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当代爵士乐代表人物有哪些,谢谢,欧美的哦

Python017

高手,当代爵士乐代表人物有哪些,谢谢,欧美的哦,第1张

爵士乐的分支可以排列如下:

1、 新奥尔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新奥尔良爵士是指三十年代(指二十世纪,下文中如未作注明均指二十世

纪)以前的传统爵士乐,兴起于新奥尔良,盛行于芝加哥,是迪克西兰爵士(Dixieland Jazz)和芝加哥爵士(Chicago Jazz)的总称。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早的爵士乐就是新奥尔良爵士,它出现于1917年(第一张爵士乐唱片诞生于1917年)。从唱片的音质上辨认,这个时期的唱片大多数都是用留声机播放的密纹唱片,音质较差,带有沙沙的噪声,并且缺乏立体感(第一批立体声唱片诞生于1958年)。从音乐形象上辨认,新奥尔良爵士讲究合奏,给人的感觉是激烈、兴奋并充满生机的。乐队编制一般为小号(或短号)一至二人吹奏主旋律,单簧管一人吹奏副旋律,长号一人吹奏固定低音,贝司(或大管)或鼓各一人担任节奏。后来又增加了萨克斯,使其从此成为爵士乐队的一大特色。新奥尔良爵士作为最早的传统爵士乐已被历史永久记载,但是作为有声爵士乐的源头,如今听起来还是别具一番风味。

代表人物及乐队:

“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代表作Bugle Blues

查尔斯·博尔顿(Charles Bolden,1868~1931,擅长乐器:短号)

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1890~1941,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Big Foot Ham

金·奥利佛(King Oliver,1885~1938,擅长乐器:短号)

西德尼·贝彻(Sidney Bechet,1897~1959,擅长乐器:高音萨克斯、单簧管)

代表作Shake It And Break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1~1971,歌手,擅长乐器:小号)

代表作what a wonderful world

比克斯·贝德白克(Bix Beiderbecke,1903~1931,擅长乐器:短号)

代表作Singin' The Blues Volume I

范茨·沃勒(Fats Waller,1904~1943,歌手、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基德·奥赖(Kid Ory,1886~1973,擅长乐器:长号)

2、 摇摆乐(Swing)

摇摆乐盛行于三十年代,经常采用20~30人的大乐队(Big Band)形式,因此三十年代又被称为爵士乐历史上的大乐队时期。从音乐上分析,摇摆乐最明显的特征是让你一听便想随之舞动的摇摆节奏。所以摇摆乐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伴舞音乐。摇摆乐的乐队一般都由萨克斯、铜管和打击乐等几个部分组成,按谱演奏不同的声部。从音响上分辨,铜管乐的明亮音色以及大乐队的庞大气势,让人一听便能认出这就是摇摆乐。

代表人物:

弗莱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1897~1952,编曲,擅长乐器:钢琴)

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擅长乐器:单簧管)

代表作Big John's Special

贝西伯爵(Count Basie,1904~1984,擅长乐器:钢琴)

科尔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1904~1969,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

代表作Smoke Gets In Your Eyes

格伦·米勒(Glenn Miller,1904~1944,擅长乐器:长号)

代表作Auld Lang Syne

奈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1919~1965 ,歌手,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Unforgettable

莱奥纳尔·汉普顿(Lionel Hampton,1909~ ,擅长乐器:颤音琴)

代表作Seven come eleven

莱斯特·扬(Lester Young,1909~1959,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

比莉·霍利迪(Billie Holiday,1915~1959,歌手)

代表作I am a fool to want you

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1918~1996,歌手)

代表作Let's do let's fall in love

3、 比博普(Bebop)和硬博普(Hard Bop)

比博普出现于四十年代,它强调和声变化和个人即兴。可以用六个字来概

括比博普的艺术标准,即"高技术、快速度"。比博普乐手们凭着极高的演奏技术,极力地张扬自己的音乐个性以此来体现他们的个人意识。从乐队编制上看,通常由3~6名乐手组成,每位乐手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和声、调性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因此,比博普乐曲的和声往往是爵士和声中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比博普给人的第一映象总是各种乐器在不断地、交替地做着快速的即兴独奏(Solo),让人越听越兴奋。 硬博普出现于五十年代,是比博普的延续,由于盛行于美国东海岸一带,所以又称“东海岸爵士”(East Coast Jazz)。从音乐上看,它与比博普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比博普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狂放和自由了。

