水起,跻身世界豪富和顶级发明家行列,但他也是个悲剧,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刚愎自用,不自量力,非要以卵击石,没有摸准市场脉搏,走错了路,差下一步整个步子都会乱了节奏,永远赶不上来。

走错了路及时调整也不至于公司破产,但王安囿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不能大胆选用卓越经理人来掌舵,导致大量 科技 人才流失,这是王安公司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最大教训。

前华人首富王安,被誉为“电脑大王”,他在传统电脑领域叱咤全球的时候,微软和苹果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安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创造了财富神话,对抗美国巨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可这样一位传奇华人,却因为一念之差,错判了市场的未来,被微软和苹果超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在电脑领域败下阵来……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前华人首富王安,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关于王安的传奇一生,要从1920年说起,他是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上海,入学就读于新式学堂,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936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

放在那个时代来说,王安属于是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王安入校之后,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或者说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如何报效国家。

据说,在抗战期间,王安身为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做出过很多贡献。

日本投降后二战宣告结束,25岁的王安远赴美国,进入了哈佛大学读书。

放在当时来说,美国吃尽了二战红利,经济开始腾飞,正是年轻人闯荡的大好时代,并不像今天这样实体空心化,反而是制造业和 科技 领域的黄金时代。

王安恰恰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了那个时代最好的上升空间,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珍惜每一寸光阴,拿到了全校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给的全额奖学金。

他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他想着自己能凭借高学历,能一辈子享受上层 社会 的生活。

然而王安自信满满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求职的时候,却因为肤色问题饱受歧视。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身为 科技 巨头,却根本就瞧不上华人,不仅打断了王安的自我介绍,甚至建议王安去工厂做体力活,学学修车或者刷刷盘子。

人生遭遇挫折,因为肤色遭受羞辱,王安退而求其次,于是投入到“电脑之父”霍华德·艾肯门下,在实验室谋了一份差事。

艾肯仅仅是看王安成绩好,所以才让这个中国年轻人,来实验室处理一些杂乱的日常事务,并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国年轻人,将改变未来的电脑领域。

艾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但因为数据存储问题,体积有几间屋子那么大,他正在艰难攻关,想着如何为几十吨的电脑“减肥”。

万万没想到,王安在实验室呆了不到一个月,就研发出“磁芯储存器”,当场震惊了艾肯,直接解决了电脑体积过大的问题。

或者说,如果没有王安的磁芯储存器,当场震惊了艾肯。

这时候问题来了,电脑原本靠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设备来储存数据,倘若转而使用王安的储存器,将会挤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市场份额。

王安虽然在实验室升职加薪,但他决定离开艾肯,放弃年薪五千美金的工资,带着六百美元告别实验室的朋友们,独自去创业打拼。

他事业的起点,位于哥伦比亚的一处地下室,他在那里苦心搞研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推出了第一款智能产品。

紧随其后的,便是走街串巷推广产品,王安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但对于新鲜的 科技 产品来说,时代还没有做好迎接准备。

王安四处碰壁,有一天他总算等到有人敲门,可开门一看才知道,居然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对方直接拿着四十万美元,想要购买王安价值五百万美元的专利技术,而且态度很强硬。

王安一听四十万美元,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但这一专利除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之外,很少有谁愿意购买。

思前想后,王安强压心中的怒气,拿自己的专利技术,从对方手中换到了四十万美元。

道理也很简单,王安虽然有宏图大志,但却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作为人生支点,而他仅有的优势便是大脑,仅有的变现途径,便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他认为自己被对方接连羞辱,暗暗发誓一定要狠狠回击,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王安拿着自己创业得来的第一桶金,到处购买新式设备,提升实验室的研发实力,创立属于他自己的电脑公司,他发誓要击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王安在三十四岁那年,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脑,为人类的电脑时代,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凭借这一 科技 产品,王安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头一年便获得了百万美金的销售额,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复仇之路正式开始。

王安到三十七岁那年,电脑公司挂牌上市,他发誓要让全世界,都使用王安推出的商用电脑。

股票市场青睐王安的电脑公司,市值一路猛涨到七千万美元,一路将王安推到了 科技 领域的风口浪尖。

在王安看来,这还仅仅是个开始而已,他紧随其后推出新型文字处理机,获得了美国各部门的大笔订单。

紧接着,公司接连推出新产品,刷新了办公领域的一个个销售榜单,商业电脑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的微软和苹果,还处在茫茫人海当中名不见经传,王安已经登顶商业领域的 科技 巅峰。

