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学部,系,学院,有什么区别于联络?

Python021

大学中的学部,系,学院,有什么区别于联络?,第1张

大学中的学部,系,学院,有什么区别于联络?

一、大学中的学部、学院、系,都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属于层层管辖的关系。

二、在2000年高校合并大潮前,各个大学的规模都不是特别大,所以学部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基本上大学都是在整个大学的框架下,下设学院或者系作为下一级的行政单位,有的大学设大学-学院两级,有的下设大学-系两级,也有的下设大学-学院-系三级行政单位。

三、随着高校不断合并壮大,单个大学的体量越来越大,以前简单的2-3级行政管理层级越来越不能满足所需,于是学部就诞生了。目前一些比较大规模的高校扩充行政层级到大学-学部-学院-系四级结构。层层管辖,大学管理几个学部,每个学部管理几个学院,每个学院管理几个系。当然也有一些小体量的大学依然是2层行政机构。

四、随着管理层级的增加,学校的行政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加大,沟通成本逐渐提升,虽然在管理范围上满足了所需,但是在管理效率上的确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个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很多大学的研究课题之一。

C++与C有什么区别于联络?

C是一个结构化语言,它的重点在于演算法和资料结构,它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一个过程,对输入进行运算处理得到输出。

对于C++,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构造一个物件模型,让这个模型能够配合对应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获取物件的状态资讯得到输出或实现过程控制。

因此,C与C++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一样。

C++与C语言比较有哪些特点:

由于c语言提供了灵活的资料型别和强大的硬体操作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作业系统软体及硬体装置驱动的开发设计。但是在应用过程中,C语言也暴露出一些语言本身设计上的局限性,其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1) C语言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支援程式码重用的语言机制,导致使用C语言所开发的程式中包含了大量重复程式码。

(2) C语言的型别检测机制较弱,使得很多C程式中的错误不能在编译阶段被发现。

(3) C语言的结构化特性使得其只适合开发中小型程式的开发设计,随着程式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人员很难控制程式的复杂性。

C++正是为了解决C语言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它继承了C语言的优点并弥补了C语言的不足。与C语言比较,C++的几个主要特点如下:

(1) 全面相容C语言,在此基础上C++又引入了过载、行内函数、异常处理等。

(2) 支援面向物件,并引入了封装、继承、多型的概念和STL。这是C++有别于C语言的最显著标志,也是C++最突出的特点。

(3) C++程式的可重用性、可扩充套件性以及可维护性都十分良好,能够简化大中型专案的开发流程并提高开发效率。

总的来说中以,C++是面向物件的,而c是面向过程的,那些语法有一些不 同,但是c++可以说是C语言的升级版 了

比拟,拟人,比喻有什么区别于联络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络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

问题一:如何正确使用逗号句号 一句话意思表达完了才能用句号。如果两句话之间有连贯关系的话,就用逗号。

问题二:逗号用法 逗号用法如下:

一、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如果并列成分之间有较大的停顿,则可以用逗号。例如:

1.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2.这些英雄人物,有的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有的具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有的具有乐善好施的善良品质.(如果停顿较小,则用顿号。)

二、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例如:

3.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4.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5.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三、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什么叫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呢?像“我吃苹果”中的“苹果”,就是动词“吃”所涉及的对象。如果对象的内容很长,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6.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7.我暗自盘算,饭店里可以住一千多位客人,来来往往每一位客人都要付房钱、饭钱、洗衣费……

例8中的“记得”和例9中的“盘算”都是动词,它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很长,所以在动词后边用逗号表示停顿。

四、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8.如果明天下雨,秋游就改期举行。

五、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例如:

9.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六、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也就是说,主语较长或强调主语时,主语后加逗号。)

10.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七、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例如:

11.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12.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

1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八、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例如:

14.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九、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例如:

15.“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16.“爸爸,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跑得快。”

十、倒装句的前后两部分用吞吐量。例如:

17.“听见没有,警卫员?……”

18.真美啊,北京!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例如:

19.“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

20.“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例如:

21.《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22.《再见了,亲人》

十三、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例如:

23.第一,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上万年;第二,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第三,海水把森林淹没,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

24.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对整篇课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例如:

25.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

问题三:逗号的作用是什么 逗号作用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5、用来分开句内各词语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提示:“,”不可放在一行之首或开头。

6、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呀”“啦”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如: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如果并列成分是主谓结构,那么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例如: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问题四:逗号,句号怎么用? 句号的用法

一、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陈述句占句子的大多数,用来判断、叙述、描写事实。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谈骨气》)

(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森林越来越密。(小学语文《夜莺之歌》)

例(l)表示判断,(2)表示叙述,(3)表示描写。以上三句子都是主谓句。句号也可以用于非主谓句的陈述句。例如:

(4)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契诃夫《变色龙》)

(5)1946 年的中秋。(茹志鹃《百合花》)

例(4)是动词性非主谓句,(5)是名词性非主谓句。

陈述句通常不带语气词,靠语调表示陈述语气。需要语气词时用“的”“了”“呢”“啊”“么”“嘛”“啦”“罢了”等。例如:

(6)所以思想性不是硬借来的,不是可以套用的,不是可以假装的,也不是忽然就有了的。(朱自清《论朗诵诗》)

(7)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杨朔《荔枝蜜》)

(8)这套主设备任何一条船也装不了,汉江号尽可以运别的货嘛。(柯岩《汉堡港的变奏》)

例(6)一连用了四个语气词“的”,以加重语气。例(7)(8)分别用语气词“呢”“嘛”。

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同一语气又可用几个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重要的是判断全句表达什么语气,以便确定用句号还是别的句末点号。

(9)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10)这本书真的太好了!