代表人物: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作曲家,擅长乐器:中音萨克斯)

代表作Moose the Mooche

迪齐·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1917~1993,作曲家,擅长乐器:小号)

塞洛纽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Ruby My Dear

索尼·罗林斯(Sonny Rollings,1930~ ,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

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1919~1990,鼓手)

代表作Moanin'

比尔·伊文斯(Bill Evans,1929~1980,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My Foolishi Heart

埃尔文·琼斯(Elvin Jones,1927~ ,鼓手)

索尼·斯蒂特(Sonny Stitt,1924~1982,擅长乐器: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

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1925~ ,擅长乐器:钢琴)

查尔斯·明戈斯(Charles Mingus,1922~1979,作曲家,擅长乐器:贝司)

4、 冷爵士(Cool Jazz)

冷爵士出现于四十年代末,盛行于五十年代,是一种柔美的爵士乐风格。

由于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称“西海岸爵士”(West Coast Jazz)。对于冷爵士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温馨、典雅、舒缓、放松”。从演奏形式上看,冷爵士有点类似于古典音乐中的室内乐,乐队一般由3~6名乐手组成,其中最典型的是由钢琴、贝司、鼓组成的爵士三重奏。萨克斯、小号、颤音琴等乐器也经常在冷爵士中作为主奏乐器出现。从音响上分辨,冷爵士总是给人一种松弛、悦耳的感觉,每种乐器互不干扰"点到为止"。冷爵士的另一特色体现在鼓的演奏技巧上,鼓手一般都用钢丝制成的鼓刷进行演奏,对音色的控制极为细腻。因此,成千上万的酒吧、咖啡厅里至今仍然以冷爵士作为背景音乐洗尽尘世的喧嚣,为人们提供着清新自然的"柔美之音"。

代表人物: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作曲家,擅长乐器:小号)

代表作My funny valentine

戴夫·布鲁贝克(Dave·布鲁贝克,1920~ ,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切特·贝克(Chet Baker,1929~1988,擅长乐器:小号)

代表作Little Girl Blue

盖瑞·穆里根(Gerry Mulligan,1927~1996,作曲家,编曲,擅长乐器:上低音萨克斯)

吉尔·伊文斯(Gil Evans,1912~1988,作曲家,编曲,擅长乐器:钢琴)

5、 自由爵士(Free Jazz)

自由爵士出现于六十年代,一批先锋派乐手使爵士乐达到了一种“无法

之法乃为至法”的境界。他们反对以往爵士乐的一切传统,采用惊人的自由调性,犹如现代派音乐中的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极力地破坏音乐的结构和调性,引进意外因素。从乐队编制上看,自由爵士和以往的爵士乐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演奏是完全自由的,美学标准是抽象的。从表面上看显得杂乱而无序,但是内在的和声结构却是十分严谨的,乐手之间的合作精神是自由爵士最重要的技术依托。虽然自由爵士将爵士乐推向了一个极高的思想境界,但是由于它那极难理解的音乐形象和美学标准,最终使它只能成为专业人士探讨和分析的对象而与普通听众无缘。

代表人物:

奥内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1930~ ,作曲家,擅长乐器:中音萨克斯)

代表作Congeniality

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1926~1967,作曲家,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

代表作Blue Train

埃里克·杜菲(Eric Dolphy,1928~1964,擅长乐器:中音萨克斯、长笛)

塞西尔·泰勒(Cecil Taylor,1929~ ,擅长乐器:钢琴)

罗兰德·科克(Roland Kirk,1936~1977,擅长乐器:中音萨克斯、长笛、单簧管、小号)