到1986年,王安的事业到达顶峰,年收入高达三十亿美金,在美国五百家大企业当中,排到了第一百四十六位,在世界各地拥有三万多名员工。

王安本人,成为世界著名的“电脑大王”个人财富高达二十亿美金,成为美国十大富豪之一,同时也是华人首富。

王安实现了当年的梦想,从IBM的手中,抢夺大批市场份额,又被美国评为最杰出的移民之一。

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企业家,跟王安握手的时候,他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美国的里根总统,为王安颁发了“总统自由奖章”表彰王安在 科技 领域的突出贡献。

因为王安在电脑领域贡献巨大,所以入选了美国的 科技 名人堂,是第六十八位进入发明家名人堂的科学家,但凡是能进入这一领域的,很多都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 科技 巨擘。

也因为王安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黄皮肤的亚洲人,在西方的地位随之上升。

正应了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科技 改变生活,在电脑时代的初期,王安成了弄潮儿。

王安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未忘记身为企业家的责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王安也曾在上海投资办厂。

可就在王安电脑公司蓬勃发展的时候,市场则在悄然变化,他当初的死对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已经悄然跟微软结盟,另外苹果公司也在发展壮大,开发PC个人电脑领域。

王安刚开始的时候,认为PC没有未来,电脑的市场在政府单位在大公司,而不是在个人用户那里。

直到微软和苹果斩获巨额利润的时候,王安才意识到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公司里的高层也建议进入PC赛道。

可实际上,王安在个人电脑领域的业务,进展不甚理想,完全跟不上微软和苹果的脚步。

另外,那时候弱小的英特尔,也曾求助王安共同发展,但王安的态度很差,犹如是当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赶走他一般,他用同样的方式,拒绝了英特尔。

王安公司在转型这一方面,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他本人又患上了食道癌,等于是事业和 健康 的双重打击。

恰恰公司的接班人,又是他的儿子王烈,引起了公司高层的反感。

王安需要接班人带公司走出危机,很显然王烈并不是那个拯救公司的人,王安偏偏又不信任外人来接管公司。

1990年,王安败给了病魔在波士顿去世,他七十年来大起大落的传奇生涯,就此落下了帷幕。

到1992年,王安电脑公司的盈利,只剩下十九亿美元,四年锐减三分之一以上,员工也只剩下八千多人。

他犹如奇迹一般崛起,又好似悲剧一般落幕。

而王烈则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要带公司重登巅峰,可大家更愿意相信那惨淡的数据。

即使王烈辞职,换米勒接手公司,但米勒擅长的是处理债务,对于公司业务却知之甚少。

公司在工业软件的研发方面,进度又远远低于预期。

王安电脑公司的股票,从巅峰时期的42.5美元,跌落到37.5美分,无奈申请破产重组。

在商业领域,王安成了反面教材,很多的分析机构,罗列了他破产的各项原因。

首先是王安的优点,便是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毕业于交大和哈佛,为他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发明“磁芯记忆体”,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可,天赋是他攫取人生第一桶金的关键所在。

王安在管理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启用大批有才华的 科技 人员,忍受书呆子的缺点,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当公司三剑客“考布劳、斯加尔、考尔科”争斗时,王安根据三人的特点,分配到三个不同的部门,全部都加以重用,实现了公司产品的革新,和财富的腾飞。

从心理来说,王安拥有执着的追求,和超越大多数人的坚强意志。

普通人拿到四十万美元的巨款,往往会存到银行吃利息,想着如何通过金融操作,维持一辈子体面的生活。

当王安拿到四十万美金的巨款,并没有用于自身的享受,而是全部用来研发新产品,倘若他以普通人的思维,想着往后余生如何过上安稳生活,也就不会有王安电脑公司的横空出世。

据公司内部人员回忆,王安始终有良好的情绪,他作为公司的领导,总能感染身边的大多数人,所以公司的氛围一直都很好。

当公司内部人员争权夺利,尤其是实验室的那“三剑客”相互争斗之时,王安没有开除任何人一人,反而利用他们的强项彼此竞争。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王安并没有偏安一隅,反而爆发出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拥有超越多数人的开拓精神,这让他稳压IBM。

这便是他从六百美元,发家到五十六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至于失败原因,则是他对传统电脑领域的执着,认为市场以后的发展,会集中在文字处理机、对数电脑、或者是小型化的商业电脑,而不是PC个人计算机。

或许是因为拥有电脑领域的霸主地位,王安站得太高了,忽视了PC机背后的巨大利润,以至于错失了发展先机。

危机明明已经来到,可王安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危机意识。

尤其是微软和苹果,推出初代产品的时候,王安依旧没有放在心上,并未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王安开始追赶的时候,公司规模越大,转型却越是困难,甚至是举步维艰。

