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和音符

Python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和音符,第1张

义勇军进行曲

填词:田汉

谱曲:聂耳

歌曲语言:普通话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符如下:

扩展资料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17年8月28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再次审议国歌法草案。关于奏唱国歌的场合,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目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大会或者全体会议也奏唱国歌,建议在本法中作出规定。为此,二审稿增加了一项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大会或者全体会议,应当奏唱国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介绍,国歌是宪法确立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制定一部专门的国歌法,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维护国家尊严,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中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规定: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人大网和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扩展资料:

国歌之最

最古老的国歌是荷兰的《威廉·凡·那叟》(WilhelmusvanNassouwe),1568年被制定为国歌。

最长的国歌是孟加拉国的国歌《金色的孟加拉》(AmarSonarBangla),长142小节。

歌词最多的国歌:希腊的《自由颂》(ΎμνοςειςτηνΕλευθερίαν),长158段。但实际上,只有前两段被正式订为国歌歌词。

使用最多语言的国歌:南非《南非的呐喊》(NkosiSikelel'iAfrika),歌词使用了南非最常使用的五种语言:科萨语(第一节前两行),祖鲁语(第一节后两行),梭托语(第二节),南非语(第三节)和英语(第四节)。

被借用的最多:英国的《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演奏,1825年公订为国歌。瑞士、沙俄以及其他20多个国家都曾使用过此曲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填    词:田汉

谱    曲:聂耳

歌曲原唱:电通公司歌唱队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後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後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後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扩展资料: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社会影响

1935年,随着《风云儿女》在各个影院的播映,《义勇军进行曲》立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该曲。

此外,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该曲。并且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并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则大多翻译为《起来》(CHEE LAI) 。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该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演奏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同盟国集会时,《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代表中国的歌曲。美国将该曲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歌曲定为同盟国胜利之日的音乐节目广播歌曲。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该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由晋察冀军乐队演奏,总共演奏了十余次。