代表作Copenhagen Concert

6、 拉丁爵士(Latin Jazz)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真正的

盛行则是在六、七十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爵士乐之中。从乐队上看,除了爵士乐原有的乐器之外,像康加鼓、邦戈鼓、沙锤、牛铃等打击乐器成了乐队的重要配置。从节奏上看,各种复杂的拉丁节奏(如曼波、探戈、伦巴等)和爵士乐的结合使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节奏色彩。其中以兴起于巴西波萨诺瓦(Bossa Nova)最为典型。 波萨诺瓦是曼波(Mambo)与冷爵士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桑巴(Samba)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好像是歌手与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的旋律性不强,而且带有很多的变化音,但是它那典型的节奏型( )却在流行音乐中被广泛的得到运用。因此说拉丁爵士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丰富的节奏律动。热情奔放的拉丁人民用他们的聪颖和智慧为爵士乐增添了一道带有热带风情的异域之景。

代表人物:

斯坦·盖茨(Stan Getz,1927~1991,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

代表作Summer Afternoon

乔安·吉尔巴托(Joao Gilberto,巴西人,擅长乐器:吉他)

代表作Avarandado

阿斯特鲁德·吉尔巴托(Astrud Giberto,巴西人,歌手)

安东尼·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巴西人,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Corcovado

查理·拜尔德(Charlie Byrd,擅长乐器:吉他)

代表作The Girl From Ipanema 从印帕内玛来的女孩

巴顿·鲍威尔(Baden Powell,擅长乐器:吉他)

7、 融合爵士(Fusion Jazz)

融合爵士兴起于七十年代,是爵士乐的分支之一。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新

意识和胆量,任何音乐都可以成为爵士乐的调料。如今所谓的融合爵士一般是指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摇滚乐、世界音乐等成分,同时也融进一些流行音乐元素的爵士风格。因此,融合爵士给人的感觉是既新鲜又流行,而又不失爵士乐的色彩。从乐队上看,融合爵士打破了传统爵士乐队一直以原声乐器为主体的原则,它大量的使用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使其更具现代气息。比如用电贝司代替原声贝司,用电子合成器代替钢琴,电吉他使用效果器(传统爵士乐一般不使用使用效果器)等做法都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从节奏形态上看,融合爵士经常加强鼓和贝司的力度,制造出奔腾不息的节奏律动,钢琴和吉他也从原来演奏旋律声部转变为节奏乐器。这种不规则的低音线条,疯狂的贝司击弦,厚重的摇滚节拍加上爵士乐的规则,有时又被称为爵士放克(Jazz Funk)。总之,融合爵士的电气味重了,流行味浓了,因此被人接受的可能度也就大了。

代表人物: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作曲家,擅长乐器:小号)

代表作My Ship

赫比·汉恩考克(Herbie Hancock,1940~ ,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Watermelon Man

奇克·考瑞阿(Chick Corea,1941~ ,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Captain Marvel

韦恩·肖特(Wayne Shorter,1933~ ,作曲家,擅长乐器:次中音萨克斯、高音萨克斯)

代表作Speak no evil

约翰·麦克劳林(John Mclaughlin,1942~ ,擅长乐器:吉他)

鲍勃·詹姆斯(Bob James,擅长乐器:钢琴)

代表作Lotus Leaves

戴夫·万科尔(Dave Weckl,鼓手)

代表作Jamitup

8、 酸爵士(Acid Jazz)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从乐队上看,它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在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式作即兴演奏。这种爵士乐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只是唱片商进行商业运作的一种手段而已。他们用爵士乐当诱饵,目的只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听众和从中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代表人物:

吉尔斯·彼得森(Giles Peterson,DJ)

US3乐队

代表作Get out

罗伊·埃尔斯(Roy Ayers,擅长乐器:颤音琴)

代表作XX(因曲名不雅,用XX代替)'in the hole

真实的“绿皮书”和被弱化的歧视

资料显示,电影《绿皮书》的灵感,源自于195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编写的旅行指南。也就是说,这本“黑人出行指南”(即“绿皮书”)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绿皮书”的全名叫《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最早是由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于1936年编写出版。

1950年代,美国南部弥漫着各种对黑人的欺凌和不平等对待,甚至许多酒店、餐厅、学校都抵制黑人进入。在这种情形下,《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于1956年又进行了再版。