随着公司逐年亏损,债务越来越高,王安脑子里想着的,并不是改进产品工艺,升级电脑的性能,反而是提高了服务费用,通过维修和养护,从老用户的身上薅羊毛。

王安电脑公司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推着老用户往外走,自然也伤害了各地代理商的感情。

商界提起王安,往往会提起他的儿子王烈,任人唯亲是王安的几大昏招之一,他越是到晚年,就越是相信自己人,不肯相信家族以外的人。

当王安的思维,拐入到家族企业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公正和宽大,两个儿子都进入到公司的重要部门。

王安确诊食道癌之后,他把家里三十六岁的大儿子,当做了公司的接班人,而不是去请职业经理人。

家族观念破坏了公司团结,这是近代许多大公司在转型之时,都遭遇过的困难。

而原先那些有能力的公司高层,又得不到王烈的重用,于是一怒之下递交辞职信愤而离职,这对于公司来说损失巨大。

王安进入老年之后,他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失去了往日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公司偏向于保守,他本人的性格也变得执拗,并未把握住用户的实际需求。

偏偏在这个关键时期,那些没有能力的职员,抓住了晋升的机会,于是紧随王烈的步伐,从而获得了重用。

王安遭各界质疑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听取建议,却反过来驳斥说:“我是公司的创始人,我要保持我对公司的安全控制权,使我的子女能有机会证明他们有没有经营公司的能力。”

王烈做了公司总裁,公司也是从他这里开始,逐年走向了下坡路。

时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抛弃落后公司的速度更快。

王烈上任两年,公司亏损四百多亿美元,王安这时候才意识到,儿子并不能带公司走出危机。

王安思考的重点是债务,是让公司活下去,而不是研发顺应时代的产品,所以米勒才会上位,债务倒是处理得很好,公司却迅速垮台。

王安用二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华人暴富的“神话”,公司却在最后的两年时间里跳崖一般坠落。

当王安电脑公司,这个行业巨无霸倒下时,让人唏嘘感叹。

总结王安电脑公司破产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王安没有现代化管理思想,家族观念成了破坏团结的“毒药”。

公司失去了创新能力,并未认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果公司无法适应 社会 ,就注定会被 社会 抛弃。

也有人分析说,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服务消费者,可王安电脑公司为了扭转亏损,却从消费者的身上压榨价值,失去了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

后记:

王安顺着时代的风潮崛起,却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被消费者抛弃。

学习他成功的优秀品质,也要吸取他失败的教训。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如果王安能够及时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革,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微软”。

王安,闻名全球的发明家,也是富可敌国的企业家。1986年,是王安的人生巅峰:他被美国评选“杰出移民”第一人,其身价高达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五,全球华人榜首,被誉为是神一般的人物。当时,王安电脑在计算机界的地位更是如泰山般不可撼动。

然而谁有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传奇的一个人物,和他庞大的王安 科技 帝国,却在六年后轰然崩塌,公司的股份价暴跌,从43美元直降到75美分,损失超过40亿美元。直到1990年,癌症晚期的王安满心不甘的病逝在麻省总医院,两年后,王安电脑破产。

借用一句网上看到的话,“ 王安的成功,始于IBM,也终于IBM ”。他和IBM的恩怨情仇,贯穿了整整半个世纪。不同的是,IBM已经进军世界100强企业,而王安电脑,从鼎盛到衰亡,只有短短的十年。

无数人都对其唏嘘不已,也有无数人在思考: 王安的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王安电脑的结局,是必然!

王安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存储器技术的突破,在被IBM以5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后,他敏锐的察觉到计算机在未来的巨大市场,他将所有资金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1960-1980这期间,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企业和军事上,不论是IBM还是王安都没有涉及到个人PC上。时间到了80年代,个人电脑全面兴起,如何转型成了大问题。一向保守的IBM在饱受折磨后,毅然决定开放政策,团结了一批小型PC设备的厂商,这些小厂商虽然技术规模,业务范围都不大,但好处在于设备兼容,用起来方便,并且有自己的软件开发阵营。

这些小厂商里,有一个叫微软,一个叫苹果,一个叫ARM。

IBM抛弃旧日成见,终于在市场冲击下稳住了阵脚。但王安却不认同IBM的做法,他认为发展个人PC没有道理,单独发展与之不相容的高价位机器才是更好的选择。于是,在其他企业都在抱团取暖的时候,王安电脑选择了一条完全与未来方向相反的道路。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缩水的市场份额严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更致命的是:王安电脑几乎没有自己的软件产业!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成了日后压死王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由于思想上的保守,王安 科技 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第一次转型宣告失败。