以上两句都以语气词“了”结尾。例(9)表示确定语气,说明有了变化,是陈述句,用句号。例(10)表示感叹语气,用叹号。

(11)他大概已经走了吧。

(12)他大概不来了吧?

例(11)对所陈述的事情不很肯定,但句子的性质是陈述句,用句号。例(12)表示疑问,带有揣测的意味,用问号。

(13)这篇文章大概是他写的吧?

(14)这篇文章大概是他写的吧。

上述两句的文字包括句末的语气词都一样,不同的是标点。例(13)是作为疑问提出的,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例(14)是回答问题,用句号表示陈述语气。

二、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1)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你辛苦了,休息休息吧。(陈广生、崔家骏《雷锋的故事》)

三、用于间接问句的末尾

间接问句是包含在陈述句、祈使句中的问句,是大句的一部分,通常充当宾语。例如:

(1)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都德《最后一课》)

(2)他问你小黄还来不来。(《现代汉语八百词》)

(3)问问明天走得了走不了。(王砚农等编《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

例(l)是包含特指问的陈述句,(2)是包含反复问的陈述句,(3)是包含反复问的祈使句,所以都在句末用句号。看到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的句子要注意分析是直接问句还是间接问句。下面是从语文书和刊物上看到在间接问句误用问号的例子: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我曾向泰勒公司请教,用户是什么人 ?

*(7)我们写东西,要严肃、认真,不能让印刷厂工人去猜这是中文,还是德文?

例(4)(6)(7)的问号、例(5)的第二个问号用于间接问句,要改为句号。例(5)“明月几时有?”是直接问句,独立成句,用问号是对的。

问句形式除作宾语外,有时也可作主语,例如:

(8)“精密”和“周密”有何不同。“精密”该用在何处,“周密”该用在何处,都要仔细想一想。(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句中三个带疑问代词“何”......>>

问题五:C语言中逗号运算符怎么用? 2楼说的很详细了 ,逗号运算符的作用是将若干表达式连接起来。它的优先级别在所有运算符中是最低的,结合方向是自左至右的。其值是最后一个表达式的,其间所有的都要计算,你所说的 a=12+(s+2,d+4)先算s+2.的4,然后算d+4,最后逗号表达是式的值是d+4=7,整个表达式的值是12+7=19,

问题六:逗号怎么用 在一句话还没说完又要停顿的时候用。比如说他,你和我这样

问题七:语文文章里怎样分清什么时候该用逗号 什么时候该用句号? 10分 《新华字典》附录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上说得清楚:一句话表达结束了用句号,中间需停顿,及逗号。

问题八:什么地方该用逗号? 逗号的用法

一、用于需要分隔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但主语和谓语如果比较长,需要加逗号以表示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也便于阅读时分清句法结构。例如:

(1)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的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生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叶圣陶《苏州园林》)

关于逗号用法的例句中的着重号均为本书引用时所加。例(l)的主语较长,其后有停顿。例(2)的谓语较长,而且是主谓结构充当谓语,前面不加逗号,与全句的主语的界限不易分清。

有些句子虽短,在主语和谓语的界限不清楚时也需要加逗号分隔,这种情况常见于古籍。例如《老子》第一章的一个句子有三种标点法: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句由两个分句组成,从换气的需要来说,中间加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一次就够了,如例(3)。但在这样分出来的两个分句中,主语和谓语和界限是不清楚的,所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需要加逗号表示语法上的停顿。由于对原意的理解不同,例(4)和(5)对主语和谓语的界限的划分也不同。

句子不论长短,在主语需要强调时,其后加逗号同谓语分隔。例如: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况《劝学》)

(7)她,教了三十年的书,绝不能看着一个人才被埋没。(李心田《永不忘记》)

二、用于带语气词的主语之后

主语后边如果带有“啊”“呢”“呐”“么”“嘛”“吧”等语气词,说话时有停顿,用逗号表示。例如:

(1)祖国的海洋啊,多少人为你歌唱,多少人为你奔忙!(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2)他呢,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把头深深地埋进校样中。(金平《老校对员》)

三、用于需要与动词分隔的长宾语之前

动词和宾语的联系比较紧密,中间一般不必加逗号。有一类提示性动词(如:表示、指出、声明、反映、报道、认为、觉得、相信、发现、看到、听说、知道、建议),宾语往往较长,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有停顿时加逗号表示。例如:

(1)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纪之末与第四纪之初。(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2)考古学表明,鲸鱼也曾登过陆,终因躯体庞大沉重,还是回归大海去了。(徐世廷《生物几何学》)

例(l)的宾语是单句形式,例(2)的宾语是复句形式,都比较长,前面加逗号表示停顿,帮助分清句法结构。如果为了强调提起下文,逗号可改用冒号 。如果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前面不能用逗号,比较:

(3)他认识到,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4)他认识到他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例(3)的宾语是谓语短语(句子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前面可以加逗号。例(4)的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在句中没有独立性,前面不能加逗号。

四、用于前置的谓语之后

(1) “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2)真美呀,我家门前的路。(小学语文《我家门前的路》)

五、用于句首状语之后

常见的句首状语有时间地点状语(当……时、在……前、在……上),评论性状语(当然、果然、真的、可见、据说、严格地说、一般说来),关联性状语(其次、那么、相反、此外、总之)等后面加逗号有助于分出主语。例如:

(1)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高尔基《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