书中详尽编写了美国境内愿意接待黑人的旅店、餐馆和度假旅游区。在种族隔离和歧视有色族裔的美国南部,该书专门为黑人出行指导衣食住行的安全去处。

这本绿色的小册子出版后很受黑人欢迎,一度外出旅行的黑人当成《圣经》一样随身携带,有人甚至称它为“黑人外出活命攻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黑人少不注意,就随时可能会遭遇到羞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绿皮书》让无数黑人免受白人的摧残和伤害,说它是一本黑人外出旅行的“保命手册”,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这本《绿皮书》是真实的之外,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也大多是真实的。真实的巡演、真实的遭遇、真实的隐忍、真实的碰撞......一幕幕都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真实发生过。

1956年,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受邀前往美国南部伯明翰地区表演。演出当时观众席坐着的全是白人,而唐谢利是第一位受邀的黑人音乐家。

正式演出时,唐谢利竟然被3K党成员推下舞台并遭到了一顿暴烈的殴打。真人真事,就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真实时空里“上演”过。影片实际上将黑人被歧视的丑陋现象,弱化了不少。

现实中的唐谢利和《绿皮书》中的唐

26根热狗、家信和压缩的行程

有观众对影片中的一些比较夸张的细节表示怀疑,比如托尼一次性吃完了26根热狗,比如雪利博士帮托尼写家信......其实,这些都是真的!

影片《绿皮书》的编剧之一尼克·瓦莱隆加,正是“托尼”人物原型的儿子。他表示:父亲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一次性吃掉26跟热狗的经历。

而当年他父亲写给母亲的信,也确实都是在“雪利博士”的帮助下完成的。

尼克·瓦莱隆加在创作剧本时,为了让故事更加真实,他不仅参考了诸多真实资料,还专门对他的父亲及“雪利博士”进行了采访。

而两位仍然在世的故事主人公人物原型,对电影《绿皮书》的拍摄都有所知情。在尼克·瓦莱隆加讲述电影拍摄计划的时候,“雪利博士”还再三叮嘱他:"你应该把你父亲告诉你的一切都放进去,还有我告诉你的一切。"

尼克·瓦莱隆加表示:这部影片只对主要史实进行了唯一的一次创造性修改,那就是对旅程时间的大量压缩。“托尼”和“雪利博士”的真实旅程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影片将之压缩为两个月。

因为时间上的压缩,影片中某些特定事件发生的时刻与地点,可能与真实的故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仅此而已!

非实地拍摄和电影的魅力

无论是在真实故事里,还是在电影《绿皮书》中,两位主人公确实去过很多地方。从纽约到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从印第安纳州的汉诺威再到田纳西州的孟菲斯......等等。

然而,实际拍摄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不是在事件真实发生地实地拍摄的。

影片中,在匹兹堡某座酒店大堂,雪利告诫托尼注意行为举止,同时改变称呼。这一场景,其实是在新奥尔良Canal大街的Saenger剧院里拍摄的;

图为Saenger剧院

影片中,托尼在印第安纳州汉诺威学院教训了一位不愿配合的工作人员,差点大打出手。这个场景,是在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McAlister礼堂里拍摄的;

前文提到托尼一次性吃了26根热狗,这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进行吃热狗比赛的场景,是在新奥尔良法国区波旁大街上一家名为"The Clover"的熟食店里拍摄的;

新奥尔良郊外的English Turn高尔夫球会,是雪利博士巡演的最后一站。而这一站的实际拍摄地,则是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豪华餐厅。

雪利博士最后实在忍受不了高尔夫球会里的种族歧视,外加担心托尼可能大打出手惹出乱子,他决定愤然毁约,前往"橙鸟"酒吧和黑人同胞们玩起了爵士。这个酒吧场景的拍摄地,正是位于曼德维尔镇上的Ruby's Roadhouse酒吧。

影片之所以这样取景,没有大费周章地前往事件真实发生地进行实地拍摄,首先当然是因为拍摄成本的考虑。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在不同地方拍摄到的场景,通过后期剪辑,最后形成一部连贯流畅并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一部成功影片的背后,都会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也会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场景。更多地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去咀嚼影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