在第一次转型失败后,王安 科技 陷入了低迷。终于王安忍痛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成果——基于电晶体制造的“洛赛”台式机,转向小型的个人PC。幸运的是,鉴于之前在领域内的影响力,王安的个人电脑做的还不错,公司状态逐渐回暖,于是王安乐观的认为,公司重回昔日荣光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和IBM斗争到底。

IBM的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不少是美国 科技 经济命脉产业,它的底蕴并不是王安 科技 能匹敌的。另外,之前提到IBM由于及时转型,合作共赢的态度赢得了众多美国本土企业的支持。昏了头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格鲁夫,要求他们脱离IBM跟自己合作。

在收到橄榄枝后,二者都不怎么激动的表示:我不去。

这实在是个不怎么高明的决策,微软靠着IBM这颗大树飞速成长,而且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是IBM的高管。而格鲁夫的理由更是让人汗颜,原来早年间,格鲁夫曾拜访王安,希望他能够为英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这其实就是卖个人情的事情,然而当时王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如果你早点来找我,就根本不会拿出现在这么差的产品”。自尊心极强的格鲁夫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羞辱,直接愤然离场。如今这么好的报复机会,他怎么可能和王安合作?

虽然被拒绝,但王安电脑还是有着庞大的财力和制作水平,王安此时身患绝症不能在担任CEO,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选贤任能,想要翻身仍有机会,但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一个直接将他毕生心血葬送的决定:

不顾董事会一次又一次的反对,王安将自己的儿子——王烈选为CEO。

第二次转型的机会,也这么错过了。

凭良心讲,王安真的很大方,他曾经投入7亿美元在人才培养和 科技 研发,而那一年他的营收是20亿美元,可见在这方面的力度是何等巨大。王安的公司可谓人才济济,连IBM自己都承认,“ 我们真的羡慕王安拥有那么多人才 ”。

但问题是,王安的潜意识中,公司就是我家的,他不主张公司投资,宣扬自己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并且在很多重要岗位上都选择自己的家人,就连约翰·钱博思,这位后来带领着思科市值狂飙到4440亿美元的牛人,也只是地区经理这样平庸的小角色。

在中国这么情况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在美国,这些人很佩服王安是真的,但是他们无法接受王安这种管理模式,在王安卸任,王烈接任后,他们的不满彻底爆发,大批人员离职,。在当时,计算机产业竞争空前严重,人才流失对王安的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打击,王安 科技 陷入绝境。

王烈无能吗?其实不是,他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技术功底相当扎实,曾经也劝说王安发展个人电脑,可见也有一定的眼光。如果让他当个技术主管或者项目主任绝对是一把一的好手,然而没那么多如果,王烈相比他的父亲,缺乏王安当初白手起家的那种魄力,也没有王安那种御人于心的手段,短短一年,公司股票大跌特跌。王烈慌了神,为了弥补资金空缺,开始“杀鸡取卵”:提高产品费用,连咨询电话都要收175美元,这一举措让王电脑的声誉暴跌,许多客户直接放弃了和王安电脑的合作。

王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赶紧撤掉王烈,换上了号称“企业修理工”的爱德华·米勒,这个人非常厉害,曾让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王安认为让米勒上台能够带公司走出困境。

又是个昏招!

爱德华·米勒确实是在企业经营上建树不低,上任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王安电脑将债务从5.57亿美元讲到1200万美元 ,但他不懂技术啊 !他对计算机产业差不多是一窍不通,虽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公司,但他不能组织公司有效的研发新产品,也不无法提出客户满意的方案,还闹出了“制造Unix工业一体化的个人电脑”、“王安电脑转型为图文一体的软件公司”等等笑话,再加上王家对米勒在公司现状上确实有隐瞒,使得他在种种举措上始终慢人一步,终于,1992年,王安电脑宣告破产。

王安电脑的 历史 就像昙花一现,没能跨进21世纪的大门。

王安在自传中说道: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脑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经济不断地变化,始终走在同行的前面。” 可惜他自己却没有做到。

几年后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传,记住了这句话,这个小伙子叫埃隆·马斯克,现实中的钢铁侠。

国人企业一直存在一个陋习——过度竞争。企业为了一块立足之地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断有公司兴起,发迹,消失,循环往复,始终没有一个长期有力的品牌。像之前提到的IBM,是在1911年创立的,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家“巨无霸”企业。

王安是成功的,但他也是失败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立企业时,都会最先创建一套合理的、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再由专业人士去管理,基于制度之上存在的合作关系能带来坚实信任,华人的企业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因为文化的关系,我们更倾向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企业逐渐家族化,难以转型。王安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下更为 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华人的企业该如何做好做大,是个很沉重,但也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